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冰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上海和浙江作为第一批改革省市率先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天津作为第二批改革省市之一,在2020年迎来第一届新高考。天津从2020年起,高考成绩由3门统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俗称“高考‘3+3’”。高考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选考科目成绩采用“等级赋分规则”。高考总分=语数外原始分+选考等级赋分。这一规则是诸多专家学者反复论证,权衡利弊后得出的最佳方案。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天津采用的是5等21级的赋分方案。具体如下: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每门科目成绩由5等细化为2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100分,具体如表1所示。
表1.天津新高考5等21级赋分方案
“旧高考”采用的是所有科目原始分相加进行排名的做法,重点在分数。“新高考”选考科目采用的是“等级赋分制”,赋分制是按照学生分数排名的百分比而不是卷面分数来计算成绩的一种方法,重点在位次。
从教育测量学观点来看,原始分有直观、简便的优点,但这种绝对分数只能反映考生卷面得分情况,只有直观观感,没有位置排序的作用。而且,采用原始分必须要求考生的考试内容相同。但当考生的考试内容不一致时(即6选3时选择的科目不同),如果仍采用原始分就使得考生之间变得没有可比性。高考是选拔性测验,考生能够被哪个档次的院校所录取,最终由考生所在的位次决定,也就是在竞争者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决定。由此可见,采用赋分制显然是更加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
赋分制在理论上的优势很明显,但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操作困难。不可能每次考试都是全天津市统考(这里暂且不考虑社会考生),这就无法应用等级赋分制。各学校仍然只能利用原始分进行学生之间的比较。但是由于6选3科目内容不同,试卷难度不同,简单的原始分相加就连学生自己都觉得不公平,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2)学生和家长理解困难。进入高三以后,家长和考生对学校期中、期末考试都很重视,焦虑之情日益加重,家长们迫切想知道的是:我的孩子这次考试在高考赋分制下到底相当于多少分。
因此,在高中日常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既能符合“等级赋分制”要求,又能让家长和学生都能接受的成绩管理方法是天津市第一届新高考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为此,笔者在新华中学高三年级做了诸多尝试。
首先要说明的是,不能直接应用5等21级的等级赋分制,最主要的原因是单个学校的学生数远远小于全市考生数,且各学校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直接套用等级赋分制没有意义,也没有可操作性。
用标准分代替原始分是最能体现学生位次的评价方式。标准分的优点是将所有学科都转化成相同的难度,因而可以实现不同学科间分数的可比较、可相加。与原始分相比,标准分能客观地反映考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因此,自2014年《意见》颁布伊始就有许多学者提出并实践了标准分代替原始分的策略[1][2][3][4][5][6]。但是,由于其过于抽象,不易理解,难以被家长和社会所接受,而学校教学管理者对教育统计的陌生,使得这一方法也无法在日常学校教学中得以应用。笔者在新华中学多年从事高中级部教学管理工作,近十年来一直探索如何将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应用在高中教学管理中。天津市第一届新高考考生中推行标准分具体方案如下:
进入高三阶段,对于期中、期末等检测,我们采用标准分代替原始分,这里要说明的是由于6选3科目学生不同,从理论上由于样本不同,不能直接用标准分比较,但这种方法相对而言还是较科学的。具体操作是:将全部学生的原始分通过SPSS20.0转化成标准分,将各科标准分相加得到学生的总标准分,利用总标准分进行排名(说明:将原始分转换成标准分主要供教师教学管理使用)。表2是新华中学高三某次考试部分考生成绩原始分与标准分比较。
表2.新华中学高三某次考试部分考生原始分与标准分比较
从表2可以看到,部分学生的原始总分排名和Z总分排名发生了变化,甚至变化很大,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这是标准分以位次代替分数的体现。以表2学生9和学生10为例,学生9“6选3”科目选择了物理、生物和化学,学生10选择了物理、生物和政治。比较5门相同科目的成绩,如表3。
表3.学生9和学生10“语数英物生”5门分数比较
5门相同科目成绩学生9比学生10原始分低8分,标准分低0.662。学生9第6科选的是化学,原始分91分,标准分1.784,学生10第6科选的是政治,原始分83分,标准分0.635,两科原始分学生9比学生10高8分,标准分学生9比学生10高1.149。学生9和学生10的原始分总成绩相同,但标准分总成绩学生9比学生10高出0.507。学生9的标准分排名比学生10高出10名,可见前5科的8分与第6科的8分在位次上相差甚远。教师可根据这一比较建议学生10在薄弱科目政治上多下功夫,便可大幅提高成绩。
(2)由于语数外每科满分为150分,而“6选3”每科的满分为100分,标准分无法体现出语数外的权重,而这个权重绝不是乘以1.5那么简单。标准分中不能体现语数外权重是被学生诟病最多的问题,学生们认为语数外成绩好的学生会吃亏。
虽然,对于教学管理者而言,标准分的位次远比原始分的排名更重要,但是,家长接受不了孩子Z分数为负的事实。为此,我们进行了第二步尝试。
为了解决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尝试了等级分数转换。将“6选3”科目的标准分转换为T分数,从直观上避免了标准分的生涩难懂。再按照新高考的要求,将标准分与T分数相加得到转换后的总分(这里记为A)。具体公式如下:
A=“语数外”原始分数+“6选3”科目T分
其中T=50+10Z
这样就可避免标准分不能体现权重的问题,也完全符合新高考等级赋分制的规则,直观地向学生和家长展现出大家能接受的赋分形式。表4为某次考试部分考生“原始总分”和“A分”对比。
表4.高三某次考试部分考生原始总分与A分比较
从表4中可以看出:(1)学生的相对位次有变化,例如同学13和同学14对比,体现出语数外权重;(2)“A分”比原始总分低了不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考虑到学校因素(或说学校权重)造成的。新华中学是天津重点中学,中考招生的学生在天津市名列前茅,这一点在“6选3”科目T分数中是无法体现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第三步修正。
按照等级赋分制规则,综合学校自身因素(权重),确定分数转换公式为:A*=A分+修正值。
统计近五年天津市高考成绩,新华中学学生在高考各科高分段中都有可达到等级赋分制中前2%要求的学生。因此,我们以高分段学生为标准,按照等级赋分制的规则确定“A*=A分+修正值”中的“修正值”,这样算出的成绩在实践中得到了教师、家长、学生的一致肯定。以高三某次考试为例,部分学优生的数据见表5。
表5.高三某次考试部分考生A*分的确定
由表5可见,学生的A*分比原始分都稍高一些,这正是新华中学学生的整体水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的体现。说明:“A*=A分+修正值”中的修正值应根据各校在天津市中的排位来确定,且对同一学校而言每次考试的修正值也不同。
高中课程改革是滴水穿石的工程,是实践积累的历程。今天,屹立于更高起点上的高中课程改革,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个性、更多选择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和专业服务,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全面充分而又自由的发展,尽最大可能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上述三步尝试在新高考教学管理中都有其重要作用,并不是只要第三步而舍弃前两步,具体说明如下:
标准分是教师在教学管理中最重要的工具。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主要还是根据标准分进行教学管理,通过标准分得到的散点图能使教师更直观地看到所关注的不同学生群体,通过标准分得到的单样本t检验能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自检。
T分数可以将Z分的抽象具体化为学生能接受的分数,将标准分直观化。一方面辅助学生理解标准分,另一方面,从高一开始让学生接触标准分、做自己修习规划的折线图等,既是数学知识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又是尝试开发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的直观统计图,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
A*的主要作用就是给让家长和学生能看到每次考试成绩的转化,帮助大家直观了解等级赋分制,并逐渐减少社会的不理解。同时也避免了没有全市统考就不能应用赋分制的窘境。
A*中的修正值既可以反映出不同学校在天津市的整体水平,还可以直观看出考试难度的变化。不同学校,不同次考试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修正值的大小。
由于单个学校的样本量远远小于全市的样本量,这里的A*算法也是一种近似模拟等级赋分制的算法,由于样本量小,对于多数学生而言A*成绩可能比实际高考成绩略高。
高一和高二由于知识没有学完,学得也不系统,教师更关心的是单个科目而不是总分,因此建议此方法在高三时期开始实施。
高考是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试金石,将新华中学学生2020年高考成绩和平时考试的A*分对比发现,二者高度吻合,进一步说明,这一尝试是有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