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胤聪,张铁峰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作为医家之宗,蕴含了丰富的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的奠基之作[1-2]。“思维沁渗”教学法强调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渗透于教学环节中,要求无论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将知识对学生进行“沁入”,还是学生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渗出”,都应以中医传统思维为指导。近年来,本科院校皆强调在《内经》教学中进行思维方法强化的重要性,并且基于思维方法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索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因此,“思维沁渗”教学法已通过多种形式在各高校的《内经》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运用。
1.1 “思维沁渗”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内经》成书久远,历代医家注解的版本也较多,灌输式讲解会令同学感到晦涩难懂,因此必须结合临床实践,使经典以强大的生命力根植于同学的思维中。如穆俊霞等[3]、张珺等[4]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模拟医院教学,选用与《内经》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来映照和阐发理论,引导学生思维的拓展。
1.2 “思维沁渗”教学法与PBL 教学法的结合运用中医思维具有独特的东方哲学特点,“时、物、境、景、人”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以问题为导向,加以分解,删繁就简,灵犀变动,可以将中医思维的普遍联系、同中有异、宏观微观等特点,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主观客观思维模式,沁渗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如倪祥惠等[5-6]认为,思维方式影响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内经》实践教学课的课后自学和师生互动阶段引入PBL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中医临床思维。
1.3 “思维沁渗”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皆可与“思维沁渗”教学法有机结合,如李迎霞等[7]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张小虎[8]采用向思维方式引申的归纳和互动等方法,谷峰等[9]关注以能力测试为重点的《内经》课程考核体系改革,采用考试、作业、测验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崔姗姗[10]强调渗透教学法在《内经》教学中的运用,以点带面,拓展思路。总之,基于“思维沁渗”的多样化教学方法,在当前《内经》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与实践,符合中医学的思维逻辑过程。然而目前以构建思维方法为《内经》教学目的教学改革仍然较少,将“思维沁渗”教学法应用于《内经》教学的实践仍需积极积累,深入研究。
2.1 思维方法构建在《内经》教学中的意义《内经》教师们皆通过切身体会强调思维方法构建在《内经》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贺娟[11]指出,《内经》教学的改进首先当注重《内经》理论的哲学背景与思维方法。王小平[12]强调,培养学生熟练和自觉运用中医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是教育的关键。邢玉瑞[13]指出,学习中医关键在于建构中医理论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因此要教会学生运用中医思维,理解中医学术理论,排除现代思维的干扰,使中医理论最大程度被“还原”。
2.2 “思维沁渗”法在构建《内经》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内经》教师们亦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总结了在教学中进行思维方法培养的关键与心得。王庆其[14]强调,其关键在于从文化角度解读《内经》。王小平[12]认为,应注重内经理论文化背景、厘清内经概念源流演变、培养学生的中医文化素养等。陈子杰等[15]通过对比经文观点辨析思维视角、参照其他课程内容体现思维源流、援引名家经验阐发思维应用、拓展后世注家,培养思维方法,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并运用中医思维。禄颖等[16-18]强调应在《内经》教学中营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文化氛围,注重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和中医各学术流派知识的传授,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使学生正确理解《内经》理论,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总之,在《内经》教学过程中,中医思维的沁渗应贯穿始终,教师要跳出《内经》解《内经》,将《内经》教学融入到文化、时代的背景中,使学生更加注重中医思维本身,从复杂的《内经》理论中,抽丝剥茧,去粗取精,掌握“思维沁渗”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内经》的重中之重。
3.1 明确《内经》课程教学重点《内经》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思维方法。教学重点则在于熟悉《内经》的思维方法,从而获得运用《内经》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习《内经》的学生正处于构建基础的阶段。而背诵记忆和文化认知是学习经典、构建基础的重要方法。可是如今的大学生多处于快餐文化的影响中,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略有欠缺,之前的学习又多为形式逻辑思维模式,与中国古代思维有很大差异,这为学生理解带来一定难度,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经文背诵效果差,进而影响其中医思维的建立和传统文化自信。因此当结合学生情况,厘清内经教学重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在强化背诵的基础上加强文化理解,最终达到思维沁渗,完成教学目标。
3.2 形成中医“思维沁渗”模式目前,提倡在《内经》教学中实施混合式教学,即将传统教学方法与案例式教学、问题互动式教学、自由思考法、翻转课堂等相结合。但大多集中在案例分析或PBL 等方法上,更多先进可行的教学方法亟待更多尝试和实践。其原因可能与当年本科院校《内经》教学客观条件有关:一方面,多数学校《内经》课程皆为大班教学,且教学课时数大幅度减少[19],许多适合小班教学及需较多课时支撑的先进教学方法难以开展,仅能小范围尝试;另一方面,部分院校《内经》课程与中药、方剂等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结构不足以分析复杂的临床病例,使得案例式教学或PBL 等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实施时受到诸多限制。
基于“思维沁渗”教学法的教改尝试,首先应结合多学科先进教学方法,如BOPPPS(bridgein、objective、pre-assessment、participatory learning、post-assessment、summary)、seminar 教 学法、创客教育、STEM 教育(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等,开阔教学视野,拓宽学科宽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其次应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的普及性和电子设备的交互性,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地尝试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小 规模限制性在线课(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等教学模式。如使用手机软件吸引学生背诵经文、答题、讨论,使学生对原文的掌握程度明显提高。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大胆结合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积极性与思维能力,即使条件受限,也应当认真设计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丰富的临床案例,并进一步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创造更加真实生动的临床场景,提高学生综合创造性。只有在合适的教学方法辅助下,才能在教学和实践中更加有效的“沁”入和“渗”出思维方法并发挥思维导向作用,这在学生尝试运用中医理论和思维指导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3.3 完善“思维沁渗”教学方法思维的沁渗非一门课程之力所能达到,而是要在多维度、多环节的反复引导下才能实现。因此,不仅要在《内经》一门课程教学的多个环节中全方位的进行改革强化,更要在学生入学伊始至其走上临床的各个课程和制度中贯穿培养。比如开设中医思维引导性课程,如中医思维方法学、中医文化导论等,增强学生对中医思维的接受能力;或者制定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方案、颁发中医经典等级证书等,强化中医基本训练;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中医师承制度,在传统师承的带教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中医思维的沁渗[20-21]。
3.4 加强“思维沁渗”的量化关联虽然普遍认为《内经》在学生建立中医思维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专门以建立思维方法为主要改革目的的教学实践相对较少,且教学改革实践结果多为文字分析与总结,能够体现《内经》教学与思维方法的量化证据有限,缺少精确的教学数据,即使是思维方法与考试成绩的相关性亦未见大样本研究。因此,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当提高教学改革研究的科学性,丰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思维方法的评价方法,评估教学方法对思维方法形成的影响,探索思维的形成与形成性评价之间的关系,真实准确地记录教学实践的数据,量化其关联度,从而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并开展教学反思。如在平行班中选择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对比;综合中国文化、中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专家意见,设计可有效反映学生思维方式的思维量表;进行传统文化测试检测思维方式渗透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水平和文化自信程度的变化,丰富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填写调研课堂观察表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以上教学改革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已做过部分尝试,对传统思维和内经知识的掌握皆有明显提升效果,今后将进一步系统研究。
综上所述,《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医理深奥,为学生掌握传统思维方法带来一定难度。针对该问题,我们需要不断对《内经》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探索,构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思维沁渗”教学方法,形成符合中医教学规律的中医“沁渗思维”范式,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使学生们的中医思维在学习中充分“沁”入,在思考和实践中有效“渗”出,并不断强化、提升,将《内经》的教学水平提升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医经典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实践应用水平,继承好、发扬好《内经》中蕴含的医学、人文、社会、自然的学术理论体系,促进文化传播[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