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琼
(海城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辽宁 海城114200)
牛传染性支原体肺炎是影响养牛产业较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危害3 月龄~1 岁的牛群,在饲养管理较差的牛场内较易暴发与流行,牛群一旦患病很难净化,对养牛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养牛生产中应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减少因患该病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将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控措施做以下阐述,旨在提升对该病的防控水平。
牛肺炎支原体(MP)是一种不具有细胞壁的原核微生物,细胞结构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故将其暂定为“类细菌”。该病原菌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其生物学特点更接近于细菌。MP 的生化抵抗力极强,适存于常温(室温)环境,尤其是寄居于有机物载体(畜禽粪尿、动物组织、垫料等)中时存活时间更长且常规消毒无明显抑杀作用效果,针对性灭源要先行去除各种有机物载体、尽量令菌体保持裸露状态,则常规消毒、持续高温及光照(含紫外线)、持续干燥等能将环境中的病原菌多量抑杀。近年兽医临床用药实践研究认为,联合增效用药敏感度较高,高敏组方包括“泰乐菌素+林可霉素”“氟苯尼考+ 林可霉素”或“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多西环素”。
MP 主要感染牛,不同品种的牛均表现较强的易感性,其次是驯鹿及羚羊,山羊、绵羊及骆驼极少感染,但不感染人。传染源主要是新入病牛、发病畜及隐性感染畜,康复牛在较长时间内也存在传播疫病的风险。传播途径主要是垂直传播-阳性感染畜经生殖(交配)、分娩过程构成传染,接触传播-健康畜与病畜或被病原体污染的物件等接触后构成传染,空气传播-自然界游离态病原体或病畜咳嗽呼出的病原体被近距离的健康牛吸入后引起感染,养殖者和体内外寄生虫等携带病原的中间传播媒介也有流动散播疫病的风险,其中被病原体污染的饮食源经消化道摄入后引起感染较为常见。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四季温差波动、冷热不良应激是常见的诱病因素,饲料及饮水供应失衡、饲养管理缺陷、养殖小环境条件恶化等可促进本病区域(群内)流行。外来带菌牛进入健康群常引起本病急性暴发流行,之后转为地方性、散发性流行,流行期较长,病程长达数周、数月不等。
牛支原体肺炎是与运输应激有关的一种牛传染病,是我国肉牛生产而出现的新疫病。该病对牛羊存在易感性,不感染人。牛支原体可通过患病牛只的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在与健康牛密切接触时可感染该病。牛被感染,可一直持续携带病菌,并成为传播病原的隐性传染源。一旦牛群感染病原菌很难清除,牛支原体在自然环境下很难存活,但在无阳光照射的环境下可以存活数天。常规消毒剂可对其有消灭。不良的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该病的重要诱因之一。如牛群发生其它病原菌的混合感染可诱发该病。在环境和管理因素中,交通、通风不良、过度拥挤、天气变化、喂养方式改变等应激因素均可诱发和加重该病。
本病病程颇长,1 周~4 个月不等,病情的轻重缓急程度与饲养管理水平、养殖环境条件、营养状况及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高速冷风、强刺激性气体、污浊空气等刺激健康牛的呼吸黏膜常引起发病,病初以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包括眼鼻分泌物增多(流泪、流涕、眼屎)、眼角泪斑、眼结膜角膜炎症(角膜红肿)、间歇新呛咳、听诊湿性肺锣音等,此外还可见鼻镜干燥、鼻露不齐、反刍及消化不良、食欲衰减、精神沉郁、久卧不起、粪便异常(稀薄不成型且带腐臭味),发病2~3d 后病情症状逐渐加重。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程度大致可分急性性和慢性型,临床上以慢性型居多。
5.1 加强牛群引进管理 尽量减少长途运输,不从疫区引进牛。犊牛运输前应做好状态调整,运输前至少30d 断奶,使其适应粗饲料和精料的饲喂。在运输前,做好口蹄疫等特定疾病的预防接种,做好牛结核病、牛支原体等相关疾病的检疫检测,做好泰勒虫感染的防治工作,确保进口牛的健康。进口牛应隔离观察30~45d,以确保其健康。
5.2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牛舍通风、清洁、干燥。牛群饲养密度应适当,以避免过度拥挤。不同年龄、不同来源的牛应尽量分开饲养。适当补充精料、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以保证饲料的营养全面。
5.3 加强疾病预防 定期消毒和清洁牛舍,及时发现病牛并隔离,尽快诊疗。必要时,可进行预防性治疗。
5.4 对症治疗 一般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按0.1g/kg.bw 的标准,分别用阿米卡星注射液、VC注射液1mg、Vk3注射液1mg、5%碳酸氢钠注射液、双黄连粉针40mg。将上述药物混合后,静脉注射1 次/d,直到症状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