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 刘雨萌
【摘要】高校团课是提高共青团员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民办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针对民办高校如何从自身的特点出发,依托团课有效地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从而进一步探讨协同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真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找寻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团课;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现阶段,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政教育在民办高校的育人工作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需要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工作成效,以协同育人角度审视民办高校的思政教育,实现高校党委、团委、课堂内外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密切联系,以此能够达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互促协作的作用,充分完善高等人才培养工作。
共青团是党的后备基地,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办高校团课开展的青年教育活动,有着鲜明的政治教育属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理解,提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曾明确提出,高校团课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培养人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2017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据不完全统计,民办高校学生共青团员的比例已占到95%以上,与学生联系紧密,在组织里学生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共青团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一定优势。笔者认为,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团课的有效融合,建立全面、特色的团课品牌,对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一、高校团课在民办高校教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多元化的思想热潮、便捷的传播平台,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思想活跃的大学生面对高速传达的各种网络舆论,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青年学生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才能够在理论学习中建立全面、科学的认知及获得正确的判断标准。
学生青年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离不开高校团课的重要引导。高校团课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思想引导、思政理论水平、思想政治素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团课教育的时效性,让团员青年在团课的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感,真正发挥效能,切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依托高校团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发挥其在民办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领导作用。
(一)高校团课是民办高校推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团课是大学生学习或讨论关于党、国家大事、學生的修养、生活中一些现象各个方面的内容。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问题,以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主题展开特色化、专业化的团学研讨,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解决学生学习、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汲取教训,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因此,将团课教育内容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团课的有效融合,促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实现人才强国目标奠定了基础。
(二)高校团课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重要途径。
高校团课是贯穿大学整个过程、长期学习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高校团课的开展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着引导、推动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效开展需要依托高校团课平台,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高校团课的全面建设,才能使其充分发挥着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建设。
高校是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而高校共青团组织对组织、引导和教育青年有着先锋带头作用,对新时代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有着不可磨灭职责。高校团课作为高校共青团履行团员教育职能的重要形式,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协助党组织做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结、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将团课教育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二者的结合,引导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方面感悟认同相关的价值理念,鼓励将之用于实践,注重学习活动的创新,能够很好的解决高校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方法陈旧的现状问题,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遵循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利用团课教育作为重要途径,通过注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紧密结合,发挥共青团组织思想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高校团课是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高校共青团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助手,承担着协助学校党委教育青年和管理青年事务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指导正确的人生方向、协助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责任使命。
二、民办高校依托团课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我国目前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开放性、价值多元化、社会利益关系等各种矛盾愈发凸显。民办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要求也愈加严苛,因自身的特点,在内容形式、教育机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民办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较为薄弱。
现阶段民办高校较公办学校而言,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相对较易忽视大学生德育方面的培养,大部分民办高校会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导致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经费不足、课程配备不够健全等情况,因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且民办高校共青团因生源的复杂性、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民办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形式有待丰富。
现如今,民办高校的大学生主体多为“00后”,他们学习特点是思想活跃,视野广阔,具有较强的创新、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的认识接受能力较强。当前我国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缺乏实际案例,难以调动“00后”大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授课模式较为陈旧,更多以大纲授课,课堂笔记、课下作业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团课的质量达不到要求,易形成照本宣科,缺乏必要的互动交流,未能在课堂上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达不到学习效果。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程的考试形式通常为考查课,不属于专业课程,理论内容较多,没有实际的实用意义,造成学生对课程的忽视现象严重。因此,团课教育的内容、形式需要与时俱进丰富提升。
(三)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课堂质量有待提升。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常出现专业教师数量无法满足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任务安排。许多民办高校需要启用外聘教师和非专业教师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对整体课程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授课不够灵活,教学成效不明显,难以保证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队伍成立时间较短,大部分教师仍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仍有待提升。
三、依托团课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对大学生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意义,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高校团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途径,是提升育人实效性的关键存在,为民办高校提供了更全面的教育方式。
(一)推动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协同育人的新环境,确保高效团课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教师、党政、团委、学工、各級团干部、辅导员等教师队伍组成专业“学习分享小组”,针对学生在课前、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解答,在课后深入交流尽心研讨学习,让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程有更进一步的解读,提升团课培训内涵和层次;通过团课创建的和谐课堂氛围、有效的监督制度、科学的管理体制,使大学生在受到高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有效实现“教与学”共赢,真正实现多元化主体间的协同育人模式。笔者认为有效的协同育人的方式和工作机制在于思想上达成共识、思想凝聚、互信互惠、促进其发挥自身的主体方面作用,从而让参与的每一个协同育人的主体能够有效的参与其中。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丰富高校团课内容和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团课文化氛围。
共青团组织工作涉及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等进行正确的引导,有良好的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
充分发挥全国学习共青团新媒体运营中心的协同统筹作用,推动“网上共青团”的建设,依托“智慧团建”等平台建设,注重团课学习的形式创新,打造受大学生欢迎、极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将素质教育内容寓教于活动之中,探索开发吸引青年团员的“网络微团课”,如利用抖音、微电影、共青团中央、直播等形式,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考、讨论、体验等进行开展,通过充满正能量的共青团员明星代表,扩大共青团的影响力,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二者的结合,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活动形式切合大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更利于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实为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搭建锻炼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
(三)加强社会实践创新,组织多元化主题团日活动。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效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如果只有课堂知识讲解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使命感,通过组织开展“三下乡”、组织学生学习参观、发动学生参与实践调研等系列活动,全面深入基层、亲身体验、了解国情民情、思考分析社会的现实需要,将思政课堂的内容深化,融入、回归社会实践,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想觉悟、提高政治素养、充实精神境界、增强社会责任感。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主题团日活动,落实“做合格共青团员”的实践教育,鼓励青年团员组织参与实践服务活动、传统文化教育等强化思政教育的教学活动,形成主题教育活动常态化,营造团课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共青团组织必须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活动优势,着力提升其以政治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人才培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针对“00”后大学生的特点,塑造打动人心的活力团课,增强教育效果。
现阶段,“00”后大学生成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加上父母的过多呵护,普遍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态度多为冷漠,缺乏集体归属感与荣誉感;且多数自我意识较强,受网络、多元思潮影响较大,对于新闻和热点事件有自己的判断,具有独特的个性。
我们要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针对性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上课过程中,要考虑学生在想什么,理解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取得共情,渲染有抱负有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多是传授一种对工作、对生活态度的立场和观点,极大程度的去感染学生。通过真情实感的课堂现场,营造生动的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起学生的共鸣,塑造一堂打动人心、直击学生内心的团课。
总的来说,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久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关系着大学生健康的成长,关系着高校和谐的构建,关系着社会稳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一精神指示为民办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民办高校依托团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坚定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民办高校通过团课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培养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性、参与性,创新民办高校团课的教育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彬生,曾昭伟.民办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10):125-126.
[2]李宏波.共青团改革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何借助团课提升教学效果[J].思想政治与法律研究,2018(1):151,153.
[3]李亚楠,王文举.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5:194-195.
[4]张衡宇.新形势下高校团课教育创新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53-56.
[5]陈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6:75-76.
[6]陈范武.民办高校构建思政协同机制的探索[J].时代论坛,2021:128-129.
注:本文系2020年广西外国语学院校级“课程思政”专项研究立项课题“协同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依托团课开展思政教育路径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柳青(1990.3—),女,汉族,籍贯:广东龙川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学位,专业: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刘雨萌(1990.11—),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五常人,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专业:广播电视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