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晓燕,刘 宇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以家禽养殖、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养殖业是农业的重要分支,也是我国走向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养殖业趋于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和特色化发展,蛋鸡养殖业发展已进入关键转型期,正在加快迈入高质量发展轨道,由原来的国营为主,逐渐发展成为集体、个人、股份公司等多种形式并存,由增产向提质导向转变。但在生产实践中,品种优劣不齐,环境、疾病、应激等多种因素仍是制约蛋鸡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都可能引起蛋鸡机体变化,引发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蛋品质降低等,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尤其近两年,加之受新冠疫情影响,商品蛋鸡饲养出现亏损,经济效益降低。蛋鸡产蛋是生产效益之一,好的产蛋性能创造高的经济价值。因此,加快科学品种选育,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各种不利环境因素,对于提高产蛋效益极为重要。
目前,我国蛋鸡主流品种包括地方品种和国外引进品种。国外引进品种具有产量高、蛋重等特点,适合集约化养殖。我国地方品种散养居多,粗脂肪等某些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但蛋重较低。而不同蛋鸡品种之间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的差异性导致其存在应激、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差异。种鸡的生产性能直接决定商品鸡的产蛋性能,甚至一些疾病也会通过种蛋发生传染。董传豪等研究发现,蛋鸡品种对鸡蛋粗脂肪含量、矿物质含量、蛋黄比率、哈氏单位、蛋形指数等都有影响。蛋鸡产蛋高峰期伴随着多种新陈代谢过程,这些过程受到不同基因和调控因子的作用,因此,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产蛋高峰期持续时间、高峰期产蛋率等,而这些指标直接影响蛋鸡养殖业经济效益。对于个体蛋鸡而言,产蛋率也受蛋鸡自身生理因素影响,包括体内激素水平、输卵管和卵巢功能协调性、卵泡的闭锁等,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障碍等都会影响蛋鸡产蛋率。同时,蛋鸡体重参差不齐也会导致产蛋高峰期推迟或缩短,导致投入多、产出少。
按照生长阶段划分,蛋鸡饲养周期可分为育雏期、育成期和产蛋期。而产蛋期可细分为产蛋前期、产蛋初期、产蛋高峰期和产蛋后期。对应不同产蛋周期,蛋鸡所需日粮营养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在产蛋期,蛋鸡需要摄入充足的营养,科学配制饲粮,有助于提高蛋鸡产蛋性能。如果饲料品质差或霉变,造成蛋鸡采食量减少,甚至中毒。饲料中能量不足时,一方面增大蛋鸡采食量,造成经济浪费,另一方面会造成动物体消耗自身蛋白质,增加机体负担;而当能量水平过高时,蛋鸡采食量下降,影响必需氨基酸等营养物质摄入,影响生产。因此,适宜的蛋白能量比是科学配制日粮的关键。
何万领等研究发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从14.13 %降至13.12 %时,蛋鸡的生产性能降低,可通过调整氨基酸数量和比例改善。LIU等研究发现,日粮蛋氨酸影响蛋鸡肝脏中昼夜节律和糖脂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蛋氨酸缺乏会降低蛋鸡的生产性能,可能与蛋氨酸缺乏改变蛋氨酸代谢途径,影响DNA和RNA的甲基化过程有关。
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矿物质,饮水量不足,也会导致不能满足蛋鸡产蛋营养需要,影响蛋鸡自身发育和健康,表现出生长发育不良,整齐度不够,产蛋高峰期缩短,产蛋性能降低,产蛋率和蛋品质下降,畸形蛋概率增加。
温度是影响蛋鸡采食量的重要因素,产蛋期舍内最适宜的温度为18~23 ℃。温度低于18 ℃,增大了蛋鸡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多,而舍内温度低于13 ℃会直接影响蛋鸡生产发育,若不及时提高饲料营养浓度或增加饲喂量,将导致蛋鸡生长发育受损,体质下降,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产蛋率降低。温度过高,蛋鸡食欲会下降,采食量减少,内分泌紊乱,导致产蛋率下降、产蛋高峰期缩短。由此可见,温度是影响蛋鸡产蛋性能的关键因素。
湿度50 %~60 %是蛋鸡产蛋期最适湿度。湿度增大,饲料易发生霉变,导致细菌繁殖,诱发疾病,影响蛋鸡生产发育,出现开采推迟现象。夏季气温偏高,舍内湿度过低时,粉尘量增加,易患呼吸道疾病。
光照是蛋鸡生产的必要环境条件之一,对蛋鸡性成熟、产蛋、蛋重、蛋壳厚度等都有重要影响。蛋鸡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对光照的颜色、时间、强度有不同需求。光照强度过弱,会导致蛋鸡活动减少,采食量、饮水、产蛋率等指标显著下降;而光照过强,一方面增大耗能,会使蛋鸡烦躁,易诱发啄癖、脱肛等现象。秋冬季节日照不足,易导致性腺发育迟缓,而育成期光照时间长短与蛋鸡性成熟日龄相关,过长的光照时间使得蛋鸡性成熟开产时间提前、而蛋重减轻。在产蛋高峰期时,如光照时间不足,会导致蛋鸡产蛋率下降、死亡率增加。
应激是指机体在不良环境的刺激下,引发机体内部发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反应。蛋鸡对各种外界应激极为敏感,饲养管理过程中由于噪音、通风、温度、用药、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免疫机能紊乱、免疫功能下降,引起免疫应激,导致产蛋性能下降。如在夏季高温天气,鸡舍温度过高,形成热应激,能够引发生理变化,表现为心跳加快、精神迟缓、呼吸加快、采食减少,易导致“壳薄、蛋轻”等现象,产蛋性能下降。
随着蛋鸡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疾病也随之增多。蛋鸡疾病,如病毒性、代谢性疾病等会导致蛋鸡生理状况改变影响蛋鸡健康,同时影响产蛋性能,甚至导致死亡。而传染性疾病危害尤其大,往往造成养禽业的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不合理的预防措施和药物使用也会影响蛋鸡的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影响产蛋性能。
科学合理养殖,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蛋鸡品种培育技术不断进步,蛋鸡品种繁多,总体产蛋性能已达较高水平。有的品种蛋鸡不仅产蛋性能好,且兼采食量少、死淘率低,遗传稳定。在选择品种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适应当地气候,结合市场需求和养殖条件等,关注种鸡质量,选择健康无疾病、产蛋量高、适应性强的品种,所选择的种鸡场应无疫病发生。因此,要加强品种选育,科学饲养管理,及时淘汰劣质品种,有助于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保证营养均衡,蛋鸡生长的各个阶段都要科学饲喂,不但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还可控制蛋鸡体重,以免出现过度肥胖等。育雏期需要高能、高蛋白饲料,以促进生长发育;育成期要控制饲喂,以保证群体整齐度。前期的生长发育对于产蛋高峰期有重要影响。产蛋期,营养需要量增加,日粮营养充足,是满足蛋鸡产蛋期营养需要的前提,合理安排营养配比有助于延长产蛋高峰期,尤其注意能量饲料和矿物质饲料的供应。日粮中要适当提高蛋白质水平,减少谷物类比例,保持氨基酸平衡。要注意钙磷等微量元素均衡,一般钙磷比为4∶1,不宜过高,否则会影响适口性,导致采食量降低,其它营养摄入减少,产蛋性能下降。产蛋高峰期,要降低饲料能量,避免体重持续增长。
刘凤霞等研究发现,日粮中添加40、80 mg/kg的MHA-Zn能够显著降低蛋鸡破蛋率(P<0.05)。孙弟芬等指出,饲粮中添加益母草提取物可显著降低绿壳蛋鸡的难产率、死亡率和不合格蛋率,蛋黄中锌和硒的含量也显著提高。陈艳珍等报道蛋鸡饲粮中添加适量的核黄素(维生素B2)能显著提高产蛋率和蛋品质。邹永新等研究发现,在蛋鸡生产中应用复合益生菌制剂可以显著提高平均蛋重和日产蛋数,产蛋率提高1.2 %~3.5 %,明显降低破蛋率、死淘率和料蛋比,经济效益显著增加,同时减少抗生素使用,改善养殖环境,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确保适宜生产,要保持鸡舍适宜的温湿度(温度:18~23℃,湿度50~60 %)。在冬季采用保暖设备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在夏季注意防暑降温。同时,要及时更换垫料,采取合理的舍内通风换气措施,减少有害气体聚集,保持适宜的湿度。
要严格控制光照时长和强度。育成期要实行8 h光照制度,控制光照强度。18周龄起,产蛋率达5%时可进行人工补光,第一周增加1 h的光照时间,以后每周增加0.5 h,一直到16 h,光照强度以3~3.5 W/m2为宜。
减少外界应激,在蛋鸡生产中要精细管理,蛋鸡营养物质消耗大,尤其在产蛋高峰期,要尽量减少外界对蛋鸡的各种干扰,降低应激刺激,加强营养调控,改善生产环境,避免噪音、停水、停电、断料、寒冷、热应激等不量因素影响。有效应对蛋鸡热应激,关键在于做好鸡群管理,可降低饲养密度,切实做好鸡群防疫,王晓慧等研究发现,日粮中添加维生素C可以缓解高温热应激对蛋鸡产蛋性能和蛋品质的影响。可在饲料中通过添加维生素C等调节蛋鸡免疫力,提高蛋鸡抗热应激能力。要增加蛋鸡饮水量,可以起到降温作用。同时,要改善生产环境,安装降温设备加大空气流通,要及时清扫,保证环境清洁。
确保科学用药,开展科学防疫工作是保障鸡群健康的重要手段,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定期进行科学免疫接种,做到药物预防,提高蛋鸡免疫力。生产实际中,要重视慢性呼吸道病、大肠杆菌等防治工作,一旦有疫病出现,要及时诊断并对症用药,要把握好用药的方法、计量,做到科学用药,同时没要无害化处理好病死鸡只,对发病鸡群进行隔离,避免疫病蔓延,减少经济损失。要定期清扫鸡舍内外卫生并消杀,可设置消毒池,及时更换消毒液,确保消杀效果,切实做好疫病防治工作。
综上所述,蛋鸡产蛋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伴随着蛋鸡养殖业由“量”向“质”的转型要求,加快现代蛋鸡健康养殖技术发展,是提高蛋鸡产蛋率和产蛋质量的保障,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需要,不断提高养殖业经济效益,逐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