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1-03-05 02:00王小语林冬冬
商业文化 2021年36期
关键词:竞赛实训学科

王小语 林冬冬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对于高素质的经济类学科人才的需求增加,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的经济类学科的人才虽然数量庞大但质量上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如何提高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质量,已成为高校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高校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着培养目标同质化,培养方式单一化以及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训-赛一体化的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提高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对于高素质的经济类学科人才的需求增加,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出的经济类学科的人才虽然数量庞大但质量上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如何提高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类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成为高校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经济类学科是指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经济类学科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对而言,经济学科是我国高校中发展较早,体系较为完整的学科之一,专业构建一般包括金融学、国际性经济与贸易学以及经济统计学,有些高校还会设置风险管理、财政学等学科,通过系统化学科教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经济领域的优秀人才,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教育,在传统的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下,根据相同的学科进度以及学科标准,大批量的培养出标准化的经济类学科的学生,这些学生在掌握的知识、能力方面有较多的相似性,但是缺乏对于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往往在就业过程陷于被动的局面,后续发展能力欠缺,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对于经济类学科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要求提高,这导致大批量“生产”出来的经济学科的学生逐渐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失去市场竞争力,使得大部分经济类专业学生所从事的职业与专业不对口。

同时对于企业而言,自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证券投资以及对外经济贸易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同时,目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双重影响,也导致对外贸易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这样宏观背景下,经济类的企业已无法吸收大量的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导致经济类学科学生内部的竞争加剧,而高层次经济类的人才对于企业而言又是缺乏的,企业往往高薪聘请经济学科的人才却一才难求,导致出现需求与供给的失衡。

上述矛盾的出现,说明目前高校目前的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质化培养出的学生已无法在就业中占據优势,因此需要不断改进高校的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经济类人才培养的质量。

培养目标同质化严重

面对时代的新挑战、新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经济学科类的人才,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该是高校经济学科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而目前在高校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中,往往只局限于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的培养,而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往往在社会中都是以雇员的身份存在,同质化严重,进而导致所培养出的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往往都具有一致性,缺乏个性化。

同时在研究型的经济类学科人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微宏观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忽略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在应用型学生的培养中,又过于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忽略学生基础性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方式单一化

目前,经济类学科学生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老师的课堂传授,通过老师课堂的讲解使学生获得大部分的原理知识,但是这种单一的灌溉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死记硬背为主,缺乏实践能力,无法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在部分高校的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能会与相关企业达成协议,形成实训协议,但是由于高校学生的特殊性,企业往往也无法安排系统性的工作,往往通过参观企业等方式来替代其实际的工作,无法实现其实践能力的提升;或者通过学分的方式对学生的实习的硬性要求,通过实习报告的方式检验其实习效果,但由于往往只关注学生实习的结果评价,导致很多学生的实习往往流于表面,没有办法真正实现经济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多数高校在经济学科人才的培养中,过多的注重外在条件的配备,如对于高校经济类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忽略了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虽然外在条件的配备在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辩证法的角度而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是发挥关键性作用,因而在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只关注外在条件的构建,忽略作为受教育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应该通过构建奖励等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类学生的培养质量。

经济类学科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因而,要不断改进目前高校的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教-训-赛为一体的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我国高校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指导思想

教-训-赛为一体的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体系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注重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指人想要获得全方位的发展,那么就需要从自身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来实现全面性发展。确保个体的需求和个性得到满足。因此在教-赛-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要注重促进人的需求以及个性的满足,因材施教,使具有不同潜力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教-训-赛为一体的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体系

1.多元化高校经济类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

在社会需求中,人才类型可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工匠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四类,这四类人才既是人才个体特质的不同的结果,也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的结果。因此,在高校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研究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创业型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类型多元化的转变,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在教学培养目标的设定中,对于高校经济类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要培养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或者股市的预言家,而要更多的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诉求,关注具有创新创业潜能的经济类学科的学生,专门培养其创业的能力,打造创业型人才,丰富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类型。

其次,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根据经济类学生本身的特点以及所擅长的领域,分阶段分类别的开展相关课程教育,因材施教,挖掘每个人的特点,实现各种类型人才协调发展,避免培养出大批量标准化的学生,满足社会对于各类型人才的不同需求。

最后,丰富教学内容。无论是在应用型还是研究性人才的培养中,都过多的关注于本领域知识的教学,而社会发展对于人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丰富相关的教学内容,添加综合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促进人才的培养。

2.进一步完善实训体系,丰富人才培训方式

高校经济类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依赖于任课老师教学内容的讲授,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需要将其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让学生不断发现自的特长,进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注重实训平台的构建,同时增加过程性评价,真正落实实践育人。

(1)构建双实训平台

在高校经济类人才的实训中,实训平台发挥了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一,要构建专业基础课的实训平台,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实验技能等。在专业接近的管理类学科的培养中,专业基础课的实训平台较为丰富,如电子商务、外贸单证、物流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系统,但是针对于经济类人才,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的实训平台较为欠缺,因此,可通过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专业基础的实训课,如模拟炒股,证券投资分析等,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真正体验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不断提高将理论转化为技能的能力。

第二,与校企等企业联系,构建长期的校外实训平台。与企业签订常态化的培养协议,稳定的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让更多的学生深入到企业中去,通过增加实训时长等方式,让高校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完整的参与到某个项目的开展中去,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同时,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与不同需求的企业合作,构建不同类型的实习平台,如学术研究性、实际应用型以及创业学习型等,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需要,真正实现各类型人才的综合培养。

(2)增加过程性的评价

实训流于表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实训的考核仅仅关注学生最后所提交的实习报告或者鉴定,不关注其过程中的表现。而對于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而言,学习实践过程尤为重要,关系到经济类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实训体系的考核中,要通过增加过程性评价来督促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实训中去,真正使实训落到实处,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促进高校经济类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进一步开展学科竞赛,发挥经济类学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科竞赛目前已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科竞赛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不断发现和自己在知识领域的欠缺,进而内生性的驱动学生对于经济类学科的学习热情,更加深刻认识和体会微宏观经济学原理的运用,用实际的参赛过程来对知识加以运用,培养经济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不同类型学科竞赛的开展可以促进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例,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可凭借其专业优势,主动的参与到项目的构建与调研中,同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其角色,为创业型人才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其可以发挥其创业才能,并在不断的比赛过程中接受更多的点评,寓教于赛,促进其综合发展,实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经济类学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学科竞赛在其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目前。经济类学生参加较多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创新创业类大赛,如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学术科技作品类,如大学生挑战杯,以及数学类的数学竞赛等。但是,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学生会主动参与到上述学科竞赛中去,因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扩大学科竞赛对于经济类学科学生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扩大学科竞赛的相关宣传,不断发挥已有的学科竞赛对经济类学科学生的影响,通过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学科竞赛中,弥补实训不足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实现多种类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通过奖励性政策,鼓励学生参加更多其他类型的学科竞赛,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不同类型学生的各性,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其他类型的学科竞赛,在与其他专业学生组队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三,形成鼓励经济类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竞赛氛围,在顶层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学科竞赛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政策上的倾斜,如适当考虑参赛经历与实践学分互换、配备专业的老师对学生的学科竞赛进行指导等举措,切实从制度层面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经济类学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题:2021年海南省教育厅项目资助立项《依托经济学科,探索经济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学院为例》(Hnjg2021-10);海南大学2021学年基层党建研究专项课题立项《高校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评价体系》(Hddj10);海南大学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依托经济学科,探索经济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经济学院为例》(hdjyhdjy2136);海南大学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第二课堂”育人功能路径及保障措施》(hdjyhdjy2107)。]

(海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牛莲芳,魏天辉.基于“教、学、赛、创”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某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23):211-213.

[2]卢茗霄.新时代下的经济管理类学科教育研讨式教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9):442.

[3]汪琛琛,陈洪梅,郑秀文,贾天悦.“新经管”下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7):100-103.

[4]张聪伟.大数据背景下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中国市场,2021(22):131-132.

[5]王雨佳. 我国高校创新型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2.

猜你喜欢
竞赛实训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