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边缘和中心理论研究综述

2021-03-07 00:13:45李令令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边缘中心民族

李令令

摘要:边缘和中心理论突破了原来的研究视角,在学界引发热议。尤其是21世纪以来,边缘和中心理论逐步完善,同时该理论也逐渐应用到史学研究的具体案例上。整理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完善丰富史学理论有非常深刻的意义。本文拟对边缘和中心理论的发展完善以及应用成果进行梳理,并对梳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边缘;中心;民族;异例

21世纪以来,史学界掀起了对边缘和中心理论研究的热潮。作为一种新兴的民族学理论,打破了以往研究中过度关注主流民族和中心地区,忽视少数民族和边缘地区的弊端,开创了新的研究视角。任何理论不可能在诞生之初就是完善的,边缘和中心理论自开创以来,引发了各种讨论,该理论因此能在这些讨论中不断进步,日臻完善。另一方面,站在边缘的视角,用中心和边缘理论研究边缘异例的成果不断涌现。本文拟对21世纪以来基于边缘与中心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边缘和中心理论研究做出展望。

一、边缘和中心理论的发展

学界对边缘和中心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缘、中心以及两者的关系上,现将学界对该理论的研究进行梳理。

王东杰在《华夏边缘与“现代性”一九二九年的西番调查》1中对一九二八年黎光明对番人调查的案例进行分析。在边缘问题上,他认为,应该加强对边缘的研究,尤其是边缘中的异例研究;同时,要注意中心发生的大事件对边缘的影响。在中心问题上,他认为,没有固定的中心,华夏是边缘中心的同时也是更大范围的边缘,注意边缘文化的同时,要看到华夏外的文化。在两者的关系上,认为中心通过朝贡和军事维持边缘对中心的认同。

王明珂在《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2中在描述边缘和中心时认为,边缘模仿和攀附中心。王明珂在《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3一书中,王明珂主要站在边缘的视角,利用考古和文献成果对边缘地区进行研究。在边缘问题上,他认为边缘形成的原因是基于各种因素之上的资源竞争,通过武力、婚姻、贸易以及历史记忆维持。在中心问题上认为,可以通过边缘界定中心。在边缘和中心问题上,他认为中心基于经济发展形态、文明教化情况、是否定居来定义边缘民族,汉朝时边缘大致移到了生态极限。

2006年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在中国大陆出版,引发了关于边缘和中心关系问题的更多讨论。罗丰在《什么是华夏的边缘——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4中对边缘和中心的理论阐述时,认为边缘不仅由资源竞争决定,还受到国家权力的影响。舒瑜在《边缘也是“想象”——读<华夏边缘>》5从近代进行的民族国家构建论述了国家权力的影响。罗丰在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上认为,魏晋时期和辽宋金元明清都说明中心和边缘是可以逆转的,舒瑜、张原也持相同意见。关于中心与边缘的逆转关系,伍婷婷在《谁是“中国人”?——评<华夏边缘>》6认为,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是受到各方承认的中国人,不再是边缘人群,这种由于资源竞争凭借武力入主中原的政权同时也是边缘的合理移动。这可能能够算是伍婷婷对前人提出中心和边缘可逆转关系的回答。边缘民族建立政權,政治中心建在中原地区,原来的居住地自然环境短期内相对稳定,从事的游牧业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缘仍然是边缘,只不过某些边缘贵族同时开始统治中原,并且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张原在《对华夏边缘的几点评论》7中论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时,认为不能只站在边缘而忽视中心,但是只看到中心对边缘的作用依然是传统的华夏视角。张云在《民族历史学研究的一股清风——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读后》8中描述中心和边缘的关系时认为,不能忽视中心对边缘的客观描述和欣赏赞美,不能忽视双方的相互学习和积极认同。此外张云还在核心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边缘除了对应华夏以外,边缘对应的另一端也是核心;不能忽略另一个核心。

除了在边缘与中心的关系问题上,在边缘问题上学界也多有热议。方洪鑫在《边缘作为起点——读王明珂的<华夏边缘>》9中既认同资源竞争建立起来的族群边界,又认为环境条件限制了经济形态的发展,环境发生变化,边缘可能也会发生变化。宋铁勇在《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边疆范式、边缘理论与边界视角——以巴菲尔德、王明珂、蒲德培为例》10中在边缘的视角认为,边缘民族本身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刘朦和王磊裔在《历史、记忆及民族认同——兼谈王明珂的两本著作》11中认为,伴随着结构性失忆和集体记忆展开形成的认同,潜在地蕴含着对边缘族群的排斥;伴随着边缘在情景中发生的变化,认同也在华夏认同到民族认同的过程中不断改变。万澍在《王明珂的“新史学”:从“典范史学”到“反思史学”》12中认为,边缘地区的人口群体很大,但是缺乏文字记录,只能从记忆的神话传说中对边缘地区进行研究,正因为此对边缘地区研究有更重要的意义。赵玉中在《中心和边缘——海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13中提出了郝瑞的观点,中心通过文化定义了边缘,而边缘通过对中心的学习逐渐产生族群意识,在这种向化过程中,边缘与中心差距减少,但是边缘的族群意识却在不断增强。这种关系矛盾而又客观存在。段金生、尤伟琼在《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14中把边疆与边缘等同,认为两者都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但是民族问题是边疆问题之一而不是全部。另外,基于边缘民族与中心民族都有构筑民族国家的目标,应该抛弃只重视汉民族的思维。

除此之外,吕明辉在《人类生态体系的形成、延续与变迁——对<华夏边缘>的思考》15中站在生态体系之中看待边缘和中心理论。认为诸如和亲、贸易、移民朝贡等放在与战争、掠夺同等的地位,认为这些方式都属于族群理论下的人类生态体系。吕明辉的这种看法也是一个可以华夏与边缘友好关系的视角。其实,华夏与边缘只有在势均力敌的时候才会把双方的资源竞争关系明朗化,任何一方处于强势或劣势的地位,双方都无法形成竞争资源的状态,这时候,便出现了和亲朝贡等形式,民间才能通过贸易互市来得到需要的资源。

二、边缘和中心理论的应用

边缘和中心理论兴起后,部分学者把视角转向到边缘地区,开始用该理论阐释研究边缘中的个案,现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这些研究成果。

蒋立松在《中心与边缘: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解构刍议》16中用边缘和中心的理论研究西南地区社会和国家权力的关系。在理论上他转变研究视角,突出民族社会的主体地位,认为基于国家权力,中国在中心的扩张与边缘的认同中得到发展。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就是民族关系的本质。用这种理论,对西南地区和中心的关系展开探讨。基于国家权力和双方交流两个因素,逐渐确认了西南地区边缘的定位。由于双方力量的不均衡,西南地区在认同的过程中没有演化为统一的政权,边缘的本质没有改变。

吴雪梅在《清代民族边缘地区宗族组织的形成与乡村社会转型——以鄂西南土家族为中心的考察》17中研究处于边缘地区的景阳河社区宗族,该地宗族通过血缘发挥着低层次社会共同体的作用,行使管理职能。当中心权力削弱时,就必须依靠宗族这种民间权威实现对边缘的管理。通过对景阳河这种典型的个案研究,得出边缘与中心权利的关系。

霍巍在《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18中以边缘地区的雕塑佛像为研究视角认为,中心在研究文化历史时会强调事件本身,而边缘地带强调历史场景的瞬间。通过对雕塑佛像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边缘地区文化会受到中心汉文化的影响,形成新的区域性文化;这种影响是双向的,边缘地带文化再次影响中心的文化。最终文化在这种互动交融中形成现有格局。

余达忠在《从边缘到中心:近代客家观念的建构与客家发展空间的扩展》19中用边缘和族群理论研究客家族群。客家形成于宋代,伴随着历史的多次迁徙,经济形态也随之改变。经济形态的改变在引发资源竞争的同时,建立了族群边界,从这一过程也可以看到中心带给边缘的阻力。边缘民族形成以后,通过修族譜等方式不断加强本身凝聚力。客家人实力的不断增强为他赢得了各族的认同。

赵小花在《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20中,通过对河湟地区的变迁分析,认为边缘与中心不只有资源竞争关系,中心通过暴力与儒家文化宣传一定程度改变了边缘地区的思想文化。中心势力在入侵边缘时,边缘情况变得复杂,双方的界线逐渐模糊,边缘地区的内地化逐渐加深。河湟地区同时受到中原文化和吐蕃文化两种中心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作为边缘向中心学习的过程也是自身内地化的过程,自身的文化不断变淡,地方性最终成为边缘性。河湟地区在地方性与内地化的进程中不断发展,也就是在中心与边缘碰撞中不断发展。

燕浏翔在《边缘视角下的认同变迁:以锡伯族为中心》21中由探究锡伯族的族源认同问题,论述了锡伯族基于国家权力而引发的多次迁徙和中心民族与锡伯族的矛盾。他认为族群边界基于对内的情感和对外的“异己感”,锡伯族边缘的确立源自认同的变化和族群的觉醒。所以在边缘与中心理论中要尤其注意“认同”的作用。

周大鸣、张恩迅在《行政的边缘,文化的中心——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中心的研究》22中,用边缘和中心理论对边缘地区的异例——石枧村为研究对象,对管理制度和文化进行分析。

李彬森、郭璐莎在《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以中心-边缘关系切入》23用中心和边缘理论对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进行研究。从五代到北宋,吴越与中原的关系由基于朝贡的松散关系变为中央政权的行政区划。吴越不得不为了满足宋朝对内对外的需要,加大生产,最终越窑因为质量下降而走下坡路。从中心与边缘的关系中分析越窑青瓷的衰落,不难看出中央权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的来说,边缘和中心理论从面世之初就引发了热议,使得该理论在讨论声中不断完善。通过对该理论研究成果的梳理,学界对边缘与中心理论的热议集中在探讨边缘、中心以及两者关系。同时边缘与中心理论要求正视被忽略的边缘视角,近年来学者对边缘中的异例多有探讨。通过对边缘异例的分析,一方面,使得这些异例的分析更加透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边缘与中心理论的发展。但是在2008-2015年基本没有对边缘异例分析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才有所增加。不免使得用边缘的案例研究边缘与中心理论的研究成果太少了。并且,在这些案例中多为西南西北边缘地区,缺乏北方和东北的边缘异例分析。总的来说,在边缘和中心理论的研究上应该增加对边缘地区的异例研究,尤其是北方和东北边缘的异例。

参考文献:

[1]王东杰:《华夏边缘与“现代性”一九二九年的西番调查》,《读书》,2005年06期,第62-71页。

[2]王明珂:《族群历史之文本与情境——兼论历史心性、文类与范式化情节》,西北民族论丛,2007年00期,第25-59页。

[3]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04月01日,第16页。

[4]罗丰:《什么是华夏的边缘——读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中国史研究》,2008年01期,第163-172页。

[5]舒瑜:《边缘也是“想象”——读<华夏边缘>》,《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2期,第163-169页。

[6]伍婷婷:《谁是“中国人”?——评<华夏边缘>》,《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2期,第169-173页。

[7]张原:《对华夏边缘的几点评论》,《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02期,第153-162页。

[8]张云:《民族历史学研究的一股清风——王明珂<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读后》,《西北民族论丛》,2008年00期,第348-357页。

[9]方洪鑫:《边缘作为起点——读王明珂的<华夏边缘>》,《西北民族研究》,2015年01期,第204-209页。

[10]宋铁勇:《中国民族史研究的边疆范式、边缘理论与边界视角——以巴菲尔德、王明珂、蒲德培为例》,《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5期,第7-12页。

[11]刘朦、王磊裔:《历史、记忆及民族认同——兼谈王明珂的两本著作》,《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03期,第107-112页。

[12]万澍:《王明珂的“新史学”:从“典范史学”到“反思史学”》,《中华读书报》,2016年08月03日,第2页。

[13]赵玉中:《中心和边缘——海外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08年S1期,第23-26+32页。

[14]段金生、尤伟琼:《范式变迁:“边缘”与“中心”的互动——近代民族国家视域下的边疆研究》,《思想战线》,2013年01期,第31-35页。

[15]吕明辉:《人类生态体系的形成、延续与变迁——对<华夏边缘>的思考》,《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3期,第13-17页。

[16]蒋立松:《中心与边缘:西南地区民族社会与国家权力解构刍议》,《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05期,第142-146页。

[17]吴雪梅:《清代民族边缘地区宗族组织的形成与乡村社会转型——以鄂西南土家族为中心的考察》,《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3期,第153-160页。

[18]霍巍:《中心与边缘:汉文化的扩张与变异——以四川乐山麻浩一号崖墓画像石刻为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2007年10月17日,第91-105页。

[19]余达忠:《从边缘到中心:近代客家观念的建构与客家发展空间的扩展》,《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第99-104页。

[20]赵小花:《从华夏边缘到民族边疆:近代青海河湟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05月。

[21]燕浏翔:《边缘视角下的认同变迁:以锡伯族为中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第23-32页。

[22]周大鸣、张恩迅:《行政的边缘,文化的中心——以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中心的研究》,《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05期,第46-54页。

[23]李彬森、郭璐莎:《五代北宋时期的越窑青瓷——以中心-邊缘关系切入》,《华夏考古》,2018年03期,第89-96页。

猜你喜欢
边缘中心民族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我们的民族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华人时刊(2021年15期)2021-11-27 09:16:42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一张图看懂边缘计算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北上广操心“副中心”
博客天下(2015年17期)2015-09-15 14:55:10
在边缘寻找自我
雕塑(1999年2期)1999-06-28 05: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