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英
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海南医院超声科,海南海口 570311;
女,46岁。主诉:右耳肿物切除术后15年,右外耳道肿痛1年余,给予抗炎治疗无明显好转。家族史:患者兄长有鼻咽癌病史。专科检查:右外耳道中段可见肿胀隆起,触痛明显,右耳鼓膜窥不清。颞骨(乳突及内中外耳)CT平扫示右侧颞部及外耳道区软组织密度影,密度欠均匀,大小约29 mm×20 mm,病灶外耳道明显变窄,邻近骨质未见破坏,提示右侧颞部及外耳道占位。1年后行CT增强扫描示右侧颞部及外耳道占位,大小较前变化不显著,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超声(图1)示右耳前皮下、右侧腮腺上方实性占位:考虑肿瘤性病变。行右外耳道肿物活检术,病理示腺样囊性癌。于全麻下行右侧外耳道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外耳道前壁有肿物,侵犯腮腺、颞颌关节上部。临床诊断:右外耳道腺样囊性癌。
图1 女,46岁,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右耳前皮下、右侧腮腺上方可探及一个低回声团(箭),大小约26 mm×19 mm,形态不规则,与腮腺边界不清,回声欠均匀,未见明显液性暗区(A);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团块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B);左耳前、左侧腮腺上方相应部位未见异常团块回声(箭,C)
外耳道癌的发病率约为头颈部肿瘤的0.2%,其中腺样囊性癌约占40%[1]。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好发于中年人,女性稍多于男性。本病进展缓慢,但早期易浸润神经,引起感觉麻木或疼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耳痛和耳内肿块,部分患者有耳部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疑似患者的诊断。
本例患者超声检查示右耳前富血供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无包膜,与腮腺前叶分界不清,提示肿块侵犯腮腺,需与源于腮腺组织的肿瘤病变、外耳道炎、外耳道其他类型癌及外耳道结核相鉴别[2-3]。外耳道腺样囊性癌为低度恶性肿瘤,生长缓慢,即使术后易复发,患者仍有较长生存期[4]。
外耳道肿瘤的影像学检查首选CT或MRI[1]。但本病累及腮腺的几率为59%,约35%的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未提示累及腮腺[5]。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皮下软组织结构,对浅表软组织肿物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外耳道腺样囊性癌多起源于外耳道软骨部,并常向皮下及腮腺浸润。因此,对于反复耳痛、且外耳道通畅者可行超声检查颞部及腮腺区域。对可疑肿块应及时行CT或MRI检查,必要时行病理活检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