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必要性分析

2021-03-05 22:59:42郎丹丹
商业文化 2021年31期
关键词:国有资产行政规范

郎丹丹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十八届纪委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李克强总理也曾在国务院廉洁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真正形成不能贪、不敢贪的反腐机制。”这都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要求。而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要求。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对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活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来看,增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样也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需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主要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保障,来自国家资金支持,所以说,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支出,直接关系到国有资产的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就是通过对目标的控制,通过制度的制定规范单位工作活动来降低经济活动的成本,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从我国国有资产的实际使用来看,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占国有资产使用的比重并不小,所以说,通过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支出,对保护国有资产具有重要意义。

国有资产本身具有庞大的组成系统,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方面,通常很难具体化,所以说,从当前的实际情况上看,国家宏观活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的影响并不大,特别是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逐渐丰富的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自主性在不断增强,如此一来,通过国家行为调控行政事业单位行为,进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优化,即通过内部控制,降低资金应用风险,进而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是保护国有资产的重要方式,而这样的保护,体现在较多的工作当中,也体现在较多的环节中。可以说,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保护国有资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是在具体的投资工作中,通过前期的风险评估,来合理的确定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而提前将风险和可能的损失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同时配合资金应用的申请报备制度,多层把控,进而将资金应用的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在降低国有资产浪费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科学的规划,这就有效的管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行为,进而保证了资金浪费率的降低,进而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最终实现保护国有资产的目的。

廉政建设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党政机关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出台以后,各级党政机关都将党風廉政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行使职权的机构,是国家日常工作开展的直接践行者,这也不可避免的,赋予了行政事业单位更多、更大的权力。只有保证严格的规范制度,才能保证权力的行使科学有效,合理适度。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就是要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

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内控是全方位的,多角度的,但内控的基础是制度的完善。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对人的管理和规范。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开展以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往往具有较大的自由行为空间,对于权力的行使,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贪腐的风险。一旦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面对诱惑,行政人员很容易丧失道德坚守,进而触犯法纪底线。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设定明确的工作准则和制度,特别是在具体的资金流向和使用方面,做出明确规定,这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因自由行使权利带来的贪腐问题。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廉政建设,一方面需要制度的科学有效,切实保证制度的设立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给予科学的指导,实现行有所依,这样才能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制度的依赖,进而保证制度的应用,切实实现内控对廉政建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制度的设定要宽松有度,不能单纯地为规范行为而设定过于严苛的制度,这样的内控行为,就给行政工作人员的活动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拘束,降低工作效率,行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带来较大打击。

树立行政公信力,是新时期政府工作的新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不断改变,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态度也与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传播内容的变化,更是实现了社会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为的监督。国家的发展和运行,离不开行政事业单位的保证,而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同样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如何让群众更好地参与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提供可能的帮助和支持,这就不可避免的提到行政公信力。行政公信力是指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普遍性的行为规范和网络的认可而赋予的信任,并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可以说,行政公信力越高,就意味着群众对行政单位的信任度越高,因此而形成的对行政单位的支持也就更高,这无疑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开展,以及行政效能的发挥,具有较大益处。

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为的关注,很大程度集中在对贪腐和浪费行为方面。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行为方面,会得到较好的规制。这对单位廉政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社会群众心中的形象。相关数据显示,对于政治类新闻,群众最关注的在于官员的廉洁贪腐问题,而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廉洁度提升,那么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会跟随大幅度提升。通过内控工作的开展,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行使权利行为进行规范,建设清正廉洁政治环境,这依然可以改善群众度行政事业单位的态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都要受到相应制度的制约,工作要严格依照措施要求开展,如此一来,群众可以看到一支有组织、有纪律工作队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认可自然也会提高。

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竞争,行政事业单位也不例外,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这对提升政府形象,提高社会群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认可度都有重要帮助。通过内控工作的开展,树立起科学行政行为的形象,是新型政府发展的必经途径。内控工作的内容就在于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内控工作的开展,会提前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引,特别是一些工作细则的制定,这既可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等的提前控制,同时也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在有效的工作制度下,员工可以省去较多探讨、请示的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工作熟练度的提升,这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都有一定的帮助。

通过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简化办事程序,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运行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措施。此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管理流程,为管理活动缩减成本和时间,这同样也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效率的重要保障,这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必要性体现。

(通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参考文献:

[1]财务部,关于开展2018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编报工作的通知[J],财会函,2018(11).

[2]狄聚芬,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8(08).

[3]段新红,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认识[J],财经界(学术版),2017(13).

猜你喜欢
国有资产行政规范
行政学人
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来稿规范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
行政为先 GMC SAVANA
车迷(2015年12期)2015-08-23 01:3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