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军
(西和县畜牧局(蒿林乡畜牧兽医工作站),甘肃 西和 742100)
由于病毒毒性、感染剂量、染病渠道各有差异,病猪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通常可以将非洲猪瘟分为五大类,即特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亚临床型。最主要的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不畅等。若是生猪出现非洲猪瘟症状后,养殖人员未能适时做好鉴别诊断、及时采取防控事宜,很容易导致疫情的扩散。现阶段,对非洲猪瘟仍未研发出有效的防治疫苗和治疗药物,目前仍以综合防控措施为主,基于“防大于治”的原则循序推进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
(1)要注重对孕期母猪的日常养殖管理,提升其免疫机能和抗病性,小型猪场及散养户普遍缺乏充裕的养殖资金,对孕期母猪的养殖管理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单一性的饲料喂养模式很容易导致孕期母猪营养跟不上,这也是孕期母猪患病率相对更高的主因之一,为此,养殖人员必须强化对孕期母猪的养殖管理,确保其度过一个健康卫生、营养充足的孕期。(2)要确保猪圈环境的舒适性和卫生性,并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猪圈环境过于潮湿,饲养密度太大同样是引发非洲猪瘟的原因,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出于养殖成本考虑,大部分将生猪安置在矮小简陋的猪圈内。这样的猪圈环境通风性不好、缺乏取暖设备、饲养密度过大,养殖人员必须将更多精力放在对猪圈环境的优化上,一是要确保猪圈环境的干燥性,每日定时通风,确保圈舍内的空气流通;二是要确保饲养密度的合理性,一般每头猪要有1.5m2左右的饲养空间,并给生猪留出一定的运动区域;(3)要确保猪圈的保暖性,做好保暖措施,在冬季还要妥善协调好通风和防寒的关系,在防寒的基础上做好通风工作。
日常的消毒杀菌工作是防范各类病菌滋生的主要途径,非洲猪瘟的感染同消毒杀菌工作不全面、不细致有很大关联,可见日常的消毒杀菌工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养殖户需立足于生猪养殖实际制定严谨细致的消毒程序,将消毒杀菌事宜切实贯彻到实处。在各项消毒措施落实之前,养殖人员需提前将诸项准备工作做好,要先清扫圈舍,将猪圈内的粪便、残余饲料等清理干净,以规避外部病菌的侵入。对各种养殖设备消毒,可以熏蒸、冲洗等形式进行,猪圈储藏空间的消毒,可以借助于消毒液的无死角喷洒来进行,剩余的猪饲料、垫料等及时收集在一起,统一进行焚烧化清理,粪便等排泄物则要以严格的化学手段做好无害化处理。在消毒用品的选择上,要使用多种类型的消毒剂对圈舍里外全面消毒,注意勤换消毒剂,以免病毒产生抗体,另外还要确保消毒频次,猪圈一般消毒1~2 次/d,连用7d,之后1 次/d。要将消毒视为每日必须的工作,以防消毒间隔太长而引发病毒滋生问题,消毒液一定要现配现用,同时还要注意确保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1)注意实行封闭式监管,出入养殖区域的人员及车辆皆要做好消毒处理,无关人员不得随意出入,养殖人员在进入养殖区域之前也要认真消毒,以防其将病菌带入其中,另外,引种同样也是生猪养殖中很关键的。养殖人员应尽可能地秉持自繁自养和全出全进原则,若是需要引进优质品种,则必须引入过隔离检疫的健康种猪,在给引入的种猪接种免疫疫苗后方可以将其同猪圈内其他猪分栏饲养,在确认其不带有病菌后方能进行配种。(2)注意摒弃以往以泔水或者餐饮剩余物喂食生猪的不良饲养方式,在农村地区,一些养殖散户为了节省更多饲养经费,除了给生猪喂食剩饭外,还会到饭店收取泔水作为猪食。这是引发非洲猪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必须要严令杜绝这种饲养方式,以防生猪误食污染物,而应基于生猪的年龄、体质合理配备饲料,保证营养物质的充足性,确保饮用水的洁净性,让猪喝上卫生健康的水,强化生猪的免疫机能。
生猪养殖是农民创收的一大渠道,非洲猪瘟的综合防控至关重要,尤其是对防疫意识相对薄弱的小型猪场和散养户,必须深化对非洲猪瘟的全面认识,及时采取各种综合性防控措施,方能在养殖过程中少走弯路,避免更严重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