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韵西,张恩娟
(贵黔国际总医院药学部,贵州 贵阳 550001)
氢氯噻嗪(HCTZ)为临床常用利尿药、抗高血压药,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以及与心脏病、肝病或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相关水肿[1]。HCTZ 作为价廉的抗高血压药物广泛用于临床,具有良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2]。同时,长期实践表明,使用小剂量HCTZ针对无合并症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较好。即使小剂量HCTZ 使用相对安全,毒性较低,但也有新的问题陆续被报道。加拿大卫生部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 分析方法研究了HCTZ 和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之间的关联性[3]。丹麦癌症登记库和国家处方登记库的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HCTZ 和NMSC之间可能存在累积的剂量依赖关系[1]。此前也有研究发现,光敏感性抗高血压药物HCTZ 和硝苯地平与唇癌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4]。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Mohs 显微手术中心皮肤科的报告称,HCTZ 可能与皮肤癌风险增加相关,其中终身鳞状细胞癌超过20 处的患者被视为高危人群[5],HCTZ 可能会增加唇癌风险。但该类证据和病例样本偏少,故有必要对HCTZ 与NMSC的相关性作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基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大数据开展数据挖掘和研究。FAERS 是旨在支持FDA 对药品和治疗性生物制品上市后监测计划的数据库,包括FDA 收集的所有不良事件信息和用药错误信息,因数据量大且对公众免费开放,利用率较高。不良事件报告系统(AERS)是目前收集上市后药品不良事件(ADEs)相关数据最有效的系统,国内外也逐步形成了基于AERS 大数据的不良事件信号挖掘方法,应用于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6-8]。除药品说明书、文献报告之外,AERS 是药品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9]。本研究中拟通过对FAERS 大数据进行信号挖掘,进一步探寻HCTZ 与NMSC 的关系,为临床安全使用HCTZ 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1.1 药品不良事件源数据
数据来源于FAERS,该数据以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CII)或可扩展标示语言(XML)形式存储,按季度上传,免费下载[10]。本研究中下载2004 第1 季度至2018年第4 季度共60 个季度的ASCII 数据,选择个人信息记录(DEMO)、不良事件记录(REAC)、药物使用记录(DRUG)数据表进行后续分析。
1.1.2 药品名称标准化系统
采用美国Vanderbilt 大学开发的Medex_UIMA_1.3.7 系统进行药品名称标准化和RxNorm 编码(RxCUI)[11]。
1.1.3 药品不良事件编码系统
FAERS 不良事件数据采用《ICH 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首选语(PT),下载MedDRA 21.1 版,用于首选语(PT)、高位语(HLT)、高位组语(HLGT)、系统器官分类(SOC)编码和语言汉化[12]。
1.2.1 数据清洗
根据FAERS 说明文件去除DEMO 表重复报告。采用Medex_UIMA_1.3.7 系统对DRUG 表中药品名称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MedDRA 21.1 对REAC 表中不良事件名称进行系统映射和汉化处理。
1.2.2 数据提取
查询标准化DRUG 表中Hydrochlorothiazide [RxCUI= 5487]的记录作为目标药品。基于MedDRA 分类,查询REAC 表中NMSC 相关的PT 事件(编码)为基底细胞癌(10004146)、皮肤基底鳞状细胞癌(10004179)、鲍温病(10006059)、皮肤原位癌(10007390)、角化棘皮瘤(10023347)、肥 大 细 胞 瘤(10026890)、皮 肤 肿 瘤(10029098)、皮 肤 癌(10040808)、皮 肤 鳞 状 细 胞 癌(10041834)、皮肤转移癌(10055115)、皮肤肿瘤出血(10060712)、汗孔癌(10063609)、非典型纤维黄色瘤(10064755)、乳腺外佩吉特氏病(10068223)、皮脂癌(10068784)、小 汗 腺 癌(10069680)、皮 肤 血 管 肉 瘤(10072891)、汗 腺 恶 性 肿 瘤(10073087)、汗 腺 腺 癌(10073088)、毛 母 质 癌(10075614)、马 乔 林 氏 溃 疡(10076248)、转移性皮肤鳞状细胞癌(10077314)、毛母细胞癌(10080660)。
1.2.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不良事件信号检测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法(PRR)。ROR 法双侧检验95%CI下限>1 提示信号,PRR 法报告数≥3,PRR≥2 且χ2≥4 提示信号[13]。
经过数据清洗得到药品不良事件报告9289249 例,其中HCTZ 相关报告139003 例,HCTZ 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事件报告509 例(0.37%)。详见表1 及图1、图2。
表1 氢氯噻嗪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报告基本信息(n=509)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hydrochlorothiazide related NMSC events(n=509)
图1 氢氯噻嗪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事件报告数量前14 位国家Fig.1 Top 14 countries of hydrochlorothiazide related NMSC events reports
图2 氢氯噻嗪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事件逐年报告数量Fig.2 Number of hydrochlorothiazide related NMSC events reported annually
经ROR 和PRR 法信号检测,5 种非黑色素瘤皮肤癌经2 种方法检测后均有明显的信号提示,其中基底细胞癌的ROR=2.24,PRR=2.24;皮肤癌的ROR=2.05,PRR=2.05;鲍温病的ROR=2.24,PRR=2.24;角化棘皮瘤的ROR=3.34,PRR=3.34;皮肤原位癌的ROR=3.11,PRR=3.11。详见表2。
纳入报告中72 例有详细的HCTZ日剂量数据,HCTZ日剂量为6 ~150 mg,平均26.49 mg/d(标准差22.55 mg),仅2 例患者日剂量超过100 mg。经查阅,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该药限定日剂量(DDD)值为25 mg/d,提示多数NMSC 事件可能在氢氯噻嗪说明书剂量范围内即可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HCTZ 相关NMSC 事件报告在2018年较2017年高出数倍,存在明显升高趋势。美国报告数据远超其他国家,HCTZ 相关NMSC 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老年人群中比例较高,平均年龄在78 岁左右,消费者上报数量超过了专业人员,说明作为处方药的HCTZ 服用时间长,出院带药的频率较高,患者自行使用的时间较多,更应引起注意。
PEDERSEN 等[14]研究发现,基于因果推断,研究期间诊断出的9/100 鳞状细胞癌病例和小于1/100 基底细胞癌病例可能与HCTZ 的使用有关。POTTEGARD 等[15]研究发现,研究期间发生的病例中,11 / 100鳞状细胞唇癌可能与HCTZ 的使用有关。本研究中经ROR 和PRR 法信号检测,提示NMSC(基底细胞癌、皮肤癌、鲍温病、角化棘皮瘤、皮肤原位癌)与HCTZ 存在关联,且相关事件发生时患者服用剂量多在药品说明书控制范围内。
表2 氢氯噻嗪相关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事件信号检测结果Tab.2 Signal detection results of hydrochlorothiazide related NMSC events
因此,呼吁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确定HCTZ与NMSC 的因果关系,必要时应对HCTZ 的药品说明书进行修订、更新,对临床使用HCTZ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有一个较好的平衡。这些结果并不能改变受益/风险比,但应提出预防措施,识别高危人群,在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皮肤癌病史的患者尽可能避免使用该药,长期使用HCTZ 时应定期进行皮肤检查[16]。同时,建议患者定期检查和报告新出现或已变化的皮肤损害或痣,曾患皮肤癌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换药。由于自发呈报系统的低报漏报特点,可能存在信号低估[4]。虽然NMSC可能与HCTZ 存在统计学关联,但与其因果关系仍需进一步评估和验证。
综上所述,应重视HCTZ 潜在NMSC 的风险,长期使用该药的患者或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