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明,赵永旺,管远红,武彩红,刘 淼,瞿佳利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225300)
仔猪红痢也称仔猪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新生仔猪的肠道传染病。具有排红色稀便,小肠后段肠粘膜出血、坏死,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等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不高,但病死率较高,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常见疾病之一。
病原为C型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产气荚膜梭菌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有荚膜,不能运动。可形成芽孢,芽孢为椭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偏端,使菌体膨大呈梭形,所以称为梭菌。其致病机理是在感染动物肠道里产生大量致死性毒素引起动物发病死亡。病原菌本身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常见消毒方法如高温、常用消毒药等都能将其杀死。但形成芽孢后,抵抗力明显增强,可以耐受高温、消毒剂、紫外线等。猪场如果清洁和消毒措施不到位,很容易发生该病,由于病原菌会形成芽孢,难以被杀死,所以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消除,这给根除本病带来一定的困难。
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可达100%。其病原菌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牲畜肠道中。病猪或发病猪是传染源,发病母猪消化道中病原菌较多,可随粪便排出,母猪身体包括乳头被病菌污染。仔猪感染C型或A型产气荚膜梭菌通常是由于吸吮被污染的乳头或者接触不洁的圈舍而感染。
仔猪红痢根据病程情况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发病最急,仔猪出生第1天即出现发病情况,1~2d后发生死亡。有的仔猪未出现任何症状即发生死亡。有的仔猪死亡前会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尖叫等情况。有的仔猪出现排红色稀粪,后躯污染血样稀粪,身体虚弱,站立不稳,卧倒在地并很快死亡。也有一些病猪并未排出红色稀粪但也倒地死亡。
本型最多见,发病仔猪病程2d左右,一般维持2~3d后死亡。病猪急剧腹泻,排出红褐色液状稀粪,粪便中有灰色的坏死组织碎片。病猪脱水严重,不愿吃奶,后躯与肛门附近污染血样稀粪,不愿运动,逐渐消瘦,虚弱无力,最后死亡。
一般在出生后5~7d死亡。病猪连续腹泻,一开始排出黄色软粪,之后排出的粪便越来越稀薄,但粪便中含有组织碎片。病猪逐渐消瘦、脱水,最后死亡。
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1周以上。病猪持续腹泻或断断续续的腹泻,排出糊状、灰黄色的粪便。病猪生长迟缓,机体消瘦,最终死亡或淘汰。
急性病例以出血为主。病猪胸腔、腹腔有大量红色积液。空肠病变明显,肠壁呈暗红色,与正常肠断界限明显,肠壁上有很多出血点,肠腔内充满血液和坏死的组织片,肠黏膜红肿突出,出血,坏死,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潮红。肾脏有出血点,膀胱黏膜出血。慢性病例以坏死性肠炎病变为主,肠壁变厚,变硬,空肠粘膜表面附着灰黄色的假膜,容易剥离,肠粘膜坏死,肠内容物中有血液和坏死的组织碎片。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一般可做出诊断,如需确诊,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5.1.1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集病死猪的肠道内容物、肠系膜淋巴结,接种在绵羊鲜血琼脂平板表面,倒放在37℃厌氧箱培养24h,平板上长出灰白色,表面隆起、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菌落直径1~3mm,周围有两个溶血环,内环透明,略带绿色,外环半透明。挑取血琼脂平板上的疑似菌落接种到厌氧肉肝汤中,37℃培养2~3h。培养基在5~6h后开始混浊,24h后管底清晰。
5.1.2 染色镜检 取纯培养的微生物涂抹于洁净的载玻片上、自然干燥、固定,革兰氏染色,油镜检查,可观察到蓝紫色(革兰氏阳性菌)、两端钝圆、带有荚膜的大杆菌,有的可以观察到芽孢,单个存在或成双排列。
5.1.3 生化试验 将纯培养的微生物分别接种生化反应管、牛乳培养基,放于厌氧培养箱中,37℃培养12~24h,观察结果。能分解葡萄糖、乳糖、蔗糖,并产酸产气,不形成靛基质。在牛乳培养基中,能快速发酵,形成大量气体,将凝固的酪蛋白冲散,呈海绵状碎块。
5.2.1 泡沫肝试验 吸取纯培养的微生物接种家兔,静脉接种,3mL/次,1h后将家兔处死,置37℃恒温箱8h后,家兔腹围变大,剖检家兔,可见肝脏肿胀,充满气体,如泡沫状,肝组织变脆,触碰易破碎。
5.2.2 肠毒素试验 病猪急性死亡后立即采集空肠内容物或腹腔内积液,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匀,放入离心管中,以3000r/min的速度离心40min,吸取离心后的上清液,给5只18~22g的试验组小白鼠静脉注射,0.2mL/次。另取上述上清液与产气荚膜梭菌抗毒素血清进行混合,40min后给另一组小鼠注射作为对照组,注射方法与剂量均与前组相同。若注射上清液的小鼠迅速死亡,对照组小鼠未死亡,即可确诊为本病。
仔猪红痢主要由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毒素引起,一旦发病,病情发展迅速,容易猝死,难以治愈,因此,宜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防治策略,另外,要诊断,早治疗,才能起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6.1.1 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猪舍的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打扫猪舍,清除粪便,定期用5%二氯异氰尿酸钠、3%过氧乙酸、3%氢氧化钠或2%戊二醛等消毒剂对整个猪场(包括生活区)进行消毒,不留死角。每次喂猪前应清洗料和水槽,保持猪圈清洁,减少细菌存活或传播的机会。母猪生产前,对产房进行全面消毒,仔猪吃奶前,对母猪乳头进行清洗并用0.1%高锰酸钾消毒,这样可减少初生仔猪因吸吮初乳发生感染的概率。经常发生仔猪红痢的猪场,可将临产母猪转送到新的产房,待仔猪过了仔猪红痢的易感日龄,一般是7日龄后,再转回原猪场。这样可以避免仔猪在易感日龄时感染环境中的产气荚膜梭菌,从而减少仔猪红痢的发病率,
6.1.2 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是预防仔猪红痢的有效途径之一。仔猪红痢发病日龄早,发病急,发病后往往来不及治疗即发生死亡。所以一般是给怀孕母猪接种疫苗,让母猪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仔猪通过吸吮初乳获得抗体,从而获得被动免疫。免疫方法是在母猪分娩前30d接种仔猪红痢灭活疫苗,15d后再接种1次,肌肉接种,5~10mL/次。
6.1.3 药物预防 对以前发生过仔猪红痢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饲喂乳酸环丙沙星、可溶性阿莫西林、土霉素等抗生素,连用5~7d,有一定预防效果。
发病仔猪在颈部两侧分别肌肉注射泰乐菌素0.2mL/kg和林可霉素注射液0.1mL/kg,1次/d,连用3d;为防范同群其他仔猪出现临床症状,在饮水中添加泰乐菌素进行预防,饮水添加泰乐菌素800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