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扬州书写

2021-03-04 07:31莫邱
牡丹 2021年2期
关键词:宋词词人扬州

莫邱

宋词中关于扬州风物与人物的书写受宋代特有的政治、战争、经济、文化影响,在延续前代书写风格的同时,也呈现出与前代不同的鲜明的时代印记。其中与唐代对扬州书写的纵向对比,尤能显示出扬州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变迁。

所谓“扬州书写”,是指在古今文学中与扬州有关的风景、事物、人物的文学性描绘与表达,从而塑造一个整体的扬州印象并刻印在人们心中。宋代的扬州大体经历了从北宋时的复苏繁荣到南宋时的战乱萧条,宋代词人对扬州的书写内容与方式也跟随社会大背景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流露出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情感体验。本文以宋词中的扬州书写为研究对象,试图总结宋词中的扬州意象及其情感变迁。

一、宋词中的扬州风物与人物

扬州,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是古代九州之一。汉代,吴王刘濞在此铸钱煮盐、开凿运河,扬州成为富饶美丽的江淮都会。公元605年,隋炀帝修筑了南北大运河,扬州则成为千里运河上最重要的枢纽城市。至唐代,手工业的兴起又使扬州成为东南第一大都会,时称“扬一益二”。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建都于此,南唐灭吴后把扬州作为东都。宋代,扬州被分划到淮南道,往后各朝的形制都大致依此延续。

宋代虽被讥为积贫积弱,但国家基本统一,政权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社会环境,扬州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宋代重视水运,形成以汴京为中心、连接北方和东南的水路交通网,地处运河南端的扬州由此得益。司马光曾云:“万商落日船交尾,一市春风酒并垆。”可见当时扬州水运交通发达。宋代扬州的便捷开放令无数文人留下了篇篇宋词。据笔者统计,《全宋词》中大约有95位词人留下了约184首书写扬州的词作。这些作品通过对扬州风物与人物的书写,构成了宋人对扬州这座城市的想象和描画。

(一)历史遗迹

1.瓜洲古渡

瓜洲是扬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渡口之一。白居易《长相思》曰:“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以往的瓜洲作为渡口,主要用来表达分别相思之情。至南宋时期,“瓜洲”延伸出了战争的意味。吴潜的《贺新郎》曰:“烟树瓜洲岸。望旌旗、猎猎摇空,故人天远。”李好古的《清平乐》云:“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他们找到扬州和传统边地的契合点,巧妙地将边地景物意象植入扬州词作之中,寓意战争前线南移,扬州变成了边地关防。

2.平山堂

平山堂是时任扬州知府的欧阳修所建,当年文章太守欧阳修常聚集文人在此风雅作诗,因此其被后人视为风雅的殿堂。苏轼《水调歌头》云:“长记平山堂上……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就是怀念欧阳修,并表达对平山堂文人云集的向往之情。又因欧阳修、苏轼都曾在扬州任职,以勤于政事被后人敬重。两大文豪贤守的形象凝结为平山堂文化的一部分,平山堂遂成为贤吏善政的象征。王奕《贺新郎》云:“流恨下、秦淮商女。多景楼头吟北固,笑平山堂里谁为主。且烂饮,琼花露。”词人是在感叹朝中再无如此贤人。

(二)城市场景

二十四桥与明月是扬州挥之不去的历史记忆。“二十四桥”一词最早出现于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诗中,高悬的明月如同扬州曾经繁盛的见证者。北宋词人大多也通过月光的清幽美好、二十四桥的繁华景象,表露当时的心境。比如,李之仪《满庭芳》云:“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而南宋词人笔下的“二十四桥月”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悲凉。姜夔《扬州慢》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词中的“二十四桥”和“月”是扬州城破和国家衰败的见证者,词人将自己的悲愤不满和忧国忧民之情注入这些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冷的氛围。

(三)琼花芍药

琼花是扬州独一无二的花。宋代,扬州琼花闻名遐迩,皇帝曾试图将之移植到皇宫禁苑,但没有成功,由此琼花被赋予了品性高洁的寓意。韩琦《望江南·忆江南》云:“维扬好,灵宇有琼花……疑是八仙乘皓月,羽衣搖曳上云车。来会列仙家。”秦观的《蓬莱阁》云:“见扬州独有,天下无双,号为琼树。”二者都是在夸赞扬州琼花品性高洁、冠绝天下。

扬州芍药种植开始于隋唐,名噪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扬州太守韩琦请王安石、王珪、陈升之来饮酒赏芍药,四人酒后各簪一枝芍药。他们后来先后成为朝中之相,芍药因此有了“花相”之称。又因有许多重量级文人的咏颂,扬州芍药成了与洛阳牡丹齐名的花。北宋时,扬州芍药花会盛极一时,虽最终因劳民伤财,予以取缔,但扬州芍药花会还是在文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文人们对扬州芍药的吟咏,多为赞赏其美好姿态和铺叙芍药花会的盛况。比如,晁补之《望海潮》曰:“红药万株,佳名千种,天然浩态狂香……年年高会维阳。”词作把芍药比喻成美女,铺写芍药盛事。

二、宋词中扬州书写之“变”

词人们用不朽的宋词记录下扬州自古流传的繁盛样貌,留下他们心中最美好的扬州记忆。南宋词人杨冠卿《水调歌头》曰:“形胜访淮楚,骑鹤到扬州……喜见紫芝宇,儒雅更风流。”词人赞颂扬州文采汇集,是东南“形胜”之地。尽管此时的扬州不复往日辉煌,但在一些南宋词人的眼里,扬州承载着以往鼎盛辉煌的历史,有过竹西歌吹、二分明月的美好过往,它们不会轻易因为战火纷扰而灰飞烟灭。可见宋词中的扬州书写“不变”的是词人心中保持扬州是“神仙地”的美好印象。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扬州在文学作品中更多是以不同的形式和情感出现。宋代,扬州经历战争之后,一度陷入颓败,词人们创作关于扬州作品的格局整体上升,不再只关注风花秋月。国仇家恨等情感跃上笔端。扬州,正在借由词人的笔,向读者展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流变。

(一)从延续前朝对扬州的赞美到今昔对比产生的忧国情怀

宋室南渡之后,扬州被战争破坏得残破不堪,于是词人们对扬州的书写由北宋时期的赞美歌颂转变为通过今昔对比来抒发对扬州城的遗憾以及词人的忧国情怀。姜夔的《扬州慢》最为典型: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後,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人路过扬州,目睹名城劫后荒凉,不禁触目伤怀。起笔两句的“名都”“佳处”与下文的触目荒凉做出反衬。接着描写词人记忆中往日风光优美的街巷,如今却满眼野麦,一派荒凉,景中寓情。下片抒写词人感受,妙用虚拟法,设想杜牧重来,心境迥异,充满时移景迁、人世沧桑之感。

(二)从对扬州偏重于经济的描写到偏重于战争的描写

南宋词对扬州的书写,不像北宋那侧重于城市的繁荣与经济的昌盛,在战争的时代背景下,更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战争侵略残酷为社会生活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刘过在《六州歌头》中痛心地写道:“镇长淮,一都会,古扬州。升平日,珠帘十里春风、小红楼。谁知艰难去,边尘暗,胡马扰,笙歌散,衣冠渡,使人愁。屈指细思,血战成何事,万户封侯。但琼花无恙,开落几经秋。”其中的“边尘”“胡马”等明显是传统的边塞意象,却是扬州所真实经历过的。“升平日”时的春风十里、风情红楼早已不知去处,留下的只是战争造成的累累伤痕。但是,作者仍然感到很欣慰,因为那品性高洁的琼花不屈于金人淫威,顽强生存。因此,词人认为琼花可感应盛衰,是南宋能够收复故土的先兆,寄予了人们和平的希望。

(三)从对扬州抒发较单纯的追忆之感到越来越浓重的衰亡感

秦观《望海潮》云:“追思故国繁雄。有迷楼挂斗,月观横空。纹锦制帆,明珠溅雨,宁论爵马鱼龙。往事逐孤鸿。但乱云流水,萦带离宫。”其抒发了词人游赏广陵后产生的怀古之情。词中所咏的月观是南朝许湛所建;所咏的迷楼是隋炀帝所建,而“纹锦制帆,明珠溅雨”也是隋炀帝时的故事;“爵马鱼龙”语出鲍照的《芜城赋》。词人举目四望,发觉不管“故国”如何繁雄,可到了今天都随着天上的飞鸿,一去不返了,由此抒发其抚今忆昔、吊古伤怀之情。

但是到了南宋,词人们亲身经历了历史上扬州城破的遭遇、目睹了国势颓败的过程,内心对这些历史场景意象更加具有代入感,仿佛这些历史场景正在诉说南宋王朝此时面临的境遇。南宋词人汪元量《六州歌头》云:“绿芜城上,怀古恨依依。淮山碎。江波逝。昔人非。今人悲。惆怅隋天子……家国弃。竟忘归。笙歌地。欢娱地。尽荒畦。”词人面对支离破碎的扬州,深切地感受到了当年鲍照写下《芜城赋》时的痛彻心扉。词中大幅渲染当年隋炀帝巡游江都贪奢骄淫最终导致灭国的行径,并从中看到宋氏江山风雨飘摇的悲景,表达对国家衰亡的痛心担忧之情。

三、扬州书写变迁的原因

导致上述宋词中的扬州书写之“变”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人们可以从政治、战争、经济、文化四个角度来具体分析其中的原因。

(一)政治原因

1.“强干弱枝”的政策

宋王朝建立后,統治者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教训,决定采用“强干弱枝”政策。扬州在唐代是最强有力的割据藩镇之一,即使到了北宋前期,扬州仍是大都督府。为避免“尾大不掉”之势重卷扬州,宋初扬州的地域范围就被划分为扬州、真州、泰州、通州、高邮军。其中,真州的设置尤其分散了扬州的经济职能,“宋之转运,则尤以扬子为要区,乃置发运使治其地,以总天下之漕”。

2.对外的妥协政策

在南渡逃亡过程中,宋高宗曾多次上书金国,表示愿意向金交付主权,“自化城而迁南京,自南京迁扬州,自扬州而迁江宁……是天地之间皆大金之国,而尊无二上,亦何必以劳师远涉而后为快哉”。南宋统治者懦弱退缩、不战而屈,纵然扬州城池固若金汤,也抵御不了金兵势如破竹的军事行动,摆脱不掉南宋“烽火扬州路”的历史命运。

(二)战争原因

随园主人袁枚为《扬州画航录》作序曰:“然而宋室偏安,人物凋攰,不足以美盛德之形容。”他指出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的局限,“人物凋攰”道出了战争对扬州的负面影响。唐代晚期,由于藩镇割据,扬州屡次遭遇战乱;直到北宋一统江山,扬州可以短暂休憩。可随着金兵的南侵,赵构南逃,宋室政权也由北向南转移。此时,金兵对南宋穷追猛打,试图过江一举拿下南宋都城临安,这就导致处于长江边的扬州在劫难逃。

(三)经济原因

从北宋到南宋,扬州从一座经济城市转变为边防重镇。从唐末藩镇割据的阴影中走出来,北宋扬州刚刚有所复苏繁荣,但好景不长,由于宋金战争的不断演变,扬州再次走向衰退,其经济并不能在过于短暂的太平时间恢复到战前水平,因此扬州只能背离宋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这种趋势,走向没落。

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是扬州经济衰退的重要原因。唐宋之际,长江三角洲发生一定变迁,真州、润州、江宁、通州、江阴、青龙港等六港分担了扬州原有的贸易职能,这才是宋代扬州衰弱的最关键原因。

(四)文化原因

偏安心态打击英雄主义情怀。南宋史上英雄豪杰辈出,可悲的是他们的理想都最终化作泡影。文人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化作满腔的抑郁悲凉,于是又重新缩回自己狭小的生活天地中,沉浸于个人情感世界,寻求精神的解脱。南宋诗人林升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最能说明偏安时代统治集团的生活状态,统治者仍心安理得地歌舞升平、苟且偷安。这大大打击了有志之士的报国之心。同时,在心理层次上,作为大宋的一员,他们心中的优越感和进取精神被打击得所剩无几。这些处于偏安时代的士人只能通过诗词来抒发内心的失望与不满。

四、唐诗与宋词书写扬州的纵向对比

唐代的扬州处于鼎盛繁华的地位,而宋代扬州却命运坎坷曲折。文人对扬州的书写由唐至宋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一)唐诗主要写真实繁荣的扬州,宋词主要写词人心目中的扬州

唐代扬州是东南第一大都会,唐代诗人耳闻目睹此等繁华境界,往往用写实的手法,将繁华富庶的扬州景象描绘出来。宋代扬州比不上唐时的繁华绮丽,但宋词中的扬州仍延续唐代扬州的意象、画面。虽更多时候已背离当下扬州的社会现实,只是追忆其心中向往的扬州,却更奠定了扬州富足繁华的城市印象,并使这一扬州印象深刻每个国人的心中。

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等唐诗中可以看出唐代人民生活悠闲安逸,城市景物透露着都市的繁华富贵气,诗的风格也是闲适飘逸。如此,扬州留在人们心中的就是“高楼红袖客纷纷”的绮丽浪漫印象,让人们觉得“人生只合扬州死”,营造出了令人心之向往的精神家园。

宋代由于积贫积弱,在词上表现出来的往往是感叹和忧愁。与唐诗中的扬州更喜用“月”“桥”“萧”不同,宋词中的扬州“愁”“梦”“醉”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更高,传递出一种景物依旧、人事已变的伤感和追忆旧梦的颓唐之感。此时,文人笔下的扬州变成“漫怅望、竹西歌吹。老矣应无骑鹤日,但春衫、点点当时泪”。那些骑鹤扬州的风月乐事也就成了“难以实现的愿望”。姜夔《月下笛》曰:“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词人以怅惘追忆的笔调,抒发心中落寞感伤之情,表达感时伤世的心绪。

(二)“扬州梦”的内涵从唐至宋得到了丰富

杜牧在扬州生活时常以宴游为乐,并为此作诗,如《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的这句诗成为了“扬州梦”之典故的出处。唐代的“扬州梦”多为杜牧笔下的“风月梦”,北宋也延续着“风月梦”的内涵。当时的扬州繁华热闹,“风月梦”带有怀念、回忆之感,一般为词人离开扬州后想念从前的扬州生活,如“花陌千条,珠帘十里,梦中还是扬州。月斜河汉,曾记醉歌楼”“豆蔻梢头,鸳鸯帐里,扬州一梦初惊”。

但宋人继续把“扬州梦”这一内涵加以扩展延伸,形成了“仕途梦”和“故国梦”,使“扬州梦”真正成为了一个文学意象。

1.仕途梦

扬州在历史上起起伏伏式的转变过程,正如有些词人的身世遭遇。因此,其常被词人用以表达自身怀才不遇、未能如愿建功立业的愤懑之情。比如,贺铸《雨中花·夜行船》曰:“回首扬州,猖狂十载,依然一梦归来。但觉安仁愁鬓,几点尘埃。”词人回首所思,半生蹉跎,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冷了再冷,华发愁生,多少雄心壮志都变得萧索。这正如扬州几度繁荣又几度被毁,终究繁华难再的情状。

2.故国梦

由于地处要冲,衣冠南渡之后,每当北方游牧民族兵锋南指,扬州就变成了前线战场。枯荣交替的历史经验使人容易产生人生如梦、富贵虚幻的感叹,更易有悼念故国的兴亡之伤。张元干《贺新郎》曰:“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词作化用杜牧诗“十年一觉扬州梦”,借指十年前,即建炎元年,金兵分道南侵。宋高宗避难至扬州,后至杭州,而扬州则被金兵焚烧。十年后,宋金和议已成,主战派遭迫害,收复失地已成梦想,由此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土地失守的忧伤沉重的心情。

五、结语

扬州在古代文人心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历经数千年沧桑,承载了数不尽的历史往事和说不尽的文人情愫。宋代的扬州更是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尽管宋时扬州诗词发展并不如隋唐时期繁盛,但宋代揚州词与整个宋代社会大背景所关联,从宋词中看扬州的发展,进而了解宋朝的命运起伏;从宋词关于扬州的意象挖掘其内涵的变迁,让人们增进对扬州历史和地位变迁的认同感;透过宋词中的扬州书写,人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折射出的扬州乃至整个南宋社会文人士大夫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从而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宋词中的扬州书写”(X20200035)。

猜你喜欢
宋词词人扬州
宋词里的中秋月
半小时漫画宋词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半小时漫画宋词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品读宋词
词人的职业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