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颖,张 健,韩水平,赵文宝,周党侠,雷 霆,张秉义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提高医学高等教育水平,培养新时代“有温度”的医生,要求医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临床专业技能,还具备敬畏生命、以人为本的职业素养。无论对于专业技能培养还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的品德塑造,人文教育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本科医学教育由于学制短、课业重,挤压人文课程学时的情况较为普遍,医学人文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受限。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专业知识的内涵,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我们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讲授以及实物资料展示,构建具有病理学科特色的人文教学体系,探索实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
人文即人性与教养,凡属人类精神活动包括文化、知识、宗教、信仰、道德、法律、文学、艺术乃至风俗习惯等皆含其中[1]。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一方面,理科生源的医学生人文知识基础“先天”薄弱,入校后人文课程学时被通识和专业课程占用,更易滋生“医本文末”“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精神”的主观思想[2];另一方面,我国医学人文课程设置多是孤立与单向的,缺乏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3]。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理念的普及,高等医学院校在增加人文课程体量的同时,逐渐重视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近年来,我们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人文元素,将代表性强和匹配度高的人文内容整合到医学基础课程病理学教学中,配合学科历史档案资料的展示,探索专业课程融合人文教育的可靠路径,实现医学综合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协同育人”的思政目标。
病理学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点学科,教学内容既具备学科专业属性,也富集大量人文历史资源。病理学课程多开设在本科第四或第五学期(以临床五年制为例),该阶段是医学基础课程的综合汇总阶段,也是临床课程的前期预备阶段。教师应针对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完善、对未知疾病充满兴趣的特点,合理渗透人文思维,引导学生树立“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专业、人文、立德的多层次互补。
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学教学,不是各自内容的机械叠加,而是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和恰当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人文知识渗透到病理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既拓展专业知识的层次和维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
病理学教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涉及传统和经典医学理论,内容分散且抽象。该部分教学适宜引入中西方医学史相关内容,通过多点切入、多角度呈现科技进步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巨大影响,最终串联架构完整的专业—人文综合知识体系。各论是在已知疾病共性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和阐述不同疾病的特殊规律,简而言之就是生动具体的疾病本身,适当地介绍最新研究进展及涉及的社会伦理话题,强调疾病的人文属性,有利于学生同情心、同理心的培养以及临床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2.2.1 理论课教学 病理学理论课多采用大班课堂讲授模式,学时和教学进度相对固定,适宜讲授典型、权威和高度凝练的人文知识。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病理学的发展与西医学的历史进程几乎完全重合,涉及古代朴素的病理学,近代解剖学、器官组织学、病原微生物学以及20世纪以来出现的免疫学、内分泌学、遗传学、外科学等医学领域,人文素材非常丰富。
我们根据学科特点,以医学史为主线,选取经典人物及其事迹,注重突显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坚定对“崇高医德、广博知识、扎实技能”的追求。例如,介绍创建古代病理学的“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时,教师不仅要完整阐述“液体病理学”学说的专业内容,更要强调两千年前他敢于打破禁锢,把医学由巫术医学、神话医学、祭司医学变成了科学医学的勇气[4];在其文集基础上修订、凝练、升华而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精准诠释医生职业的神圣,成为千百年来每位医生恪守的行为和道德准则。经过系统化的历史梳理,学生对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及其历史地位的认知从书本概念上升到精神层面,并深刻感悟到入校时的宣誓不仅是一个仪式,更烙印了使命和担当,从而完成人文知识向专业知识的自然渗透。由此可见,优质的人文经典不仅能丰富课本知识,也能拓宽学生视野,促进他们对职业信仰、价值引领、道德底线等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实现以史鉴今又教化无痕的教学目标。
2.2.2 实验课教学 病理学实验课多为2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学生通过观察大体和切片标本,掌握疾病所致器官、组织、细胞的基本形态学变化,教学形式灵活。客观地讲,大体标本和切片标本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它们都是病理界前辈从真实疾病中获得、收集并保存的,是近代疾病历史的缩影,教学过程即体现专业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共同表达。例如,当被告知这些过去的致死性疾病很多已被现代医学治愈、许多医学标本已绝无仅有时,医学生会愈发珍惜现存的实物标本和宝贵的学习机会,更加认真观察,记忆知识要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对人类生存质量的巨大影响,产生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除传承人文历史外,实验课教学也传递着科技进步背景下的人文关怀。教师不能满足于课本知识的讲授,而应根据标本的直观特点,有目的地提出常规检验方法、基本处理原则、医患关注热点等临床问题。例如,乳腺癌切片观察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临床活检取材、HE切片诊断要点,同时把检测方法从细胞水平聚焦到亚细胞、蛋白质、RNA和DNA水平,许多乳腺癌患者从精准医疗、分子靶向药物以及国家抗癌药物惠民政策中显著受益、重获新生。教师强调以分子诊断为代表的现代医学目标和远景,学生则从相对滞后的书本理论学习升级为临床诊疗的综合体验,初步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科学属性和社会属性,既实现专业知识的拓展延伸,又利于人文思维的高效输出。
教学实践中,我们规划设计了医学史素材和学校病理系档案资料展示平台,以组织学生进行实物参观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展示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西医学史资料陈列,按年代排序依次展示希波克拉底、凯尔苏斯、盖伦、张仲景、宋慈、穆尔加尼、魏尔啸等中外著名病理学家的图文资料及著作,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学经典理论的来源和出处。第二部分为病理系历史档案陈列,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原卫生部下属西安医科大学)创建百年来,病理系保存了大量的时代影像和文本档案。我们从中选取优质资源,包括学校学科的历史沿革、教授笔记底稿、手绘教学图片及尸体捐赠/尸检记录等珍贵档案,集中展示在抗战迁陕、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历史不同阶段,我校病理人的革命情怀、工作热忱及对学科发展的重大影响力,力图通过激发学生爱国、强国、报国热情以及使命感、责任感,探索体现学校印记和专业特色的人文教育新模式。
我们通过师生日常交流、专题座谈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对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1)多数教师认为,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提升自身业务能力,深刻理解医学教育的核心和初心,提高综合素质。(2)多数学生表示人文知识的渗透赋予医学经典理论画面感和趣味性,而非书本文字的堆砌,这种教学形式既能凝聚主流价值观,又能帮助学生高效精准地掌握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反馈表明,通过中西医病理学史料展示,基本了解医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及其著作或贡献,与之相关的专业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和立体;在观摩老教师手绘图片、备课笔记和尸检操作录像等实物文件后,学生钦佩前辈严谨务实、敬畏生命的工作态度,主动学习的意愿和热情非常强烈,受到极大鼓舞。实践证明,课堂知识学习与课后参观体验联合互动,可以全面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互补,帮助医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5]。
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评价体系是保障和促进医学人文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6]。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通过设置人文题目、进行量化考核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客观评价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接受程度;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喜欢的教学形式、感兴趣的话题等,不断改进现有教学模式,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课程目标。
课程思政内涵表明,医学人文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协同推进,可以通过优化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以人文教育承载思政教育,以思政教育促进人文教育[7]。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人文理论输出或是人文资料展示,其核心都是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凝聚学生的价值认同,促进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的共同提升,这与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教学引用的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优质医学人文素材能提升课程思政成效。例如,在第二课堂宣讲中,一直保留我系专家教授领衔攻坚大骨节病、克山病诊疗研究从而奠定我校在国内地方病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学院教授身故后捐献遗体,其部分器官制成的大体标本目前依然供学生实习使用等真实故事。学生在学习这些彰显西医人“崇高医德”“扎根西部”博大胸怀的案例时,都深有感触,情绪激昂,职业荣誉感得到强化。由此可见,人文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通过“无声处谈教化”的方式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医德,引领医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坚定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理想信念。
实现人文精神与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补充,需要精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人文经典,将其与教学大纲按章节固定匹配,凝练为促进学生理解记忆专业知识的课堂必讲内容;删除重复或与专业关联性较低的人文内容,保障课堂讲授的紧凑和高效,避免人文教育流于形式。
教学方式应注重教育的内在整合和协调性,用新时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动画、小视频、微信等)呈现,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8]。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普及,微信公众号、雨课堂、腾讯会议等在线教学平台使学生课后继续学习成为可能,既延伸了专业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为探讨医学伦理、医患关系、社会公众事件等相关热点问题提供了互动交流的平台,值得推广应用。
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特别需要广大教师具备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育人能力[9]。医学专业课教师只有在主观上重视医学人文教育,才能根据学科特点选取适当的案例,设计人文问题,提升课程内涵。国内医学院校承担专业课程教学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学历背景相对单一,人文教育能力不足;或者承担大量科研、医疗和事务性工作,影响教学投入。学校应制订具体措施引导教师全面提升人文教育能力:开展医学人文专题讲座、培训,或者定期与人文社科教师交流互动,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开设教学改革专题项目,表彰奖励优秀的课程改革或教学成果,鼓励教师关注并积极参与;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加大教学投入,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权重,或设置教学型高级职称岗位作为政策支撑,从制度上确保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个长期过程,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培养高素质医疗卫生人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10]。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中特别强调,医生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在这次新冠疫情防控斗争中,医务工作者用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勉励学生以抗疫天使为榜样,努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引发我国医学教育的反思和修正,新时代医学生的使命迫切要求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将立德树人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