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音乐在教材中的占比已从过去的寥若晨星转为灿若繁星。尽管传统音乐比例大幅增加,但是我国音乐课堂教学依然以“西方中心”为主导,学生缺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因此,本文将从教材的建设入手,对传统音乐在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音乐教材;学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
从学堂乐歌时期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系已经被西方的话语权统治多年,鲁迅先生曾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组织修订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求。”“深入实施学校艺术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工程,以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为抓手,从传统琴棋书画以及戏曲、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项目中......选取优秀内容,推动中小学艺术实践。”尽管教育部出台的各项文件都在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师的教、校风的建设、教材的编写均将传统音乐文化的比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仅从音乐课堂来看,我们国家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西方音乐教学的话语权。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也出现了一种令人诧异的现象:即在偏远的乡村学校,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更为完整。
一、教材中传民族音乐占比逐渐增大
回顾我国音乐教材编写与建设的历程,不难发现传统音乐经历了数量上的从少到多,地位上的附属到主导。我国出现正式出版的音乐教材是在学堂乐歌时期。由曾志忞在1904年编写的《教育唱歌集》,这可谓是我国音乐课教材的开端之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学堂乐歌时期,作品大多为依曲填词,教授乐理、五线谱等专业音乐知识。改革开放后,我国音乐教材增加了传统音乐的比例,多采取民歌曲调中的元素进行创作或改编,同时还有一些按照西方音乐形式和风格所创作的中国音乐作品。但是,在知识技能方面依然是将乐理、五线谱、视唱等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学堂乐歌时期沿袭下来的这种教学模式也仍未转变,带有浓厚的专业音乐教育的色彩。直到2001年,国家颁布了《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音乐课堂淡化了技能和技巧的教学,转而聚焦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上来,《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之一便是文化传承价值,即:“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中华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1]。”2011年,美育被纳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对2001年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做出修订,进一步将音乐课程的人文性作为音乐课程的性质之一。最后,从当下从各版本的编排、选材来看,都呈现出突出了传统音乐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比例增加到了60%-70%,如人教版、鲁教版音乐教材中,“梨园风采”这一主题的选材则来源于我国各种地方戏曲、民间声腔,如《海岛冰轮初转腾》是来自于京剧的唱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则是黄梅戏的唱段。此外,粤教版、西师大版音乐教材虽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划分音乐的主题单元,但相同之处是传统音乐作品占比颇高,可见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的价值得以良好的体现。
二、传统音乐传承现状及困境
(一)教学依然以西方中心为主导
乐谱教学是西方音乐的根,在我国新课改以前的音乐课堂,四大音乐教学内容之一为读谱教学,直到现在,尽管我国的教材建设重心已转移到传统音乐上来,但从我国音乐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角度来看,它依然有着浓厚的西方音乐中心印记。这种专业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师脱离乐谱不会教、学生脱离乐谱不会唱的情况。那么没了乐谱我们音乐课到底教什么?或者说乐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吗?所有古典音乐表演的文化工作,无论特定曲目明确还是不明确的内容,都可以被理解为公开服从于一种文化规定的脚本。这种全盘西化的教学模式,或者说以西方话语权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它代替了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甚至世界所有传统音乐理论,这一方面导致了传统音乐教学理论根基的丧失;一方面从价值取向上产生了一种重“西”轻“中”、以‘西”否“中”的价值观念[2],然而,教学和演奏不同,《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为“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将学生局限于乐谱、局限于教材,难以实现我们的音乐创造。
在没有记谱法的产生之前,我们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来记录和传承音乐,并不是说教学要完全脱离乐谱,而是要适当创造。固然,口传心授的方式有随机性、偶然性的特点,但是正式在这种随机性、和偶然性的传授过程,给予了传授者和被传授者更多的二度创作的空间,这种过程无疑是传授者和被传授者文化认同感、民族价值观念得到培养和深化的有效方式。至今为止,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日益重视在音乐教材的编订上下足了功夫,但是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质却未能跟上量增长的步伐。因此,在量的积累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质的转变。只有将重心转移到质的提升上来时,教材的转型建设才能有的放矢。
(二)学生传统音乐认同缺失
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认为:“民族传统有机的继承,唯有从我们的民间音乐中才能找到[3]。”我国城市与农村贫富差距较大,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同样出现了差距悬殊的情况。城市地区的学校在开展各种丰富的音乐活动同时,乡村地区的学校可能还面临着音乐教师师资短缺的现象。而这样一种状况并没有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带来阻碍,反而这些音乐在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有更高的人气。这是由于乡村的学生生来就处在传统音乐环绕的环境中,它们渗透到了乡村地区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他们音乐教育资源不如城市雄厚,但传统音乐在他们的口口相传中已无形的得到保留与传承。
反观城市地区的学生,他们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认识大多都来自于课本,虽然课本上的民族音乐素材占比已过大半,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这首歌曲来自什么地区,这个唱段选自什么戏曲。奥尔夫曾指出:音乐课堂的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材,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学者认为,传统音乐素材在教材中的比重少和教材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并不是造成中学生传统音乐认同缺失的根本原因,而教材中传统音乐理论基础的缺环、传统音乐精髓的被遮蔽和有歷史根源的“重西轻中”价值取向才是造成该现象的根源所在[4]。当下音乐教材已完成由西方主导到传统主导的转型,落脚点在于如何将学生经验生活和教材中的传统音乐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需要思考的议题。
三、结语
“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世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是《音乐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学生了解并尊重祖国音乐文化、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爱国主义情操的重要途径。音乐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音乐对文化自信的树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要确保学校音乐教育对传统音乐传承的系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及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做好奠基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0107/t20010701_80353.html,2008-04-25.
[2]陈元碧,刘宇统.浅谈新课改视野下中学音乐教材建设问题——兼谈中学生对传统音乐认同缺失问题探因[J].大众文艺,2010(09):232-233.
[3]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21-23.
[4]同[3]
作者简介:张楚婷(1997年6月—),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