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常见细菌病的诊断及其防控

2021-03-04 21:46彭中美向乾春陈希文
现代畜牧兽医 2021年3期
关键词:氏杆菌牦牛病牛

彭中美,尹 苗,吴 倩,向乾春,陈希文

(绵阳师范学院动物疫病防控与健康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绵阳 621000)

1 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牛出败),主要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类细菌性传染病的总称。常见的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和人类是巴氏杆菌感染的主要宿主[1]。人的病例罕见,且多呈伤口感染。动物急性病例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为主要患病特征;慢性病例表现为结缔组织、关节及各脏器的炎症等化脓性病灶[2]。牦牛的巴氏杆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牦牛细菌病。秋末、春初是患病的高峰期。该病的潜伏期极其短、传播迅速、死亡率高[3]。

1.1 临床症状

牦牛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2~5 d。巴氏杆菌病根据具体临床症状表现可分为急性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其中,后两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4]。

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病:急性败血型巴氏杆菌病较为常见。病牛初期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状态不佳、食欲减退、动作迟缓、卧地不动、肌肉抽搐、眼结膜大片充血变红、鼻内流出淡黄色含有血丝的脓性分泌物[5]。病程一般为1~2 d。一般情况下,牦牛来不及查清致病原因且未进行后续治疗就迅速死亡[6]。

水肿型巴氏杆菌病:病牛在咽喉以及颈部发生炎性水肿是最明显的症状,舌头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呼吸异常困难、伴随着流口水,一般会由于窒息而发生死亡,病程仅1~3 d[7]。

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咳嗽、呼吸急促,之后逐渐显露出肺炎的体征,咳嗽时伴有痛感,严重时会出现头颈前伸、张口呼吸的现象,该类型病程持续时间较长,一般超过7 d[8]。

1.2 病理变化

败血型巴氏杆菌病:全身存在急性败血症变化时,患病牛皮下组织、肌肉、全身黏膜有密集出血点;在咽喉位置有明显的急性炎性水肿特征[9]。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肺脏瘀血水肿,心外膜和心内膜出血[10]、脾出血但不肿大、胃肠黏膜出血性炎症、肌肉有散状出血点。

水肿型巴氏杆菌病:患病牛的咽喉水肿部位流出浑浊或黄色的液体。水肿部位可以扩展到舌根、咽喉、颈部甚至前肢的皮下组织等,切开颈部皮肤时,可见大量胶冻样橙黄色液体。体腔内积有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

肺炎型巴氏杆菌病:患病牛有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肺部会有大面积的充血、淤血以及不同程度的肝变等症状,肺脏切面颜色从暗红到灰白色呈大理石样[11]。胸膜中有大量的纤维素性的黏附物,间质间的水肿会扩张增宽,病情较为严重时心包与胸腔有积液。肺泡中的白细胞数量异常,并且伴随着化脓和坏死。

1.3 诊断

根据病牛的流行性病学调查研究、发病情况、病理变化等方面可作出初步诊断评估。此类疾病确诊需要实验室进行诊断。镜检、细菌分离培养、分子生物学检查以及动物接种试验等都是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将病死牛的病变组织等带回实验室,制作若干的涂片,分别使用革兰氏染色法和瑞士染色法进行固定染色[7]。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革兰氏染色的涂片有大量的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状菌。瑞氏染色法染色涂片后有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细菌分离培养包括观察生长特性、菌落的形态特征(半透明黏液型菌落)、进行生化鉴定等。此菌不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但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12]。在试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分子生物试验以及动物接种试验。

1.4 防控措施

(1)加强日常管理,牦牛巴氏杆菌病主要由各种不良因素引起。改善卫生条件,平时保持饲舍良好的卫生,舍内各种用具及时清洗消毒,细节问题尤其要注意,降低各种刺激牛应激反应发生的可能。

(2)定期带牛群放牧,增强牛抵抗力。放牧时,应避免草场过湿,要让牦牛喝干净的水,时刻关注气候的变化情况,做好牛群保暖防寒工作[9]。

(3)隔离消毒,一旦有感染病例出现,立即进行隔离,根据感染情况做进一步处理[13]。病死牦牛的尸体、排泄物要及时消毒,消毒后要进行深埋,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

(4)避免病原的入侵,若必须引进新的牛种时,需隔离饲养,并观察一个月以上。

2 传染性胸膜肺炎

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牛肺疫,俗称“烂肺病”[13]。此病是一类严重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是由牦牛丝状支原体亚种SC 生物型霉菌所引起的[14],主要以侵害牦牛肺部和胸膜为主。病牛常表现出浆液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炎的患病特征,病死率高达60%,在患病初期病牛干咳、鼻腔内有浆液流出[15]。如果没有进行人为干预和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加重,停止进食,呼吸急促,甚至发生窒息死亡[16]。更严重时,牦牛四肢关节将会发生水肿、死亡[17]。由于高原地区昼夜温差极大,导致此病在青海省等高原地区频发。此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带菌牛和其排泄物。病牛康复后仍然带有病毒,可通过飞沫接触感染健康牦牛。发病情况和年龄、性别和季节无关。随着养殖业的发展,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养牛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18]。

2.1 临床症状

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潜伏期不等,短则一周,较长潜伏期可高达半年。根据其患病程度,此病可以大致划分为3种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

急性型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牛体温可以高达40~42 ℃、咳嗽、鼻孔放大、呼吸急促、有浆液或脓性鼻液从鼻腔中流出。眼睛有大量分泌物、拒绝进食、排泄次数减少,并且伴随着流泪[19]。后期心脏衰弱、脉搏细而无力,平均每分80~120次;胸腔积液严重时,进行肺部听诊,肺泡音时有时无、有胸膜摩擦音。病情恶化时,病牛胸前下部水肿严重、病牛表现为腹泻便秘,呼吸极度困难,甚至窒息而死,死前体温骤降[20]。急性型传染性胸膜肺炎病例一般在症状明显后一周左右死亡。也有病牛病势趋于静止,全身状态改善、体温下降,逐渐痊愈或转为慢性。

亚急性型传染性胸膜肺炎:症状与急性型较为类似,但病程更长,发病症状较缓,没有急性型强烈明显。

慢性型传染性胸膜肺炎:通常是从急性型病例转化而来,慢性患病牛病例的症状多数无明显症状,气温降低时会发生偶尔干性短咳。对患病牦牛进行叩诊,胸部有浊音区,且声音大小不一[21]。虽然部分病例无明显症状,但此类牦牛依然带毒。慢性传染性胸膜肺炎病程多数在半个月左右,延续至半年以上的病例并不常见[22]。如果饲养管理和治疗得当、改善环境卫生,可以逐渐恢复[23]。成为带菌的牦牛可长期排菌。如果饲养环境较差,则会导致病情恶化甚至传播疾病。

2.2 病理变化

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损害的是牛的胸腔和肺部。病牛在患病初期肺部患有小叶性肺炎,症状大多数是集中在牛的肺部右侧。中期则为该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浆液性纤维素性和纤维素性胸膜肺炎,是由于淋巴管扩张,产生大量淋巴组织液,导致淋巴和血液循环不畅,患病部位很快发生硬化[24]。大量的淋巴细胞坏死、肺小叶组织间隙增大,形成更严重的大叶肺炎;淋巴液渗出胸腔,胸腔内聚集大量由纤维素絮所形成的淡黄色浑浊渗出液,从而引起浆液性纤维素胸膜肺炎。在此过程中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肝部病变,共同形成牦牛的典型大理石样变[25]。在后期病牛肺部病灶严重坏死,结缔组织增生,整个坏死病灶瘢痕化。

2.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病牛的表现症状,并对病牛解剖做出初步诊断,再借助实验室诊断研究进行确诊。实验室诊断常见的技术包括分离培养鉴定、血清学诊断以及和分子生物学试验。分离培养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由于该菌在人工培养基上具有生长旺盛、生长速度快、容易分离等优点,是鉴定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较有效的方法之一[26]。常见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中,敏感性较好的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验过程中操作简单、易于执行的是补体结合试验。研究表明,被动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相比较,在检测牛传染性胸膜肺炎过程中,前者敏感程度要高出大约20%,但是在较少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低风险区,此种方法检出的假阳性率较高,易于误判[27]。常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核酸探针。与核酸探针方法相比,聚合酶链式反应试验操作简捷、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是目前实验室诊断该类疾病过程中运用更广泛的一种检测方法[25]。核酸探针诊断方法现阶段检测手段操作过程较为困难、技术含量高,未能得到广泛推广,因此基本不使用此类检测技术进行检测[28]。

2.4 防控措施

(1)在非疫区,做到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病牛。必须引进时,要进行检疫。

(2)加强饲养管理。在夏季,使圈舍内空气流通顺畅,加强通风管理,及时排出有害气体,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顺畅。牦牛饲草中应添加适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保证牦牛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

(3)制定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对养殖业的危害较大,因此要重视其防控工作,必要时期可以成立专项防控小组,整体布局防控任务,确保防控效果。监督落实消毒工作,应在牛场构建规划布局阶段应该充分考虑消毒池的设置。日常工作中饲养人员要经过消毒才能开始工作。定期消毒牛舍、运动场以及放牧草场。对粪便和病死牦牛尸体要进行无害化处理。

(4)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接种疫苗是控制和消灭该病的主要措施。

(5)及时治疗患病牦牛,牦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目前无任何特效药物能够治疗,发病早期使用四环素和链霉素对患病牦牛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

(6)及早组织药防,加强对健康牛进行药物保健。

3 沙门氏菌病(副伤寒)

牦牛沙门氏菌病,又称牛副伤寒,主要由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salmonella)引起。此类细菌性传染疾病犊牛最易被感染、死亡率高。沙门氏菌在自然界中易于分离,属于人畜共患的致病菌[29],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活,易引起食物中毒,导致人和动物产生肠胃炎或副伤寒等疾病。沙门氏菌病主要易感初生的犊牛,引起病牛发热、腹泻、短时间内脱水严重、迅速死亡。成年牦牛患病基本无明显症状,但妊娠母牛患病后,会导致流产。因此,该病又称作为“小牛瘟”[30]。该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由于气候原因,夏季更易流行,给养牛业和相关的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1 临床症状

犊牛作为易感种群,通常在1周岁容易发病,潜伏期大概为7~15 d。开始发病时,体温可高达41 ℃;1~2 d 后,体重骤降、迅速脱水、病牛开始腹泻、排出含有血丝或黏液恶臭稀便[31]、食欲骤降、卧地拒绝走动。常在病症出现后5~7 d死亡,死亡率高达60%。

成年牛发病后,也伴随发热症状。大部分牛在染病12~24 h 后,鼻翼扩张、呼吸急促、拒绝进食、精神萎靡不振、粪便恶臭稀薄并且含有血丝。急性病牛在发病1 d 后死亡,大部分是在1~5 d 内发生死亡[32]。少数的病牛可自行自愈恢复。病程长的病牛会出现体型快速消瘦、眼窝下陷、眼结膜变黄、关节炎和附关节发生不可逆性肿大,导致病牛跛行等典型症状[33]。怀孕母牦牛会发生流产,从流产胎儿中可以分离出沙门氏菌。

3.2 病理变化

对死亡病牛进行实验室剖检,可以观察到病牛的胃和肠道瘪平无内容物,淋巴结水肿、充血,大肠黏膜发生大片脱落、出现坏死区域,脾脏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31]。有部分急性病例可见看到病牛的胃、胸腔内壁、小肠以及膀胱黏膜有细微的出血点。病程较长的牦牛病例,可以看到肝脏的色泽异常、胆汁黏稠。肝、脾和肾脏等区域都出现坏死性病灶。牦牛关节受到严重损害,关节腔里有胶体样液分泌[33]。流产的母牦牛胎盘出现水肿、出血,子宫内充血、肿胀,有大量坏死的组织。

3.3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病牛的表现症状,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采集病料送到有相应检测能力的实验室进行检测[34]。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镜检、细菌分离培养、PCR 检测等。采取患病牦牛肝肺等器官制作涂片,革兰氏染色,进行镜检,可以观察到没有形成芽孢和荚膜的两端椭圆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35]。细菌分离培养,用鲜血平板培养基在37 ℃条件下培养24 h,培养基上长出湿润、边缘整齐、周围无溶血的小菌落。

3.4 防控措施

(1)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以及病原的诊断,按时可以对牦牛群进行检查,及时检出带菌牦牛并进行隔离治疗。

(2)做好生物安全工作,给牦牛注射的针头等器具禁止一针多用,防止病原的机械性传播,一次性用具要及时清理。

(3)加强药物预防,在本病高发的地区,可进行定期预防用药。但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剂量,分配要合理,每间隔一段时间内,需更换药物,避免产生依赖性,降低药效[36]。

(4)给牦牛提供单独舍圈,不要多种动物混养,造成疾病的交叉感染,增加患病概率。

(5)妊娠母牛的环境要格外注重,对母牦牛加强饲养管理工作,喂养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饲料。

(6)处在康复期的牦牛需隔离饲养,是因为即使是康复期的牦牛,排泄物和分泌物仍然含有具有活性的病原菌,病原菌会污染饲料、饮水、环境,进而间接传播本病。

4 展望

牦牛细菌性传染病还有很多,但以上是牦牛最常见和易感的3种细菌传染性疾病。控制好这些常见传染病对提高牦牛产业生产水平、降低疫病损失和保障人民健康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随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等日益严峻,牦牛感染各种传染疾病的概率也急剧上升。因此,需要采取科学严格的净化和防治措施,并加强对病例的监测和研究,通过科学技术手段为牦牛产业的提质增效和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氏杆菌牦牛病牛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跟着牦牛去巡山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