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强
(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现代农业水利事业发展中心,辽宁 鞍山 114041)
冬末春初气温乍暖还寒,正是羊痘的高发季节,如遇饲草饲料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会使病情进一步加重。羊痘病是由羊痘病毒感染引起的,其病症主要集中在皮肤表层和黏膜,出现一些结节性斑疹、水疱或脓疱等,对羔羊的病死率平均在80%~100%不仅感染羊,也会感染人。为此,本文对羊痘病的诊断与防控方法作如下陈述,供参考。
羊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有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之分,二者在血清学上有交叉感染反应,但自然条件下不发生较差感染。痘病毒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双股DNA病毒,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热敏感,对pH 稳定,耐冻融和干燥,但在腐败环境下会迅速死亡。近几年养羊做为扶贫产业项目之一,在东北各地不断持续扩展养殖规模,羊痘病的防控工作也越来越严峻。在各种羊痘病中以绵羊痘最为常见,细毛羊较粗毛羊易感性大,羔羊及幼羊较成年羊的易感性大,山羊痘次之,在一些山区林场或老疫区发病较为严重。
2.1 病 因 绵羊痘持续发生于全世界许多地区,危害较为严重。绵羊痘病原为痘病毒科(Poxviridae) 羊痘病毒属(Capripoxvirus)的绵羊痘病毒(Sheeppoxvirus)。自然情况下,绵羊痘病只发生在绵羊群中,山羊和其他家畜不会交叉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发病,蚊虫叮咬也是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吸血蚊虫将体内携带的病毒传染给其他易感羊。当冬、春两季草料营养匮乏时,羊群整体抵抗力下降,此时加上气温波动较为频繁,羊群机体即要抵抗严寒侵袭,又面临各种不利因素,易感羔羊及妊娠母羊病情最为严重,发病率和病死率达80%~100%,明显高于成年羊。成年羊病死率在25%~50%,耐过不死者,成为带菌羊,排毒至少3~6 个月。
2.2 临床症状 病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结膜潮红,流鼻液,精神沉郁。在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以及肢体内侧出现大小不等的痘疹,随着病情的延续,痘疹出现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直至结痂或溃烂。病情较轻者,体温微升,皮肤和黏膜仅出现少量痘疹,或皮肤表层仅有硬结,7d 左右多数能良性经过。羔羊及易感羊病例,痘疱常见化脓、溃疡和坏疽,创面相当深且相当深,出现这种情况的病羊易继发其他感染,最终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2.3 剖检变化 剖检肺部常有痘疹变化,支气管周围和肺泡壁单核细胞增生,终末细支气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脱落,上皮增生可使病灶呈腺瘤状结构,肺泡被覆一层立方上皮细胞。以后病灶几乎全由绵羊痘细胞构成,其中一些细胞胞浆内含有包涵体。肾脏包膜下也见有淋巴细胞瘤样病灶,其中有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在病灶巨噬细胞中亦可见包涵体。可通过生物学试验或者用丘疹切面涂片染色镜检,查验包涵体进行确诊。
3.1 流行特点 山羊痘在我国近几年也有流行,病原为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山羊痘病毒。典型特征是在皮肤和粘膜上形成痘疹,其症状和病变与绵羊痘相似,发病率在50%-80%,在易感羊群中的死亡率是50%~75%,在同群中传播迅速。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存在共同抗原,但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交叉感染,只有少数毒株可以感染绵羊。
3.2 临床症状 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皮肤和粘膜上,可通过细胞吸附试验进行确诊。在诊断时,应注意与羊传染性脓疱鉴别,后者可发生于绵羊和山羊,主要在口唇和鼻周围皮肤上形成水疱和脓疱,以后结成厚而硬的痴,一般无全身反应。
4.1 加强饲养管理 在夏秋来临之季,提前备足草料,抓好秋膘工作,老弱病幼羊适当进行补饲。棚舍做好防寒保暖,让羊群安全顺利过冬。在吸血昆虫繁殖旺季,不去林下或潮湿草地放牧,舍内门窗设置纱网或点燃蚊香等防虫设施,防止吸血昆虫叮咬。保持羊舍卫生清洁,发现病羊立即隔离扑杀销毁,并对污染场所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未发病羊或受威胁羊群使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4.2 免 疫 定期接种羊痘疫苗,保护期一年,需注意的是孕期不接种弱毒苗。疫苗的推荐使用方法如下:用前要稀释,目前常见的羊痘疫苗规格是每瓶50 头份,注射前需用生理盐水(100mL/瓶)进行稀释。稀释方法是在1 瓶稀释液中加入4 瓶羊痘疫苗,或先抽出75mL 稀释液,再用剩余的25mL稀释1 瓶羊痘疫苗,稀释比例一定要准确才有效。不论羊大小,每只注射0.5mL。选择尾根内侧或股内侧皮内注射,注射前局部消毒,选用7~9 号针头平行推进,见有小泡,拔针,无渗漏注射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