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帅,李华玲,徐剑丹,陶佳,陈菊萍
(1.南京玄武简自极医疗美容诊所,江苏 南京,210000;2.扬州大学医学院,江苏 扬州,225000;3.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江苏 扬州,225009)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面部疾病,为面部的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多对称分布于颊部,额部和上颌也可发生,育龄期妇女尤易罹患[1,2]。其发病病因可能在一定遗传基础上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日晒、不正规护肤品、内科疾病等有关[3-5]。发病机制可能和表皮屏障破坏、炎症反应、血管改变、光老化、细胞自噬、非紫外线光热源、氧化应激等有关[6-8]。黄褐斑的治疗是联合治疗,包括外用药物(如氢醌霜)、口服药物(如维生素C、氨甲环酸)、光电治疗等[9-11],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容易复发。选择什么样的治疗方法疗效好,不良反应小且不易复发是临床医生很关心的问题,本研究采用 Meta分析对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率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Cochrane、Web of science、Elsevier science等数据库,以激光、强脉冲光、黄褐斑为检索词,截止到 2019年12月。
(1)研究对象:公认诊断标准(①通常在儿童期或青年期发病,表现为大小和形状各异的脱色性白斑,周围颜色正常或有色素增加。②皮损好发于面部、颈部、手背和躯干;腔口黏膜及周围皮肤也易受侵犯,如眼、鼻、口、耳、乳头、脐、阴茎、女阴和肛门;亦常见于外伤部位;白斑部位的毛发通常也变白。③排除炎症后色素减退斑、斑驳病、特发性色素减退斑、白色糠疹、无色素痣和贫血痣等皮肤病。)诊断的黄褐斑患者,年龄≥18岁、性别不限、病程不限、病例来源不限;(2)研究类型:调Q激光+强脉冲光VS调Q激光治疗黄褐斑的随机对照试验。
对照组给予调Q激光,治疗组给予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程一致。
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②既往做过化学性剥脱术、磨削术或其他换肤术者;③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④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病史者。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根据治疗前后黄褐斑颜色深浅及面积大小变化,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种。痊愈为皮肤黄褐斑颜色完全消失或色斑面积消退达到 90%及以上;显效为皮肤黄褐斑颜色明显变淡,色斑面积消退60%~89%;有效为皮肤黄褐斑颜色有所变淡,色斑面积消退 30%~59%;无效为皮肤黄褐斑颜色未见变淡,色斑面积消退不足 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文献选取和文献数据抽取由5位研究者按照数据抽取表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标准,主要包括①随机方法正确,②分配隐藏,③盲法,④结果数据完整,⑤选择性结果报告,⑥其他偏倚。评估每个项目为“高风险”、“低风险”或“不清楚”。
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二分类变量采用RR及其95%置信区间(CI)为合并效应量,采用I2评价各组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如果P≥0.10,I2≤50%,则认为各研究之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统计学意义用P表示,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结果的偏倚风险采用倒漏斗图。
按照检索策略,中文检索词为“ 黄褐斑”“激光”及“强脉冲光”;英文检索词为“melasma”“laser”及“intense pulsed light”。共检索出133篇相关文献。通过去重复剩下103篇,通过阅读文献题目、摘要剩下12篇,最后通过阅读全文剔除非随机试验及结局指标不同的文献,最终纳入7篇文献。流程图见图1。
表1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
纳入文献的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患者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干预措施均为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VS调Q激光治疗。治疗组与对照组疗程一致,见表1。
纳入的7个 RCT研究中,4项研究随机方法为低风险[12,13,16,18],3项研究随机方法为不清楚[14,15,17];7项研究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无从得知是否选择性发表;7项研究均未描述盲法;均无失访研究。见图 2。
图2 偏倚风险条形图
2.4.1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7项研究采用二分类方法对总有效率进行描述。结果显示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用调Q激光(RR=1.25,95%CI[1.10,1.41],Z=3.58,P=0.0003),见图 3。
图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2.4.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红斑、刺痛、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等,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均有发生。由于纳入的研究在报告不良反应时描述方式不一致,且红斑刺痛等不良反应较轻微,色素沉着为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所以我们从色素沉着方面探究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上的差异。在我们纳入的7篇研究中,1篇研究未描述不良反应[18],2篇研究未描述研究中色素沉着的发生[13,16],我们对其余4篇研究进行色素沉着的meta分析。结果 显示两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0.88,95%CI[0.36,2.17],Z=0.27,P=0.79),见图4。
图4 两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的meta分析森林图
2.4.3 敏感性分析
考察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采用敏感性分析,即通过改变纳入标准(尚有争议的研究)、排除低质量的研究或采用不同统计学方法/模型分析同一组资料,观察meta分析结果的变化情况,借以考察其稳定性如何。对总有效率进行敏感性分析:改变合并效应量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总有效率结果未发生统计学意义改变。逐一排除纳入研究后观察效应量和P值改变,结果显示排除任何文献,总有效率的效应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以上 2种方法均提示总有效率的 Meta分析结果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4.4 发表偏倚分析
应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总显效率指标的研究进行发表偏倚检测,绘制倒漏斗图,文献分布对称,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果见图5。
图5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倒漏斗图
黄褐斑为后天性面部色素沉着斑,是与美容有关的疾病,治疗目的是淡化色素,减少复发。目前采取的是系统药物(西药、中药)、外用药物、光电等的联合治疗。调Q激光及强脉冲光是治疗黄褐斑临床应用较广的物理方法,但单用时治疗效果不是很满意,容易复发,所以有学者做了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研究,我们试图通过meta分析观察联合治疗的效果是否优于单一治疗,不良反应是否增加,复发率是否减少,以期为临床医生选择方法提供依据。
调Q激光主要是应用亚细胞选择性光热作用的原理,人体表层和真皮黑素颗粒对激光能量进行选择性吸收,能够将黑素瞬间爆破为细小的碎片,最终被人体吞噬细胞所清除[19-20],达到渐渐淡化色素的目的,这是一种机械爆破的作用。强脉冲光是一种非相干宽谱可见光,能够将皮肤组织中的色素团块吸收,通过光热作用将色素团块分解、破坏,最终使黄褐斑颜色变淡或消失[21-22],同时通过光热作用和光化学作用,使深部的纤维组织重新排列、恢复弹性,并增强血管功能、改善循环。本研究采用 Meta分析对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用调Q激光(RR=1.25,95%CI[1.10,1.41],Z=3.58,P=0.0003)。在我们的文献检索结果中,另有一篇英文文献[23]因结局指标不同而未能纳入meta分析,其结果显示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在疗程3周后取得mMASI评分60%的改善,单用调Q激光则在疗程4周后取得mMASI评分40%的改善,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在起效时间及改善程度上均优于单用调Q激光。在不良反应方面,我们对色素沉着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RR=0.88,95%CI[0.36,2.17],Z=0.27,P=0.79)。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不高,虽然是随机对照研究,但纳入研究均未描述分配隐藏方案和盲法,可能导致治疗效果被夸大;纳入的7项研究均未提及无盲法或盲法实施不严格可造成监测偏倚;纳入研究未详细描述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未对治疗后复发情况描述。综上所述,调Q激光联合强脉冲光治疗黄褐斑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优于单用调Q激光治疗。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患者色素沉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希望以后有更高质量、更全面的随机对照试验。
单一应用调Q激光治疗短期疗效确切,但其主要缺陷为远期复发率偏高,与强脉冲光联合应用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强脉冲光主要利用宽光谱光源进行治疗,其机理与调Q激光不同,强脉冲光面部整体治疗效果较好,调Q激光局部治疗效果显著,两者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高于单用其中一种。调Q激光与强脉冲光治疗间隔1周以上,本次纳入的研究调Q激光治疗为2周-2月1次,强脉冲光治疗为3周-2月1次,疗程为5-10月,调Q激光可达到1周1次,强脉冲光一般为1月1次,具体治疗次数及时机、疗程可由诊治医师根据病情、疗效、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等及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