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又佳,罗青青
(1.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芜湖 241003;2.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应依据中医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针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特点,有的放矢,不断夯实自身职业技能,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人,他们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1],我国各类高校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个任务,针对本类型高校的专业特点及学生特点,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人才大体可分3 类: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医药类专业学生,他们通过在校3年学习,掌握了较为扎实的医药类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医药类专业技术能力,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医药类专业服务,因此他们属于专业技术人才范畴。但我们也注意到,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受学制较短所限,他们的医药类专业知识相对于长学制医学生而言仍需拓展,医药类专业技术能力也有较大提升空间,这就使得他们的就业对口率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或在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辅助类医技工作,因此他们更应归属于技能人才范畴。当前社会对于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基层对于中医药技能人才的渴求,这也客观要求中医药高职院校紧贴社会实际和本校自身特点,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
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医药类本科生而言,虽然存在学制较短,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等诸多问题,但其也有对专业兴趣浓厚以及专业稳定性较强等优势,他们在过去学校生活的经历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以及对未来职业生涯乃至人生的期待使得其有着不同于医药类本科生的特点,这也是教育者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医药类本科生而言,高考成绩普遍较低,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这既加大了他们学习医学专业知识的难度,也导致其心理状态容易存在自卑大于自信、自尊大于自强、情绪化等显著特点。笔者所接触的学生中,很多学生认为大城市医药类专业工作准入门槛较高,专科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同时学生普遍不愿意返乡就业或扎根基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得学生对未来缺乏明确定位及自信,在学习中由于个人情绪的变化容易对学业产生不同态度。
就思维能力而言,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明显不如形象思维能力,符号记忆能力远小于动作记忆能力,思想力比不上行动力;就观念而言,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未来而言更加关注现实,物质的追求大于精神追求,个性化观念突出;就其行为而言,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随意性较强、自控力较弱。这些现状也要求中医药高职院校不能办成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而应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
高校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客观要求高校辅导员不能仅从事简单的事务性管理工作,必须以研究者的角色投入工作,边工作、边总结[2]。针对所带学生特点,不断提升自身思想理论素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中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更是要针对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更多属于技能人才这个特点提升自身思想理论素质。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实践积淀留下一批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哲学与中医药文化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着紧密联系。作为中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当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药文化,有效建立师生关系,提升中医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有助于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同时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直到今天仍可以用于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中医药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校理论学习时间较短,使其专业基础与长学制医学生相比较为薄弱,但在临床实践操作中则未必如此。中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若具备一定的哲学素养,就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哲学观点正确认识知与行之间的关系,找到自身优势所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比如北宋时期发展迅猛的程朱理学就有关于知行关系的论述。程颐片面强调知对行的指导作用,否认行是知的基础和来源。他的弟子朱熹则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学问不外乎致知、力行两件事。他经常知行并提,强调两者不可偏废。但要究问知行先后,他则说“当以致知为先”。明末的王夫之在批判朱熹知先行后学说时提出了“行先后知,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学说。其实知先行后与行先后知、知易行难与知难行易都有其合理性。作为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关心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让学生认识到行先后知与知难行易也是可能的、存在的、合理的。通过知行关系的探讨,学生会逐渐认识到教与学并不总是行先后知,也可以行先后知或知行同步、齐头并进。这样学生就会摒弃过往过于担心专业知识薄弱而忽视自身实践操作优势的错误认知,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让行先后知、知行合一真正成为技能型人才成长成才的特色和优势。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讲授矛盾的特殊性时曾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作为受教育的人也是如此。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提升自身教育学素养,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特点开展工作。
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去向与医药类本科生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去向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层民众提供如推拿、按摩等基本诊疗服务。因此,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基础医学临床诊疗技能就能很好地胜任工作,明确这点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使其更好地进行学习。而让学生认同这个观点则需要辅导员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素养,寻求理论支撑。
比如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语言、逻辑—数理、空间、运动、音乐、人际交往、内省、自然探索共8 种主要智能,不同的人其优势智能不同。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了把智力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的认知局限,极大地拓宽了智力认知、发展和评价的范围,使人类对智力的认识更加全面、准确和深入。优势智能的概念也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主要不是智力高低的差别,而是优势智能的不同。通过这个理论,辅导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多元化社会中,随着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正发生了改变。由语言、数理、逻辑智能决定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应成为学业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只是学业评价的一个部分。教育的作用应当表现在帮助学生发掘自己潜在的优势智能并激励其充分发展。中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帮助学生认识到动手能力强、临床操作能力强是他们的优势智能,这也是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正确的认识和自我评价激发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营造全心投入、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提升中医药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对人才的一贯要求。知识、能力及品德是人才素质的基本结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与可以物化、量化而更受重视的经济与科技不同,精神、道德往往难以直接比较而且常被忽视[3]。知识与能力通常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实践中获得。辅导员则是更多对于学生的品德塑造施以积极影响,因此,品德形成的特点与规律也就是辅导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理论素质之一。中医药高职院校培养的中医药临床技能人才所从事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生死所寄、性命攸关的大事。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特殊性决定了其品德塑造的重要性,也凸显了中医药高职院校辅导员必须具备品德塑造素养的必要性。
辅导员在对学生品德塑造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品德的形成与知识、能力的形成截然不同。如果说知识主要是靠记忆与复习获得,能力主要是靠反复练习获得,那么,品德是如何获得的?如果说知识主要是靠讲授教给学生的,能力主要是靠训练教给学生的,那么品德主要靠什么教给学生?只有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品格。
与知识能力的客观性不同,品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知识能力的评价标准是单一的,而品格的评价体系则是多元的;与知识能力的认同度较高相比,品德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这使得良好品德的塑造容易被忽视;此外知识能力的培养是矢量性、累积性、渐进性的,过程相对较长,而品德的塑造却是多向的、多变的且可逆转的。品德的这些特性表明品德塑造主要依靠生活,可以说品德主要是在日常生活的环境、情景中感受、体验积累而形成的经验、习惯、模式,通过经历、阅历的积淀而成。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认识到品德形成与知识能力获得方式的不同以及良好品德对于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耐心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用耐心、爱心和恒心关注和呵护学生品德的形成,通过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方式积极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社会发展以及形势的变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激烈的竞争,中医药高职院校学生因学制较短、专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劣势表现尤为明显,相关院校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加。因此中医药高职院校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应同时着眼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为突出、行动力强等特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特别是创新创业素质的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年轻且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们不甘心在就业市场中被动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他们希望可以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动权,创业则为他们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广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纷纷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和服务,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但我们仍需注意到,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还十分薄弱,过分偏向创业实践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说:“中国的创业教育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中,我们还没有把创业精神作为一种需要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取的意识和行为特征,在学生大学学习期间能够在心中播下如何去发现和创造、如何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多财富的种子,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是一种推动的源泉。”[4]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迫在眉睫。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有利于纠正大学生错误的创业动机和创业观念,帮助大学生加深对创业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其逐步从被动就业自觉转化为主动创业,通过创业收获属于自己的多彩人生[5]。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培育不是一朝一夕或仅仅通过简单的课堂讲授就能顺利完成的,而是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情景中感受、体验,通过经历、阅历逐步沉淀,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推动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