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北京 100081)
跨界民族在“一带一路”策略中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相近的价值取向以及一脉相承的社会习俗和习惯法,在推进“一带一路”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倡议付诸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诸如恐怖主义、宗教势力等因素的阻挠,让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挥极具优势的交流互动功能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逻辑出发,分析机遇与挑战,提出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将国家以及地方层面的倾向性政策运用于体育文化节之中,发挥跨界民族在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奠定政治互信与文化认同。
当前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不再是宣扬国威,如果跨界民族体育文化建设一味强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不能达成交流的目的,甚至会破坏边疆稳定。推动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践主体中形成认同,需要先明确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践过程中“全球相关”这一实质。主要表现在国内外学者都在探索跨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对于发展较好的民族传统体育全球学者都在学习其发展过程,争取塑造更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在此基础上,推动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各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实践中得到认同。可以更好地落实责任意识,同时强化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相关主体融入到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意识之中。
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是体育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小,具有良好的外交效果。
共同治理跨界民族问题,打造国际范例。跨界民族问题治理就是解决跨界民族与国家间的矛盾,反对跨界民族的分离主义,增强跨界民族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同时要研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跨界民族现象和处理跨界民族问题的经验,借助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软实力”来相互交流,增强跨界民族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并对跨界民族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形成二次传播,增强沿线各国对“一带一路”的政治认同。
深化改革与创新,加强体育外交的内生力。一是借助“一带一路”发展契机,让跨界民族体育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打造一批精品品牌向全球传递跨界民族体育的文化价值。同时要完善运动项目、代表队以及体育企业“走出去”的相关政策服务,不再因繁琐的手续而影响众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二是发挥体育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援助的重要作用,加大对沿线国家的援助规模和数量,提供训练培训、运营指导等软件援助,体育场馆建设等硬件援助,助推体育融合发展。
自古以来就有以武会友,跨界民族以球会友、以箭会友,通过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了人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感,在互动交流中树立了大国形象,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多样化和全球化的趋势,通过举办跨国赛事、深入体育文化产业合作等互动路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多样化与全球化发展的统一。
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政府加大跨界民族体育文化的宣传,通过大型传统节日、跨国精品赛事等形式,让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更多“露脸”的机会,形成跨界民族体育活动在“一带一路”沿线“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引入市场主导,打造精品赛事。一要树立赛事品牌意识,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赛事的认可度;二要扩大跨界民族传统体育精品赛事的受众,加强赛事吸引力,以打造赛事品牌为目标;三要丰富体育赛事项目设置,不局限与某一运动项目当中,将跨界民族体育赛事发展为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
扩大交流范围,促进赛事常态化。首先,跨界民族体育赛事要通过建立开放有序的体育赛事交流平台,促进跨界民族体育赛事常态化运行;其次,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加强学术交流,通过学术研讨会、论坛、在线直播等形式推进跨界民族传统体育的科研工作,促进研究成果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转化。例如,中越瑶族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同研究瑶族传统体育赛事的未来发展路径。最后,互派教练员学习考察,学习彼此优势,了解国际最新赛事动向。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政策性的引导以及市场化的竞争,大浪淘沙,民族体育精品赛事会越发显得光彩熠熠。
跨界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一带一路”倡议中经济产业布局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该产业的兴旺发达并将带动跨界民族及周边国家的商贸往来,为“一带一路”全产业建设起到纽带的作用。
整合体育产业资源,建立区域大产业格局。一是对以往和现有的跨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进行挖掘和资源整合,开发出迎合时代潮流且极具民族特色的体育小镇、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等产业;二是充分市场化,将跨界民族体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发展,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打破地域限制。调整跨界民族体育产业市场布局,形成产业集聚,将促进跨界民族体育产业更加国际化、规范化。
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文旅优势相互结合。一是传统节庆像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歌圩节等可以整合为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的节庆活动,打造更多的中缅胞泼狂欢节这样的品牌活动;二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文旅产品,近年来在市场上大受游客喜爱。人们在休闲度假的同时,感受不同的民族习俗、民族特色,并且促进当地文旅产业经济的增长。
跨界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依靠优秀的特色传统体育项目,伴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和体育旅游的兴起,必定能开拓出跨界民族体育文化项目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寄托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上,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立足,必须要进一步挖掘和整理跨界民族体育文化,提升跨文化传播技巧,建立多维传播渠道
跨界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不是封闭存在的,体育文化交流可以走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革新和自下而上的“社会自组织型”继承两条道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指向性挖掘和互动机制研究工作。
挖掘和整理跨界民族体育文化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发掘跨界民族体育文化中具有亮点、容易宣传、特色鲜明的文化信息进行着重宣传。创新文化资源的整合手段,拓展跨界民族体育文化内涵,突出和弘扬自身特色文化。
逐步完善跨界民族体育文化互动机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应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建构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跨界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同源性,在多民族文化互动机制基础上,成立学会、论坛,与互联网相结合,通过直播等形式让更多民族参与其中,促进跨界民族体育文化的互动。利用媒体做好信息的沟通和宣传,在民族节庆之前,邀请国内外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对赛事或活动进行全面的宣传、报道。
中国的传媒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对外宣传”的思路和方法,现在必须转变为“对外传播”,即从以我为主到以受众为主,从重观点演绎到重事实归纳,从重官方发布到重媒介传播和民众传播,从单向灌输到双向沟通,从“后发制人转向先发制人”。
提升跨文化传播技巧,注重传播艺术。其一,避免空而大的宣传内容,对实际事例进行加工。国外受众多喜欢身边小事而引发的故事性内容,因此在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宣传设计中,可以从个人故事入手,以情动人、以事感人;其二,注重传播艺术,加强宣传内容的翻译工作。对于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较为抽象的表达方式,如“白鹤亮翅”等成语国外受众不理解,应多采用背景介绍和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传播。
建立多维传播渠道,与全民健身相融合。其一,媒体宣传能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认知,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可以借力媒介,扩大社会影响力。可以建立体育文化产品网上销售模式,提供互联网便捷式服务,打造网上体验式旅游,以虚拟逼真的动画制作,使游客仿佛身临其境。自媒体是当下每个人都拥有现代性的传播内容生产和扩散能力,可以借助微博、微信、抖音以及海外的推特等进行跨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其二,跨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与全民健身相互融合,例如,中俄边境的赫哲族传统舞蹈可以通过舞蹈、音乐改编等形式,融入到广场舞之中。
“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对沿线参与国家来说也是国家发展历程上重要的转折点。“一带一路”倡议对于跨界民族传统体育犹如雪中送炭,以积极有力的帮扶政策为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注入强劲的政治动力,日渐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为跨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跨界民族传统体育搭建了一个全球性的平台,营造积极且良性的发展氛围。增强“一带一路”上跨界民族文化认同,力促民心互通,有助于加强跨界民族大团结,建设边疆区域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