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永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 永城 476600)
奶牛的产奶量受遗传因素以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为了保障奶牛养殖场的收益,在饲养过程中,应结合科学合理的饲养技术和管理方法,及时整改养殖环节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达到改善奶牛健康状况的目的。
1.1 对犊牛的饲养 为了提高犊牛的存活率,将断奶时间控制在新生犊牛60~90日龄,并在犊牛断奶过渡期,持续使用牛乳进行补喂工作,为犊牛的健康体质提供保障,过渡期7d左右。当犊牛平稳度过断奶期,则可利用饲料以及青干草等原料来完全替代牛乳喂养。此外,还应改变原有的喂养方式,确保所用饲料的干净卫生。
1.2 围产期的饲养工作 当母牛进入围产期时,应及时调整其所食饲料,利用优质的干草替代其他饲料产品。在母牛分娩的前2周,还应加大对精细饲料的投喂,确保母牛在围产期具有充足的营养供应。待母牛生产时,将适量的红糖、食盐以及麦麸等物质加入温水中供其饮用,还应为其提供助于消化的饲料产品,并严格的控制喂养的整体比例。
1.3 泌乳期的饲养工作 产后奶牛的产奶量会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因此,应及时为奶牛补充适量的蛋白质与能量物质。还应为奶牛提供适量的草料,不仅能够促进奶牛进食,还可以确保牛奶的质量。泌乳的中期和后期,奶牛的产奶量会有所降低,此时应做好饲料的供应工作,并在饲料当中加入适量的矿物质,确保奶牛的营养均衡。
2.1 对初生犊牛的护理 在犊牛降生的初期,应及时用消毒毛巾清理其口腔、鼻孔以及躯体部分的黏液,并从脐带的末端将带内的血液捋进犊牛体内之后,再用消毒细线将其系住,其距离保持在奶牛腹部的8.5cm左右。用消毒剪刀将其剪断后,涂抹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伤口消毒,避免出现感染。初乳的补喂工作需在出生后的1h之内完成,每次要间隔6h,保持3次/d。此外,还应准备34℃的温水供犊牛饮用,要做好供暖以及清洁工作,降低细菌感染风险,提升犊牛的存活率。
2.2 保障水源充足 为了实现奶牛奶量高产,其最为关键的部分是对每日水源以及水量的基本保障。除了犊牛护理过程中需要饮用温水,还应在奶牛泌乳的前期,保障其每天的饮水量能够达标,要保持水源的清洁度以及温度设置能够达到饲养的标准。充足的水量能够使奶牛的机体持续处于良好的状态,能提高新陈代谢水平,进而达到提升食欲的目的,确保奶牛在泌乳期处于稳定状态,提高泌乳量。
2.3 优化青粗饲料的质量 青粗饲料的质量对奶牛的产奶量具有直接影响,优质的青粗饲料产品可以有效提升牛奶的产量,因此,改善青粗饲料的质量是转变高产奶牛饲养管理模式的关键性措施。青粗饲料在成熟期时,应及时对其展开收割工作,并将其直接投入到青干草的制备环节当中,再把制备完成的青粗饲料放置于干燥且阴凉的储存环境中。此外,积极的开展相应的饲料检查工作,有效避免饲料受潮以及变质问题,逐步提升饲料产品的质量,而且在保障奶牛健康生长的同时,提高产奶量及质量。
2.4 采用分群饲养方法 不同生长状态的高产奶牛,其对环境、饲料以及营养的需求具有差异化的特点,为了满足奶牛的个性化生长需求,应实施分群饲养的方法,将不同时期的奶牛进行划分,有助于奶牛的健康生长。此外,还应了解同奶牛群体的生长特性,适时调整饲料配比及环境条件,采用有针对性的饲养方法,实现对不同时期高产奶牛的高效化管理。分群饲养方法在于能够缩小细菌的滋生范围,并利用科学方法有效降低病菌的传播速度。另外,当发现染病奶牛后,还能够利用分群养殖的优势,及时将病牛隔离,避免由于疾病传播而对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
为了提升高产奶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应在提升产奶量的同时,采用针对性的饲养技术以及管理方式,为牛奶的质量提供保障。饲养人员还应结合奶牛生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将饲料进行合理的搭配,注重营养均衡,提升奶牛的新陈代谢以及进食效率。此外,还应注重对养殖场环境的管理,有助于杜绝疫病滋生,提高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