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莹 ,黄炳臣 ,龙喜带 *,黄小英
(1.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2.广西大学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病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也是联系临床与基础的重要桥梁学科。病理学技术是病理诊断与科研实践的重要专业技能。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贯穿研究生培养全程。开设病理学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病理学实验技能,而且要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1-2]。本文通过病理学技术课程教学探索,提高医学研究生科学统筹实验设计能力、探究与分析问题能力,为其今后开展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病理学技术近年来发展迅猛,除传统的组织包埋、切片技术外,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技术与病理学融合,形成分子病理学及其技术,而分子病理学技术已经成为临床病理诊断的重要方法[3-4]。通过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研究生已初步学习了相关内容。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求授课教师将新的临床运用与技术作为切入点。例如,肿瘤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手术治疗、化疗、放疗后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靶向治疗深入人心,与靶向治疗相关的基因检测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课程以肺癌一代靶向药物吉非替尼跌宕起伏的上市故事引出肿瘤基因分型筛选的技术方法及其目前临床上肿瘤基因分型检测情况。吉非替尼上市后总体人群治疗有效率不高,研究人员突破困境,通过梳理研究数据,找到人群差异进而找到解决办法。引导研究生思考如果自己在遇到科学问题时,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研究生对临床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激发研究兴趣,为培养科研思维奠定基础。
传统的实验教学一般是指导学生按拟定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操作,缺乏对实验设计原理的解析、实验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深入分析。课程结束后,研究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常常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发现问题,利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来分析问题、论证问题,获得研究结果、结论,而这恰恰是评判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标准,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分析能力。例如,课前上传一篇当前研究热点的高分SCI论文让学生提前研读[5]。在课堂上安排时间,先让研究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再与研究生一起学习SCI论文中作者的研究目的、研究思路、研究结论。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提出的科学假说是什么?作者的实验设计逻辑有哪些?这些实验设计能否充分论证其科学假说?如果开展后续研究,还可以运用哪些实验设计进一步论证科学假说?通过这样的培训,让研究生建立初步的研究思维,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文献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能力。各种实验技术则是我们探知未知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6-7]。因此,如何利用这些实验技术得到研究结果、达到研究目的是学习的重点。病理学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较多,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将传统的实验方法一个个去讲解。课程设置时,以实验目的、研究对象为分类原则,将同一目的的实验统一讲解,对比其异同点,以便学生今后开展研究时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实验方法。理论课以实验原理与实验对象为主,让学生知道用这个方法能检测什么实验指标,能解决研究中的哪个问题。例如,检测某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学生首先要熟悉目的蛋白的特点,由什么途径合成,定位在哪里。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例如,若该蛋白为分泌型蛋白,可以选择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相对定量地检测其蛋白表达含量。若蛋白表达定位在细胞内,可以选择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其在细胞的表达定位,也可以选择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进一步确定其表达丰度。这些方法的实验原理中有相同的部分——免疫学方法:抗原抗体结合钓出目的蛋白,但其运用场景各有不同。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设计,所在实验室硬件条件以及实验经验、经费等选择相应的方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用途以及预期结果上;对实验细节部分不做详细讲解,但将相关实验的视频资料、网站、论坛推荐给学生,以便其深入学习。
科学研究是严肃严谨的探索活动。实验技术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实验态度决定了实验结果,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又决定了科研成果的可信度[8-9]。近年来,关于学术界弄虚作假的行为不断被曝光,一再警示科研工作者。课堂上,教师应提醒研究生尊重研究事实,求真务实,诚信科研。同时,也要告诉他们实验研究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科学研究是探索性活动,当实验出现预期之外的结果时,要客观看待、理性分析,找到原因;要告诫研究生不可急功近利,不可一图多用,否则将会失诚弄巧、引祸上身,让研究生树立牢固的科研诚信意识,培育严谨、诚信的科研品质。
如何规范、安全地开展实验研究,保障研究者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10-11]。实验过程中,研究生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化学、生物制剂,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告诉研究生,树立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是保证实验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在使用某些化学试剂前先熟悉其理化特性、使用方法、储存条件、防护措施;在使用某些仪器前,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养护方法及其潜在风险。另外,在实验室内喝水、进食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对个人健康造成损害。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科研习惯,能有效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考核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以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取代传统的考试方式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长情况[12-13]。病理学技术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与文献汇报)+期末考核(论文撰写)的形式,以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能力、课程作业质量等综合考查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能力以及文献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等。
在过去一年的教学实践中,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针对最新研究进展,结合当前临床运用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学体系。授课过程中,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均较高,课堂上踊跃发言。通过课前布置文献阅读任务,课堂精讲,使研究生对科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也进一步增强了对科研工作的信心。以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素养、科学品质培养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体系,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取得了预期教学效果。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我国医学高级人才的主要途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14-15]。通过研究生课程优化与探索,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层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有利于推动我国健康事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