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不可吸收线与可吸收线用于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3-05 08:06刘智华黄慧彭琳云李红妹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拆线缝线聚丙烯

刘智华 黄慧 彭琳云 李红妹

(江西省大余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西 赣州 41500)

剖宫产术已成为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皮肤切口缝合及美观也是患者及妇产科医师关注的问题。良好的切口缝合可有效缩短产妇恢复时间,促进伤口愈合。传统的丝线缝合皮肤拆线时间长、拆线时疼痛明显,不适用于临床推广。可吸收缝合线和不可吸收缝合线是临床常用的两种缝合线,相关研究报道,近年来流行的可吸收线皮内缝合使患者避免拆线的辛苦,但术后排线反应的几率较高,术口并发症增加,使得瘢痕增生明显[1]。

近年来,有学者报道,用聚丙烯不可吸收线对剖宫产术口皮肤进行皮内连续水平褥式缝合,拆线时间短,术后3~4天即可拆线,显著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利于产妇康复[2]。本研究旨在探讨聚丙烯不可吸收线与可吸收线用于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的临床效果,为剖宫产术中选择合适的皮肤切口缝合方案,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者;(2)麻醉方案均为:腰麻+硬膜外麻醉;(3)无手术禁忌症;(4)皮肤切口为横切口。排除标准:(1)术前检查提示合并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2)凝血功能障碍、麻醉药物过敏者;(3)合并其他严器质性疾病者。

本研究最终纳入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皮肤切口缝合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对照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22±0.98)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56±0.58)周。观察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27.59±1.32)岁;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38.69±0.63)周。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微桥可吸收线进行皮内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子宫、腹膜、肌肉、筋膜及皮下组织均使用微桥线缝合。观察组患者用聚丙烯不可吸收线对剖宫产皮肤术口进行皮内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子宫、腹膜、肌肉、筋膜及皮下组织均使用微桥线缝合。缝合方法:将聚丙烯不可吸收线末端打结,在距皮肤伤口左侧顶端 1cm 处进第一针,从皮肤伤口左侧顶端内出第一针,在皮内上、下交替由左向右进行连续水平褥式缝合,一直缝到皮肤伤口右侧顶端内,超过皮肤伤口右侧顶端 1 cm 处出针,拉紧缝线使松紧适中,贴紧皮肤打结防止缝线滑脱,最后剪去多余缝线。在进行连续皮内缝合时,进针不能过宽、过深,进出针点应紧贴皮肤,每针挑起皮肤组织的宽度以 3 mm 左右为宜,上下针应对齐,过宽易致皮肤打皱影响愈合。拆线时只需剪掉其中一端线结,提起另一端线结将线拉出即可。缝合评价术口恢复时间、并发症、拆线痛感及美观情况。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指标

比较2组术后情况,包括:拆线时间、住院天数、拆线时出现疼痛感、手术切口裂开、创面愈合时间。

1.3.2 不同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比较2组术后1d、1周、6周、3月、6月 术口红肿、渗液、裂口、瘢痕深度、瘢痕宽度情况。

1.3.3 炎症指标水平

两组患者均术前、术后1 d、术后3 d抽取5 mL静脉血(清晨空腹状态下),离心10 min后,分离血浆,样本置于-20℃下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炎性因子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仪器:流式细胞仪(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型号:FACS-ALOBUR);试剂:均由北京科瑞美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4 术后并发症

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脂肪液化、手术切口触痛等。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指标(拆线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时间)、瘢痕深度及瘢痕宽度等计量资料采用(±SD)描述,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拆线时出现疼痛感、手术切口裂开率、术口红肿率、渗液率等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拆线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拆线时出现疼痛率及手术切口裂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指标比较[(±SD),n(%)]

表1 2组临床指标比较[(±SD),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

2.2 不同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2组术口红肿率、渗液率逐渐降低,瘢痕深度逐渐变浅,瘢痕宽度逐渐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1 d、1周、6周术口红肿率、渗液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d、1周、6周、3月、6月瘢痕深度逐渐变浅程度及瘢痕宽度逐渐缩短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3月、6月术口红肿率、渗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比较[(±SD),n(%)]

表2 不同时间伤口愈合情况比较[(±SD),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同组之间与术后1d比较,bP<0.05;同组之间与术后1周比较,cP<0.05;同组之间与术后6周比较,dP<0.05;同组之间与术后3月比较,eP<0.05。

?

2.3 炎症指标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较,术后1 d、3 d两组IL-1、IL-10、TNF-α水平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术后1 d、3 d的IL-1、IL-10、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水平比较[(±SD), n=60,ng·L-1]

表3 两组手术前后炎症指标水平比较[(±SD), n=60,ng·L-1]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1h比较,bP<0.05;与对照组比较,cP<0.05。

?

2.4 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感染2例、脂肪液化1例、手术切口触痛5例,观察组手术切口触痛2例。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33%高于观察组3.33%(P<0.05)。

3 讨论

患者因各种原因行剖宫产术,良好的切口缝合能促进产妇切口恢复,缩短住院时间。目前,国内外关于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方案总多,主要包括拆线及不拆线这两大类,但哪种缝合方案疗效更佳仍存在争议[3~4]。本研究旨在分析聚丙烯不可吸收线与可吸收线用于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的临床效果,从临床指标、伤口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以比较2种缝合方案的优劣势。

可吸收缝合线多为聚合物类、蛋白类、羊肠线类材料制作而成,在使用可吸收缝合线时,若缝线过紧会导致皮肤出现皱纹,若缝线太松会造成切口对合不及时,而增加出血量,影响患者预后[5]。不可吸收缝合线有丝线尼龙线、聚丙烯线聚酯线等,聚丙烯不可吸收缝合线作为一种被被广泛应用于普通外科、心血管外科等手术缝合中的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缝线,已得到外科医师的一致认可[6],但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研究较少。本研究中,采用聚丙烯不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皮内连续 水平褥式 缝合,与微桥可吸收缝线进行连续水平褥式缝合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手术指标(拆线时间、住院天数、创面愈合时间、拆线时出现疼痛率、手术切口裂开率)均优于对照组,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7]。可能为采用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缝线在对产妇创口进行缝合时,在术后4~5天即可拆线,不会对创口产生牵涉性疼痛。本次研究得出,观察组术后1d、3d的IL-1、IL-10、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可见采用聚丙烯缝线能降低产妇机体炎症指标水平。相关研究报道,对患者采用聚丙烯不可吸收缝线进行皮内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及拆线法,患者疼痛感较轻,且伤口愈合较快,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拆线后伤口美观度较为理想[8-9]。

本研究中,术后不同时间术口红肿率、渗液率、瘢痕深度逐渐变浅程度及瘢痕宽度比较,观察组均凸显出优势,与叶鹏程等[10]人研究结果相符。提示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缝线缝合产妇剖宫产切口后愈合情况更佳,美观度更好。笔者通过观察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得出结论:在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术中,采用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缝线能显著降低产妇术后感染、脂肪液化、术后切口触痛等发生几率,安全性更高。

综上所述,在剖宫产皮肤切口缝合术中采用不可吸收的聚丙烯缝线安全性高、美观度好,能促进产妇预后,临床使用价值大。

猜你喜欢
拆线缝线聚丙烯
交联间规聚丙烯泡沫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基于反向P–M扩散分割的缝线断线检测
美容整形术后护理手册
聚丙烯熔喷无纺布的发展现状与应用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拆线
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及高端聚丙烯产品开发成功
拆线
换医院
博禄碳纤维增强聚丙烯使汽车零部件更轻更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