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见
武松是金圣叹眼中的“完美人物”,他豪气干云,傲气十足。
然而,年轻时的武松,就是因为傲气太盛,没少吃苦。
武松在清河县酒醉伤人后,为躲避官司,无奈来到柴进府上避难。
但就算是寄人篱下,他依旧没有收敛自己的傲气。
有一次,武松喝醉了酒,见庄客们对自己爱答不理,便心生怒气,甚至准备大打出手。
正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武松不以为然,不懂得“适当低头”的道理,以至于“满庄的庄客,都不待见武松,众人都去柴进面前,说他的不是”。
这样看来,武松虽然暂时赚足了面子,但实际上得罪了不少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武松狂傲那是因为他有狂傲的资本,毕竟人家天生神武,能徒手打虎。
但大家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关于“武松打虎”,那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当时武松在读了印信榜文、知道景阳冈上有老虎后,本来是想转身回到酒店的。
不过他转念一想:“我回去时,须叫别人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所以武松才硬着头皮上了景阳冈。
好在他本领高强,运气也不错,不然景阳冈的老虎可就多了一份送上门的外卖。
年轻时,武松因为不知收敛“傲气”,吃了不少苦头。
后来,年纪渐长,他渐渐懂得沉稳收敛,直到最后放下一切,远离红尘,安安稳稳地度过余生,成了梁山众好汉中少有的“长寿之人”。
要知道,人生在世,一夜成名者不过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的成功还是要依靠百炼成钢的坚持。
只有收起你的傲气,拿出你的勇气,坚持你的志气,才能够乘风破浪,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缓缓靠近。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接受现实洗礼的过程,英雄好汉也不例外。
林冲便是如此。
年少时读《水浒传》,总觉得林冲是一个名不副实的人。
他有英雄之名,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
有英雄之志,即便走投无路之时,仍说出了“他日若得志,威镇泰山东”的豪言壮语。
但他没有英雄之实。
面对高衙内对妻子的欺辱,他本准备举起拳头打过去,但一看是上司的儿子,便“先自手软了”。
不但自己不敢打,甚至还阻拦鲁智深教训高衙内,他给出的理由是:“不怕官,只怕管。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次。”
林冲之所以这样“胆小”,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一旦忍不住下手,就会惹恼上司,轻则丢掉工作,重则性命不保,更会连累了妻子。
但逆来顺受并不能使林冲摆脱困境,陆谦和高衙内的步步进逼、层层设计,终究把他逼向了万丈深渊。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遇险野猪林……
林冲走的每一步,都是身不由己,一忍再忍。
说到底,林冲跟我们是一类人。
同样面对着生活的压力,都在负重前行。
年少不懂林教头,读懂已是中年人。
人到中年,即使再有傲气,也要学会掩藏自己的锋芒。
中年人活得没有元气,看上去很胆小,但他们的胆小从来都不是为了自己。
他们甘愿用尽余生一切的隐忍和无奈,只为换取现世的一点安稳,让自己爱的人活得幸福快乐。
有人说,《水浒传》这本书是鲁智深三拳打开的,又是他一禅杖合上的。
鲁智深本是个前程远大的朝廷军官,却因一次仗义相助,三拳打死镇关西,葬送了自己的远大前程,只好到五台山出家做了和尚。
虽然这与鲁智深的性格相悖,但他还是接受了“和尚”这个身份。
后来,鲁智深随宋江南征方腊时,一禅杖打翻方腊、将其活捉,但他的心中并没有丝毫的喜悦。
面对朝廷的封赏,宋江的极力邀请,鲁智深只是淡淡说道:“我已心灰意懒,不想当官了,只希望找一个净土,安身立命罢了。”
鲁智深看过生死,看过权名,早就剥离了执念与樊笼,他现在想要的不过是心中的一片宁和罢了。
幸闻潮声,豁然坐化,鲁智深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平淡收场了。
纵观《水浒传》,如此豁达者,仅鲁智深一人而已。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来到世上的方式,却可以选择怎样离开。
即便终己一生都未必有“空飞白玉,地作黄金”的功德,但心有“扯断玉锁”的豁达,也不失为一种老来福报。
学会豁达淡然,人生自在无碍。
有人说,读懂了水浒英雄,就读懂了人生。
《水浒传》中每一位英雄的身上,都有我们的影子。
人在少年,当不骄不躁,低调谨慎做事;
人在中年,当负重前行,笑对坎坷风雨;
人在老年,当淡然知命,豁达以对余生。
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只要有成长的意愿,并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就能活出真实的自我。
人生不易,来日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