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然
文娱产业作为受数字网络时代影响最大的行业之一,最能展现时代面貌。近年来,国产乙女游戏作为游戏界的代表成为文娱新热。此文将通过简述国产乙女游戏发展现状,并分析女性消费主义、数字时代、流动社会三方面影响,从中窥探出未来我国文娱产业发展的大致方向。
国产女性向游戏早在我国互联网游戏发展之初就有出现,但真正进入大众视野、独立于男性市场是2012年专业乙女游戏网站“橙光游戏”的出现。2013年叠纸科技推出“暖暖换装”系列APP,逐步扩宽了女性向游戏市场;2017年至今发展势头更猛,《恋与制作人》《未定事件簿》《光與夜之恋》等游戏层出不穷。那么国产女性向游戏的总体现状是怎样的?它背后的催生动力是什么?能为我国未来文娱产业的发展得出什么有益结论?
女性向游戏是指以针对女性开发、适合女性使用的游戏,最早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21世纪以来逐渐分为恋爱游戏、BL游戏与养成类游戏三大独立分支。在我国市场上较为多见的当属恋爱游戏和养成类游戏。多年来,从借鉴日本模式到结合国内市场不断探索,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和元素的游戏内容。并借助其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形式,展示了在地区乃至国家传播间独特的优势地位。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以女性为中心消弭城市界限推动文化“出海”
以往的游戏注重对抗性的塑造,将重点放在竞技上,贴合男性用户的心理需求;随着科技和审美观念的持续发展,游戏向着玩法多样、画风美观、趣味剧情的方向发展,降低了竞技难度,吸引了大批女性用户的加入,其中多以换装、恋爱为主,剧情轻松,画风可爱,娱乐性强,贴合大部分女性对于娱乐游戏的定位。
我国女性向游戏市场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适合国人的游戏模式,整体向着剧情科幻化、人设职业化、玩法多样化、联名日常化发展。以最近市场上下载量前三位的女性向手游《恋与制作人》《未定事件簿》和《光与夜之恋》为例,这三款游戏在剧情设计上偏向未来科技和玄幻魔法元素的渲染,展现出不同于现实的别样风情。在人设制定上,女主角为年轻职业女性,且在各自领域有一定建树,男主角多为行业精英,有鲜明的性格特色;玩法设计上,推陈出新,在游戏主线卡牌战斗的基础上融入现实特色:《恋与制作人》加入了“萌宠”“小屋”常驻副本,还会根据中国传统节日的到来加入“游园会”等限时副本,增添游戏的趣味性;在业务拓展方面,经常与大品牌推出联名产品,包括游戏副本、周边产品、线下体验活动等,用户反映良好,《恋与制作人》仅2018年流水就达到12亿。
互联网游戏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城市的界限,女性向游戏更是为三四线城市女性提供了一个娱乐休闲的途径。基于《2019年数字中国指数分析》,2018年数字五线城市的数字文化指数赶超三四线城市,和数字二线城市处于同一水平。我国目前的文化市场受众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的文化消费方式、种类相对较贫乏且部分地区仍存在男女不平等观念。此类女性向游戏的出现为这些城市女性的消费娱乐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方式。基于此,她们可以和发达城市女性一样享受同等程度的精神娱乐,拥有同等的数字消费地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存在感和自信心,城市区隔所塑造的屏障不再坚固。
自2017年以来,我国女性向游戏实现了“反向输出”。目前市场上排名靠前的女性向游戏全部拥有双语配音,《恋与制作人》作为第一个入场且创造出潮流的女性向游戏,更是跳脱出东亚游戏圈,把游戏推广了到欧洲市场,这是国产女性向游戏划时代的一幕。
劣势刻板印象严重 尚未跳脱出经典游戏模式束缚
2017年年末,由叠纸科技所制作的现象级手游《恋与制作人》开服,迅速引爆女性虚拟消费的风潮,女性游戏市场第一次被众多大资本重视,如腾讯、网易、米哈游等著名游戏制作公司纷纷开启女性向游戏的制作。但各游戏无论是男主人设还是游戏方式都十分雷同。游戏方式以卡牌战斗为主,玩家需要不断地在游戏中积累材料升级卡牌通关,才能看到主线剧情的发展;竞品游戏男主人设格外相似,《光与夜之恋》中三位男主角的配音演员与《恋与制作人》为同三人,在《光与夜之恋》开服后,一部分网友纷纷表示“太出戏了,萧逸(光与夜之恋男主角)根本就是凌肖和白起(同为《恋与制作人》男主)的结合体。”
不仅游戏策划没能跳脱出经典模式束缚,制作方对于女性受众的印象也过于刻板。2019年后开服游戏中的女主角形象大多天真可爱、涉世未深,在进入职场后遇到了四位性格迥异的男主角,在他们的帮助下,突破重重险阻,解开了隐藏已久的惊天秘密。独立女性的概念被Z世代广为接受,他们不再将女性拘泥于“柔弱““优雅”等词,随着他们逐渐进入游戏市场,这种老套的剧情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白莲花“式女主急需转变,对于男女关系的掌握还需思考。在乙女恋爱游戏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求新求变成为未来几年策划放需要努力的重点。
根据《2020年中国女性游戏行业概览》可知,自2018年年开始,游戏行业内的女性用户逐渐大幅增加,持续三年呈增长态势,截至2020年,女性用户占比到达43.68%,仍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女性消费主义崛起
女性成为近年来消费市场不可忽视的一股强势力量。女性可支配收入的增多直接导致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随之而来的社会地位的提升也使女性要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贤妻良母“的性格方式来彰显女性特色,加之资本商家大肆宣传的消费主义和女性在家庭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女性成为市场争夺的对象。因此,“男色时代”与“女性向产品”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数字时代万物皆可互动
数字时代的发展使用户逐渐从使用互联网转向与互联网共生,更注重用户使用体验。新技术的出现为沉浸式媒体带来了发展的空间。国产女性向游戏中可选择的剧情走向、卡牌排布、声音交互等都为玩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高的游玩模式,AR元素的加持,更丰富了游戏体验,让玩家可以从“部分沉浸”进入到“虚拟在”。
流动社会中的情感慰藉
据《2018年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被调查女性中,有96.8%的人表示能感受到生活压力,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确会在外貌、生活习惯等方面受到比男性更多束缚。女性向游戏为她们营造了一方逃脱束缚的“桃花源”,在这里,他们不再忧虑现实,擁有了现实中难以遇到的“完美男友”和全天候的贴心陪伴,这在高速发展的流动社会中给身处孤独的女性带去情感抚慰。同时,这种陪伴型游戏使用户建立起情感依托,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用户黏性。
国产女性向游戏作为文娱产业的新兴产品,展现出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及经济效益。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从中可以窥探出未来我国文娱市场发展的方向。
产品个性化以用户为中心
文娱产业从最初的媒体、影视、游戏等传统项目扩大到包含短视频、直播等新兴业态,是一个向垂直方向发展的过程。媒体赋权给普通民众,人们有了自我表达的权力和平台,以往不被注意的小众文化在网络上得到发展。随着人们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商家也将目光从竞争激烈的传统行业转向小众文化的开发,以获取更多利益。用户的需求被放大,产品逐渐向定制化方向转变。
产业数字化科技持续助力
5G时代的到来,将进一步提高文娱市场的体验感,新技术的加持不仅会影响到产品形态,更有可能带来全方位的重构。用户对于使用感的要求只会更高。“万物连接、万物智能“会成为文娱产业的标配,
体验闭环化线上线下双向互动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互联网内容爆发式增多,自疫情以来,线上消费成为常态化。以往的线下文娱机构应势而变,催生出众多“云“业态,将线下演出向线上迁移;线上与线下联动,众多网络IP与线下企业合作,生产限定周边、开展线下活动;这并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两种消费方式的融合。在未来,双轨并行的模式会成为业界常态。
价值正向化主流价值观引领
近年来,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于文娱市场的监管力度,下架了大量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产品。随着全体社会整体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内容产品的价值导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评判标准。官方加民间的双向选择,促使文娱市场朝着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
国产女性向游戏的火爆直接反映了中国女性话语权的提升,是时代的进步,可以反映当下时代和文娱产业的发展状况,但仍然有其自身不可忽视的问题。未来文娱产业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平衡、两性话语权的平衡等内容仍需要继续探索。
(上海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启.电子游戏的女性角色与女性玩家研究:回顾与展望[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35-46.
[2]韩运荣,王杏予.女性向游戏的溯源、类型及模式解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6):141-146.
[3]黄璐.女性向恋爱类游戏对青年玩家社会化的影响研究[D].山西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