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展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2021-03-06 21:56:40徐超仪旭光冯遥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课余文化课体育训练

徐超 仪旭光 冯遥舟

(海军航空大学青岛校区 山东 青岛 266041)

应试教育曾经深受广大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高度认同,那个时期学校对体育教育极不重视,通常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都会被其他文化课程侵占。进入21世纪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素质教育越来越受欢迎,体育教育在学校众多课程中的地位快速提升,广大师生也意识到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是,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应试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受限、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对体育教育认知不足等问题,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仍然发展缓慢。

1、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以及意义

1.1、课余体育训练的概念

顾名思义,课余体育训练就是发生在课余时间内的一切与体育训练有关的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认知水平、改善学生身体素质的所有活动。因为不是发生在体育课程内的训练活动,因此课余训练的时长是随机应变的,训练的内容也会随着时长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1.2、课余体育训练的意义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这里面体指的是体育或者是体质。以逻辑学的观点来看,良好的体育教育或者良好的体质水平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按照系统性体育教育的需求,课余体育训练可以作为固定体育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体育课上学生没有完全理解的知识可以在这里得到巩固,体育课上没有学到的知识可以在这里补充,体育课上没有完成的训练可以在这里继续进行。此外,课余体育训练可以起到改善学生学习状态、陶冶情操的作用,通过课余体育训练缓解学习疲劳,张弛有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化课的学习进程。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2.1、学校领导漠视课余体育训练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领导更加相信应试教育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学历成绩,提高升学率。因此,及时现在国家教育局有意从政策上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早已深入人心一时间素质教育的推行还不能全面展开。另外,体育训练的场地要求以及训练条件相对于文化课程要高很多,而且危险性也高一些。出于安全管理考虑,学校领导自然漠视课余体育训练,甚至是想方设法抵制或者取消课余体育训练。相对于文化课教师的职称评定体系、教育成果评定体系来说,体育教师的两大评定体系就不是很完善,某冲程度上是现行教育体制不完善的结果,另外则是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师的工作不够重视的表现。

总而言之,学校领导认为课余体育训练能取得的成果与文化课相差较大,从意识形态层面上漠视课余体育训练。

2.2、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限制

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九年义务教育体制,小学及中学阶段学校的师资力量各有差异。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相应的学校从事体育教育的教职工数量、用于体育教学所用的器材以及场地要远高于内陆地区学校体育师资水平。另外,沿海地区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长度远高于内陆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时长。最后,鉴于沿海地域学校体育教师的薪酬高于内陆地区的体育教师的薪酬,国内比较知名的体育教育人才更倾向于到沿海地区学校工作。对于沿海低于学校来说,受地域以及经济水平差异的影响,普通乡村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也是相对薄弱的。总之,受地域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存在地区性差异且绝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师资力量明显不足。

2.3、教师及家长的偏见

迫于升学和高考的压力,学校里面班主任老师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利用一切可用时间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文化课的成绩更加受到班主任老师甚至任课老师的重视,通常学校每周安排的几节体育课都会被班主任老师或者任课老师侵占,安排学生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固定的体育课都会被侵占,每周的课余体育训练时间就更少了。对于家长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会驱使他们从小给学生灌输一种体育学习无用论的错误思想,而且他们还会和学校的班主任以及文化课教师达成共识,大力支持学校的文化课教育活动,漠视或者抵制学校里的课余体育训练等。

2.4、学生对课余体育训练认知不足

多数学生都认为体育训练更适合于那些有体育专长的同学或者从小身体素质过硬适合报考体育专业的同学。对于他们来说只需要把文化课学好就能够顺利升学。事实上课余体育训练更多地是调整学生们长期学习造成的身心疲惫,通过课余的体育训练让身心得到放松,更有利于进行后续的文化课学习。课余体育训练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才能有收获的,当今多数学生生活条件比较优渥,生活中缺少艰难困苦方面的磨练,因而在进行课余体育训练时会选择逃避,其实课余体育训练是对他们心性的一种磨砺,唯有坚持下去身心才能得到锻炼,性格才能得到升华。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升学加分而临时起意,报名参加短期的课余体育训练,往往升学结束之后就选择逃避训练,前功尽弃。

2.5、体育训练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虽然现在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多数是国内大学的体育类相关专业毕业,但是课余体育训练不同于固定时间和地点的专门的体育教育课的教学方式,前者时间是可以变化的,通常是十分钟到近一小时不等而且训练场地不唯一,学校里的任何一处地方都可以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再就是训练以及授课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总体来说,课余体育训练对体育训练的指导老师要求更高而且也没有太多的成熟的教程可供参考。总之,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专业体育教育活动,而且这门课程当前国内任何一所大学都没有相应专业可以教授,只能靠体育教师自己摸索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措施

如上文所述,为了更好地促进当前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针对当前学校课余训练的现状,提出如下几条改善措施。

3.1、提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认知水平

首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纠正他们重视文化课学习成果,忽视课余体育训练的错误观点,同时还要想法设法动员他们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精心设置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重点是让广大学生体会到课余体育训练带给他们的益处,让他们慢慢从心理上接收乃至迷恋课余体育训练;其次要教育学生敢于吃苦、不怕流血流汗,树立并养成不向困难低头的坚韧品格;再次要在学校里建立一套专业的课余体育训练管理制度,实施激励机制调动体育教育职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处必须强调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配套的激励制度的核心是为广大师生、家长服务并赢得他们的高度认可。因此在课余体育训练持续进行的一段时间内,课余训练过程必须接受学校领导、班主任教师尤其是广大家长的监督。另外还要建立年度考核机制,即每年年末组织领导、班主任和家长形成评审工作组,对学校年度课余体育训练的成果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有年度训练成果、国内各级比赛成绩等。考核过程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考核结果必须对外开放。依据考核结果成绩优异者必须给予适当的和奖励,奖励的形式可以是物质奖励(家用电器、现金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先进工作者表彰证书等)。同时还要给成绩优异者一定的升职加薪的空间,例如,职称评定优先晋升等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尽全力消除应试教育遗留的负面影响,让学校领导以及各班主任以及文化课的教师意识到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建立由校领导、班主任及文化课教师、体育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家校联系网络,通过该网络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达到网络内所有成员共同提高对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认知水平这一最终目的。

3.2、提高课余体育训练的教学水平

当前国内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水平不理想是学生对其抵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学校从事课余体育训练的教师需要想法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必要时可以引进外援在固定的一段时间内由外援和体育老师共同授课,达到吸引学生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树立榜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常学校里是由专门从事体育训练的专业学员,可以通过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明星垂范作用,吸引其他非体育专业学的注意力,诱导他们观察、跟进并参与训练过程,让他们增强体验感并慢慢地转变为自发地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3.3、正确处理文化课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精髓在于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位全面发展,因此文化课程与课余体育训练都很重要,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因此,学校领导、班主任应该出面协调好文化课老师与体育课老师的同事关系,既要保证文化课的教授任务顺利完成,也还要重视课余体育训练,保证体育老师的授课任务顺利完成。具体方法是白天进行文化课学习,因为白天学生的精神状态适合高强度的文化课学习;晚上学生经过一天的文化课学习后精神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需要通过课余体育训练进行调剂,既保证体育训练任务的完成也改善了高度紧张和疲劳的精神状态,放松身心后可以投入后续的晚自习学习。此外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式的课余体育训练,重点是体育老师与班主任老师、家长多沟通联系,通过课堂点名制等方式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既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也促成了体育老师、班主任、学生家长的沟通工作,建立互相信任、彼此包容的合作关系。

3.4、提高体育专长学生的高校录取率

与以文化课学习为主的学生一样,体育专业的学生也希望能够顺利通过高考被高校录取。因此,国家教育局应该考虑多增设一些体育训练专业的录取名额,以此为契机调动体育特长生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学生参与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获得广大学生家长、老师的支持。

4、结语

当前阶段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由于种种原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毕竟这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时间应试教育很难从根本上取代应试教育。本文作者从自身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对当前我国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给出相应的可实施性建议,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课余文化课体育训练
丰富的课余生活
小主人报(2022年11期)2022-08-23 05:27:44
体育训练教学中的平衡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8:06
中职文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16
营养健康与体育训练结合的思考
青少年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育风尚(2018年10期)2018-01-28 22:53:45
碰撞:故宫文化课与英国中文热
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
激励理论在中职文化课学习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中国文化课教学模式
从体能角皮谈中学课余三级跳远训练
体育师友(2011年2期)2011-03-20 15: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