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雄
(娄底市双峰县甘棠镇动物防疫站,湖南 娄底 417703)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人畜共患细菌性传染病,因其皮肤不同,部位出现圆形、菱形、四边形有热感的疥块,又称“打火印”。该病会严重影响生猪的健康发育,危害养殖经济效益和养殖业健康发展,因此为避免猪丹毒对养殖业造成的危害,养殖场需及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积极应对猪丹毒。
猪丹毒主要危害架子猪,呈现地方区域性流行,携带病菌的猪是主要传染源,通常蜱虫、虱等也可能造成传播,猪丹毒患猪的临床表现非常相似,但也存在很多不同。一旦治疗不及时,会出现大范围的传染,并且死亡率较高。
猪丹毒的临床表现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另外还有隐型感染。
突然发病,伴有急性死亡。患病猪精神不振,食欲饮欲下降乃至废绝,体温在40~42℃,高烧持续3~5d,部分猪肌肉震颤,饲养人员接触后表现愤怒,走路僵硬,结膜发红,粪便干硬。随病情发展会出现腹泻和粪便带血。对哺乳和断奶仔猪的影响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突然发病,神经症状明显,死亡率很高。
病程较长,一般会持续1~2周,体温在41℃以上,精神和食欲不佳,呕吐腹泻情况明显,发病后2~3d身体的多个部位皮肤会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疹块,稍凸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指压褪色,后期会变成紫黑色。
多由急性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成,存在隐性发病的可能。患病猪食欲体温无明显变化,但是身体日渐消瘦,渗透正常发育受到严重影响,皮肤坏死比较常见。
剖检病死猪发现,其脾脏、肾脏、淋巴结肿大,肺部变黑,关节腔处存在大量黄色浆液。病死猪的浆膜、黏膜、心、肺、肾等部位都有出血斑点,淋巴结切面多汁,边缘呈大理石样;脾部边缘存在突起的出血性梗死。
猪丹毒病与传染性胸膜肺炎混感猪,剖检发现其胃底、幽门部位等有出血,肠道有小点状出血或炎症。死猪脾略微肿大,肾脏肿大非常明显。
结合猪丹毒的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剖检可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实验室检测。无菌采集病猪耳静脉血液制成涂片,晾干后染色、镜检,发现分散、相对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等特点可确诊,注意该病和猪蓝耳病的区别。
实验室检查具体分为三步:涂片、细菌学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涂片需结合相关标准严格进行,取患病猪感染组织,制成涂片,并对涂片做好观察。药物敏感试验需先对样本做常规的处理,将其置入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结合不同药物纸片呈现的抑菌圈大小差异去判断药物敏感情况,为后续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要加强饲养管理,结合生猪生长实际,饲喂营养丰富的饲料,并做好卫生消毒,做好粪便等污物的处理,防鼠灭蚊蝇,定期更换消毒剂,对病死禽畜做好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疫病接种,形成抗体,有效预防猪丹毒。
针对患病猪食欲差、发热等症状,可以应用西药治疗,上午和下午各在患病猪颈左侧注射剂量为50~80mg/kg的氨苄西林钠,并配合肌肉注射0.1mL/kg的黄芪多糖注射液;上午第二针在其颈部右侧注射2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0.1mL/kg,下午第二针在颈右侧贝尼尔注射液0.1mL/kg。连续注射3d,可获得良好效果,一般1周左右可痊愈。对患病猪可口服10%阿莫西林1000g/t配合10%多西环素1000g/t,连用1周。
还可以运用中药治疗,取甘草5g、黄连藤15g、栀子15g、金银花20g、25g牛蒡子等中草药加水煎发,候温后灌服,可以在其饲料中加入一些中药材,起到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