□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解放街小学 李玉兰
学习文化知识,学生需要学会灵活变通,举一反三,要能从一个问题当中,联想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从而掌握学习知识的规律。比如诗词的学习,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还会远吗?当东风真正来临时,一切又会是怎样的呢!在放学儿童的眼中,春风就是飘在天空中的风筝,诗人高鼎就曾写下“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以说春天是儿童的乐园,在春风里放飞纸鸢放飞理想,能让乡村的生活显得那么和谐,那么令人惬意。春风又是王安石的政治风度,“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政治家的韬略眼光,他就不会看得这么宽这么广。从文学的角度讲,“绿”作为一个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诗人赋予“绿”无限的生命力,一夜之间春风过后,大江南北生机勃勃,绿色葱茏。王安石也是一位政治家,改革家,对国家对民族命运前途的关切,是他一生的追求,希望国家安好的理想就像春风一样,要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极富想象力的句子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看到柳树发芽了,长出嫩绿的细叶,看上去是那么的整齐有条理,好似丹青高手精心描写绘制出来的一般,诗人就想,谁有这么大的能耐啊!一缕春风吹来,柳条在微风中轻轻地摆动,诗人突然明白了,是春风这把大剪刀,裁剪出了这么有韵律感的柳树叶。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风写得温柔可亲,她就像一位温柔贤惠的姑娘一样,细心裁剪大地上一棵棵的柳树。诗人眼中之景只是春回大地的一个片段,脑海中的整个春天才是诗人所要描绘的对象,那么作者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风这把大剪刀修剪出了春回大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时候,学生如果能举一反三,就能很好地学习历史文化发展的矛盾规律,从而掌握基本的传统诗词文化知识。
学习知识要善于总结。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要复习旧知识,并从中有所体会和发现,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学会温故而知新,要善于总结。语文课的课堂教学中,到课的最后,学习完一个单元,教师会对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总结这一单元讲了哪些基本的语文知识,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这些问题都需要总结。教师从在众多的文学作品当中选出名人名句进行概括,就能起到功半事倍的效果。“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说的“楼台”不仅仅南朝有,历朝历代也有,它是一个王朝的象征。“烟雨”不是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而是人间的沧桑巨变,一个朝代的兴亡历史。透过历史的“烟雨”,我们可以看到多少“楼台”哪些楼台经过风雨的侵蚀,依然矗立不动,哪些楼台已然轰然倒下。利用这样的诗句,进行有效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的效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丰富了他们的历史知识,对扩展了他们语文知识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跟课前能否有效地导入有很大的关系。教师的课前导入科学合理,就能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内容,把学生的思想精力集中到上课的内容中。教师可以用诗句引入新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两句诗是谁写的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通过这样的提问,自然地引出历史人物曹操,写出了他一生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精神,继而自然引出《观沧海》的学习。教师提问“东风不与周郎便”这句诗写出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学生立马会争相讨论,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入赤壁之战的主题,继而引出《赤壁怀古》的学习,以诗词来导入新课,更能有效引起学生的兴趣。利用诗词导入新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还让学生通过学习诗词内容形象生动地了解我国的历史知识。这种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的学习方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温故知新的能力。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或者是任课教师的思想教育,远远跟不上学生思想教育的需求,那么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解决他们在思想方面的共同问题。教师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经常性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在每一次教育活动中突出一个主题,这样长期坚守下来,就能全面解决学生在思想方面的问题,让他们在思想上没有负担,能正确认识现实生活,能客观地评价周围的事物,心中能充满阳光,对学习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的人生生活充满希望。比如说每年的秋季,教师可以利用国庆节举国欢庆之际,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教育,让他们理解国家的历史,学习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个领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总之,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加强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要长期坚守,才能端正学生思想,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也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