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王勇 霍志瑜 赵泓蔚
(1.内蒙古农业大学体育教学部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2.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100029)
慢性病全称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常见的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包含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其危害主要是造成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易造成伤残,影响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且医疗费用极其昂贵,增加了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报告称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虽然逐步加大,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主要死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全国总死亡的86.6%,此前为85%,而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
人体自身免疫力的强弱与患病和预后关系密切,经常体育锻炼者与静坐工作者相比较,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较低,且每一次适中负荷运动对人体的免疫功能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会在较长时间内降低机体感染的危险。由免疫机能的不健全或减退引发的严重影响机体健康或寿命的疾病,通过人工手段的干预,以增强免疫功能、减缓衰老病变症状,免疫系统的改变同样影响其他各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60%取决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还与遗传、医疗条件、社会条件和气候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烟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四大危险因素。
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5%,糖尿病患病率为9.7%;全国居民慢性病死亡率为533/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86.6%。标准化处理后,出冠心病、肺癌等少数疾病死亡率有所上升外,多数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等慢性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王陇德表示,体能消耗过少,包括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因此,他建议每周至少要锻炼三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时以上。最佳的锻炼时间是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锻炼的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运动和器械、哑铃、拉力器等力量型的运动。他建议,耐力型和力量型运动要结合,即便是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作为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康复训练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各系统疾病临床实践中,包括运动训练、疾病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
2016年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建国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的健康领域中长期战略规划,是对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有重大影响的一个纲领性文件,第六章《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用整章篇幅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章节提出:发布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站点建设,开展国民体质测试,完善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应用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开展运动风险评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大健康作为最突出的新兴产业,跨界融合是最重要的路径,而跨界融合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体医融合。
现阶段体医融合大体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体医结合就是体育与医学的结合,指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康复医学、医学营养、健康评估、运动处方等众多知识的集合,通过体育与医学紧密结合,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是指社区体育要与正在逐步建立中的我国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相结合,借助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在人员、技术与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体育部门与医疗卫生部门在医学体检、体质测定,运动健身和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以求达到增强社区居民体质,防治疾病,维护健康之目的。总之,在医疗概念中加入体育运动的元素,就是用运动的手段促进健康。
体医融合的实质是体育学科提供方法和手段,医学学科提供思路和途径,用医学的平台将体育运动方法进行概况,将其处方化,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体医结合的根本是运动能够有效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缺乏运动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因素。“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良药”业已成为全球社会的普遍共识。目前的研究已证实,科学的运动能够在防病和康复两个健康维度做出重要贡献,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三位一体的健康链条中是重要一环。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接下来的健康中国建设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大健康体系,有效减少发病率,这是降低社会医疗成本、缓解医疗压力、解决医改难题的突破口。
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低成本的干预措施。通过运动,能提高人的心肺能力、减少冠心病等慢性病,增加生命活力,提高人体免疫力。体医融合实践中关注的特殊群体及重点人群正是此次疫情的易感人群,并着力制定、实施该人群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
据我国统计局公布,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亚健康占70%左右,导致死亡的比例占总死亡人数的87%,心脑血管病人达2.9亿,糖尿病患者有1.14亿,高血压患者2.7亿,血脂异常人数超过2亿,脂肪肝和肥胖达到2亿余人。在慢病高发的情况下,光靠医疗部门药物治疗是达不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的,必须建立预防为主的大健康理念,通过“运动处方”,实施“体医融合”政策,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防治亚健康和促进慢病的康复。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将“全民健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又在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结合”的理念将成为健康促进的新趋势,也是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全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和依托。
在与“新冠肺炎”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体质的强弱起着决定性作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除了体质好、抗病能力强外,还能较快康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较发达、蛋白质储备充分,对保持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1)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肺的通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机体利用氧的能力;
(2)体育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一种防御机制,其作用机理是识别“自己”和“异己”,消灭外来侵入的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适度体育运动可以使血液中白细胞增多,从而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消灭病毒和癌细胞,并促使身体释放使人兴奋的应力激素;还可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和内分泌,促进人体脏器机能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
(3)体育运动对慢性病的预防,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规律、积极的体育锻炼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提高骨密度、降低糖尿病等风险,有助于许多慢性躯体性和心理性疾病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腰背痛、慢性支气管疾病、冠心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症以及压抑、焦虑等身心疾病都可通过身体锻炼获得有效控制或治疗;适量的体育运动,每天消耗热量150kcal或每周消耗热量1000kcal,冠心病发病风险减少50%,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的发病风险降低30%。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不良生活习惯可使人类生命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生活质量,缩短人类寿命,研究证实,人类现代社会常见病、多发病都与缺乏运动锻炼与营养过剩密切相关,而作为前端的健康预防阶段,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还在身体锻炼的同时,对人的心理健康、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提升有着积极作用。
经常运动会使人体的各种机能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人体机能水平得到提高,另有实验表明,人体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白细胞数量和各亚群细胞的绝对数量,采用75%最大吸氧量强度运动60分钟,运动后白细胞总量、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运动可以有效降低各种慢性病包括心脏病、胃病等的发病率,提高防御、识别、清除病毒的生理机能,降低疾病发生机率,提升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健康,降低关节炎的发病率。体育运动会使亚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机体免疫力有所增强。体育活动不仅是从身体和机能角度促进健康,还可以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中国大百科全书》把体育活动定义为,通过一些轻松愉快的身体活动,使人转移对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和压力的注意力。
体育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达到增强全民体质、减少各类发病、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竞技;医疗的本源是保障人民健康,治疗患者疾病,恢复患者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二者的本源是一致的,要想更好的为人民健康服务,就需要二者的融合,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运动,用医疗的平台推广运动。
全民健康在探求更为自然、绿色的方式提升健康水平的道路上,“运动”成为全世界健康专家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欧美学者所提倡和推广的 “Exercise is Medicine(运动即良药)”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医学对“运动促进健康”这一观念的广泛认可。体医融合则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只有把体育和医学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做到科学健身,建立体医结合的联动管理机制,才能有效促进全民科学健身,最终达到全民健康的目的。
面对复杂多样的健康形势,以“药物治疗”为核心的医疗部门难以应对现在健康问题,且带来了高昂的经济代价。目前,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越来越大,仅2014年,医疗机构就诊人数已超过了76亿人次、住院人数也超过2亿人次,全国医院数量仅为25860家,卫生技术人员仅有758.98万人。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医院和医护人员无法满足需求,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被动式、高成本、短收益的健康手段迟早会被社会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式、低成本、长收益的全民健身策略,它对健康促进具有重要的作用。
此外,全民健身对降低医保支出,破解医保难题,解决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也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对江苏省的调研,以南通市为例,截止2013年末,南通市区参保职工有59.16万人,其中,符合南通市制定的医保卡可以用于体育健身消费条件的参保职工有68000余人,个人账户结余超过5亿元。2010年,符合条件的职工中有2896人消费,金额为295.18万元,人均超过1000元;2013年,有9200余人消费,金额约950万元,人均超过1000元。80%以上使用医保卡参与体育健身的人,发热感冒等小病小痛明显减少,医保门诊支出减少15%-25%的约占70%,医保门诊支出减少15%-20%的约占25%。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迅猛发展,大众生活与生产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改变,体力活动缺失和运动缺乏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慢性病患者井喷式的增长,给医疗卫生事业带来沉重负担,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公共健康危机,在体医融合过程中,政府主导部门、体育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健康服务部门、社会自治组织、社会公民等都可以成为治理主体,他们通过构建网络化组织协同,应对公众健康促进问题,可以减轻医疗卫生部门压力,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1)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念,强化健康第一理念。人类自身抵抗力是当下唯一、也是最好的可以对付所有疾病的特效药,在疫情面前免疫力是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怎样提高个人免疫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思想上树立“大健康”观念,行动上加强身体锻炼,打造具有适应大自然生存的强健体魄;
(2)培养卫生与健康专业技术人员。卫生、体育、教育部门协同推进,构建国家公共卫生与健康培养体系,培养能开运动处方的医生,倡导全生命周期“主动健康”的理念,让该类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医疗平台推动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的健康干预计划,解决公众健康促进问题;
(3)推进体医融合进展,建立体医融合机制。破除固有思想壁垒,建立全民健康、治未病为主要目标的运行机制,努力实现体育和医疗部门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建立体育与医疗的运行体制,在不断提升国民身体健康水平的同时,还可以带动经济增长;
(4)加强成果转化。推进体育与医学融合的相关政策、理论、技术的创新性研究,促进体育产业与健康产业对接,并进行模式示范是当下“体医融合”主要任务,也是 “健康中国”的主旨。将体育、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通过长效机制,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融合,从而推动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的实施,达到全民健康的目标。
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卫生压力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有没有从根本的思想上重视体育锻炼的现实意义呢?重压之下是紧迫,也倒逼我们深刻反思,国家应该在完成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切实促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大力加强体医融合的全面落实,让健康不再停留于卫生层面,而是上升到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解决该领域的基础性、系统性的问题,让该领域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