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思凯
(广东建研环境监测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70)
伴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平衡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要及时掌控地表水的分布情况,建立健全完整的监测体系,有效实现水资源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地表水监测结果的实用性,要结合监测要求和规范落实相关工作,从而提升具体工作的质量水平,维持应用效果。所谓地表水监测工作,就是借助监测地表水污染物浓度的处理模式进一步分析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并且也要分析地表水质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后期地表水污染程度的实时性评估分析、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等提供直观的数据支持,确保相关工作都能有序开展,最大程度上提高地表水监督管理的实效性。
目前,我国在地表水监测工作中,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天然水域、海洋河流、湖泊等,并且也要对未受到污染的水域予以实时监督,从而全面提升监测结果的对比水准,为综合水域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监测部门在开展地表水监测分析工作后,要结合水域实际情况利用监测方法、监测指标进行系统化分析,着重评估地表水的实际导电率、水温参数、铅汞等重金属含量信息,从而准确评估地表水是否受到污染影响,最大程度上提高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精准性。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保证高质量用水势在必行。
一方面,地表水实时性监测工作是从安全角度出发,避免饮用水等重要水体中污染物或者是水质问题对其质量产生影响,出于对人身体健康的综合考量,要践行规范化的监测分析方案,及时发现污染问题并纠察污染源,建立健全更加完整的管控处理方案,减少水环境污染问题造成的严重危害。依据相关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可知,全球每年会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全球每天因饮用水卫生情况恶劣而造成死亡的少年儿童多达6000人。截至2020年,长江委水保局对21个城市江段进行调研,参与评价的797.2公里河流中受污染河流达到70%以上,惊人的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因此,全面开展环境监测体系下的地表水监测分析工作对于维系社会安全稳定非常关键。
另一方面,从资源平衡的角度分析,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必然会对人与自然的平衡产生影响,若是不开展对应的管理控制工作,一旦两者失衡,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资源的利用和各个行业的发展。因此,积极开展水污染监测处理和防治工作,才能确保饮水资源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地表水监测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以某市中心组团河涌水检测项目为例,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的相关要求在2020年11月2日到11日展开相应的采样分析工作。在实际监测分析工作中,对各个区采取空白样分析、现场平行样分析、实验室平行双样分析、样品加标试验分析。其中:
(1)东区共有20条(段)河涌,实际完成20条(段)河涌的监测。其中劣五类河涌有13条(段),占比65.0%。
(2)南区共有23条(段)河涌,实际完成23条(段)河涌。其中劣五类河涌有18条,占比78.3%。
(3)西区共有16条(段)河涌,实际完成15条(段)河涌,其中劣五类河涌有15条,占比100%。
(4)某区共有15条(段)河涌,实际完成14条(段)河涌。其中劣五类河涌有12条,占比85.7%。
(5)某市某山共有5条(段)河涌,实际完成5条(段)河涌的监测,其中劣五类河涌1条,占比20.0%。
(6)某市港口镇共有66条(段)河涌,实际完成66条(段)河涌的监测。其中劣五类河涌有37条,占比:56.1%。
(7)某市沙溪镇共有28条(段)河涌,实际完成28条(段)河涌的监测。其中劣五类河涌有20条,占比71.4%[1]。
整体监测结果显示除了某山地区,其他地区的河涌水质量较差,因此,在实际监测过程中也总结了今后监测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更加关注日常监测的水平,从而有效对环境地表水质量有明确的认知,也能便于当地环保部门开展相应的治理和控制工作。地表水采集如图1所示。
图1 地表水采集图
尽管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其中,监测标准可行性较低、分离模式局限、监测方案不合理、监测方案准确性不足、技术发展缓慢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会对环境监测整体工作的效率产生影响,也会制约地表水监测综合管理效果。
在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工作技术规范于2002年发布,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地表水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内容依旧出现了适配度不足的问题,这就使得部分监测结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待考量。尤其是针对突发性污染问题,难以及时落实更加合理的监测指标,必然会对最终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地表水环境监测工作中,分离断面分段桩埋设在监测区域段进行分析的方式较为常见,但是,这种技术体系对横截面位置的要求较高,并且需要工作人员及时汇总数据记录,才能更好地维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任何环节的疏忽都会造成数据偏差等现象[2]。
在地表水监测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位置定义准确度不足的现象,这就使得部分工作人员现场随机取样,使得数据难以有效统一,这必然会对后续实验数据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影响。
在我国地表水源的监测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定位不准而导致随机采样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不利于实现水源监测中数据的统一。而且部分工作人员的记录手段不够先进,因此记录内容也并不规范,很容易出现实验样品混乱的情况,进一步对实验的结果以及数据获取产生影响。
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开展地表水监测的时间比较晚,并且发展速度也相对缓慢。因此我国开展地表水监测时,监测设备和监测技术的使用,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技术水平的落后,对我国地表水监测所获数据的精准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我国在地表水监测过程中,专业人才匮乏,因此导致许多工作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开展,监测效率无法获得提升,并且监测的结果与水源的实际情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地表水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效率提升产生影响。地表水监测如图2所示。
图2 地表水监测图
为了保证环境监测工作整体水平满足预期,要践行规范化管理要求,提升编制流程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并积极优化监测标准,维持综合监测工作的实际水平,落实相关工作的同时,维持监测效果。
在地表水监测工作中,要想维持结果分析和数据处理工作的规范性,要践行科学有效的控制机制,打造完整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3]。
一方面,要对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具体流程予以关注,确保相关程序内容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维持监测评估的基本效果,提升相关工作的关联性,为更好地优化监测项目细节提供支持。
另一方面,要保证监测方案的全面性,优选适配的仪器设备,减少化学药剂对于环境产生的二次污染,在提升监测结果实时性效果的基础上,共建绿色环保型监测模型。
除此之外,要全面分析地表水监测工作的周围环境,在水体采样工作开始后,要密切关注其他物质对其产生的影响,减少样本分析中对监测结果产生制约作用的物质,进一步落实监测干预管理机制,真正意义上提高编制工作的准确性,也为最终监测结果的优化提供支持。
要想保证地表水监测工作更加合理、规范,就要从规范标准入手,积极推进标准化控制工作的进程,为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有效且科学的环保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第一,政府要对地表水监测工作予以重视,并且将监测工作和治理工作作为同等重要的任务,落实标准化执行机制,增加地表水质量监测点的数量和密集度,以便于能配合设备开展更加规范的监测工作,依据监测标准落实相关工作。
第二,要结合监测内容规范污染源责任标准,特别是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不仅要对监测数量进行监督管理,也要集中分析污染源,匹配污染源责任制,及时发现问题并清理,确保改正地表水环境监测不到位的问题[4]。
第三,地表水监测工作内容较多且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所以,要制定、监控和评价相匹配的标准规程,真正在水质分析基础上落实重点监控模式,更好地维持监控效果。
为了提升环境监测中地表水监测项目的规范性,要对监测频率予以监督,优化整合处理机制,维持监测工作的整体性、平衡性和科学性。
首先,在地表水监测频率选择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数据信息参数,在分离模式的基础上予以优化处理,针对地区内相关功能区分类占比情况完成必要的测算和实时性分析,有效推进监测信息标准化管理进程,确保管理和控制工作的效果最优化。
其次,监测人员要协同相关部门,保证现场操作流程的规范性,确定横截面、监测点后,要及时收集相关数据信息,秉持科学性原则分类污染物,并且推进监测项目的顺利落实,减少监测任务的疏漏[5]。
最后,要充分融合新型技术规范。近几年,微生物工程项目受到了广泛关注,将微生物工程系统应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能更好地打造实时性分析平台。配合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创建更加规范且科学的地表水环境监测模式,实现综合管理的目标,也为地区环境监测工作整体效果的优化提供支持。
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无论是技术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突破,生物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等技术规范也在全面进步。因此,要结合技术要求对监测方案予以控制和管理。
4.4.1 监测断面布设原则
在环境监测地表水监测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确保监测断面布设的合理性和规范性。监测断面从整体上有效反映出了水系所在区域的基础水环境质量水平,并且,不同断面的结构位置也能有效反映出环境污染特性,实现最少断面获取最充足代表性环境信息的目标,提升地表水污染监测工作的实时性效果,也能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避免监测过程造成资源的浪费,且兼顾地表水监测工作的可行性以及便捷性,为地表水分析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和支持。
第一,要对流域或者是水系进行背景断面、控制断面和入海口断面的处理,并且配合行政区域划分背景断面,综合评估相关断面结构的应用特点和区间要求,并且设置消减断面,保证功能区监控断面应用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需要注意的是,断面位置的设置要尽量避开死水区域或者是排污口区域。与此同时,布设工作也要充分考量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等多元内容,以保证断面处理的代表性,为后续地表水监测工作的有序落实提供保障。例如,在水库监测断面设计工作中,若是无明显功能区别,一般是借助网格处理阀进行监测垂线的均匀设置,从而保证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减少监测盲点,为综合监测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保障。在选定监测断面后就要获得当地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审查确认,一经确认不能随意变动。
第二,地表水监测工作要完成水质监测采样环节,一般是结合水体功能、水文要素以及污染源具体信息进行综合评估,确保最低采样频次取得阶段性代表样品,不仅能满足水质采样反映水质状态,还具备一定的操作可行性,减少人力物力的过度损耗。比如,针对饮用水源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地区,在交界断面管理工作中,要重点控制监测断面,一般是每个月进行一次采样工作,而对于水系背景断面则每年采集一次。一般是按照“采样前准备-采样方法确定-采样工作开展-采样保存和运输”的基本流程落实相关工作,并配合完整的质量保证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水质监测采样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4.4.2 监测处理方法和评估
一方面,要对水域中长期出现的生物危害性予以评估,然后匹配相关情况落实监测分析内容,维持地表水监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此同时,要及时汇总数据信息,并且针对水资源治理方案提供监测数据,保证重要决策的最优化[6]。
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是信息体系全面发展的佐证,配合智能分析技术流程能更好地分析水质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匹配的解决措施,确保环境监测整体控制流程的实效性。例如,借助智能分析技术能对地表水进行位置、周围环境参数的信息采集处理,配合GIS在汇总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制图和方向预测模型,此时,填充相关水质参数的具体数据,就能建立集约化和智能化监测方案,为更好地提高监管效果提供保障。
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的技术、设备以及内容,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推动我国地表水环境监测的发展,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并且对设备进行升级,具体技术为生物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和地表水内污染物质的测量技术。
首先,在开展地表水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地表水内污染物质的测量方式,对水源中生物的有害性进行监测,对于地表水源监测结果来说是比较重要的内容,也有利于获得更加优质的测量结果,可以提出有关水源监测的具体方案以及措施。
其次,生物监测技术在我国水源监测过程中的使用,主要是依赖生物的个体或者群体对水源污染情况进行监测,通过这种办法,可以有效得到水源质量的反馈,尽可能快地发现污染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最后,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遥感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其具体的应用措施主要是对各个水源的数据进行收集,并且进行对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水源监控的目的。在地表水源监测过程中,还可采取智能化以及集约化监测方式对其位置以及附近的水源环境情况进行调查等。
总而言之,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提升地表水监测工作的整体水平,就要清晰地认识到标准化监测工序的重要性,并充分融合新型技术体系,更好地完成数据分析和评估,在分析环境问题的基础上集中处理相关情况,为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支持,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