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山
(昌图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昌图 112500)
随着居民肉品消费结构的改变,牛肉消费量逐年增加,推动了肉牛养殖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作为玉米主产区的东北,肉牛养殖已成为东北畜牧产业重要支柱之一。但肉牛肢蹄病也成为困扰肉牛养殖场经济效益主要因素之一,本文阐述肢蹄病的病因及防治方案,供参考。
牛肢蹄病会使肢蹄出现疼痛、肿胀、化脓以及溃疡等症状.常表现跛行、站立不安与趴卧不起等现象,导致其活动受限。若是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疗,会影响到牛的采食与反刍,导致牛生长速度减缓甚至负增重,还会继发牛巴氏杆菌病、牛全身败血症等疾病,严重的情况下牛会死亡。
根据病因及发病部位,肉牛肢蹄病大致可分为6 类。
病牛主要表现为喜欢趴卧,站立时患病蹄部负重不实或各肢交替负重,行走时常伴有跛行,蹄间溃烂,并伴有恶臭分泌物,有时会出现不良肉芽增生,可见蹄冠和蹄间皮肤充血,呈现粉红色,蹄间白线增粗。
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常继发于腐蹄病之后,亦可单独发病,病牛主要变现为步态僵硬、运动疼痛、不愿站立、趴卧不起、蹄冠部位红肿,蹄壁叩诊有疼痛感。
主要表现为关节及蹄部的疼痛和机能障碍,疼痛感时轻时重,部位多固定但也有转移,部分病牛关节处出现脓肿。
当肉牛肢蹄发生挫伤或蹄部开裂时,也会出现跛行,牛舍地面湿滑结冰,易滑倒而造成挫伤蹄裂。
多会伴有蹄部红肿、溃疡,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蹄壳脱落,甚至一些病牛好转后蹄部仍后遗症,长时间不能恢复。口蹄疫不是单纯的肢蹄病,蹄部病变只是其症状之一。
患病后,会伴有关节炎表现,关节肿大、疼痛、站立和行走困难,布病不是单纯的肢蹄病,关节病变也只是其症状之一。
按肢蹄病的病因可分为3 大类。
肉牛蹄部长期浸泡在粪尿中,滑倒挫伤,引发蹄病。同时,肉牛长期栓养,运动量不足,蹄部血液循环差,也是重要的环境性病因之一。
肉牛饲养过程中,长期钙磷比例失衡,矿物质元素摄入量不足,造成蹄壳硬度变软,弹性变小。另外精粗比例不合理,造成瘤胃功能减弱,引发酸中毒,肝脏尿素代谢功能减弱,引发远心端肢蹄血液循环变差,组胺蓄积,诱发肢蹄疾病发生。
牛场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对环境消杀不彻底、免疫程序不合理,进牛把控不严,从而造成病毒性口蹄疫、细菌性坏死杆菌、布鲁氏杆菌、密螺旋体等在牛场内大量增繁,诱发肢蹄病。
牛肢蹄病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环境、营养、疾病等综合因素所致,多年生产实践经验,给出以下防治方案,供参考。
及时清理牛舍内粪尿,地面全部用生石灰消杀,圈舍加强通风,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圈舍内氨气浓度。提供牛只干燥清洁的环境,对已发病牛只集中分群饲养管理,每天提供日光浴。
因坏死杆菌和密螺旋体是环境中的常在条件致病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需对整体牛群进行蹄浴消杀,修建蹄浴池,对发病牛1 次/2~3d,20min/次,对无明显症状的牛,使用低压喷雾蹄浴液消杀,预防发病和传染。蹄浴液以刺激性小、腐蚀性小的百里香酚成份为首选。
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微量元素锌、锰、铁等缺乏是蹄壳变软的主要因素,故补充矿物质营养,也是预防蹄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为改善瘤胃内环境,提高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利用,在饲料中增加活菌制剂,可明显降低瘤胃内乳酸蓄积,降低酸中毒的发生,从而降低预防蹄病发生率。
牛肢蹄病治疗起来较为困难,往往治疗好没多久再次发病。应根据牛肢蹄病的具体发病原因并改善后对症治疗。蹄部腐烂物、化脓物应清理掉并采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5%聚维酮碘溶液或百里香酚成分蹄浴液进行消毒,然后对全身或局部采用止痛加抗菌的治疗方法,例如使用萘普生配合青霉素或金霉素。在治疗的同时一定要将病牛安置在相对柔软干燥的牛舍内并适当增加光照时间。
肢蹄病是影响肉牛养殖利润的重要因素之一,全面彻底解决肢蹄问题是综合环境、营养、疾病各个方面的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