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高职学生婚育观的影响研究设计

2021-03-04 22:53王睿劼
科学与财富 2021年26期
关键词:高职

关键词:性别对立;高职;研究设计

2016年5月18日在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先进表彰会上做出重要指示:“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发挥好计生协组织作用,推动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贯彻落实,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与家庭和谐幸福,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但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是1.3,低于国际社会通常认为1.5的警戒线,被认为有跌入低生育率风险的可能。相关监测亦显示,中国今年的出生人口和生育水平仍然呈现走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现出长期下降趋势,与之伴随的是近年来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和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劳动力供给减少一方面源自劳动年龄人口的直接减少,从 2010 年开始,中国 15-59 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来自人口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参与率下降,2010 年的劳动参与率比 2000 年下降了 0.22 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加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 年末,中国 65 周岁及以上人口为 17699 万人,占总人口的 12.6%。根据联合国的人口预测,到 2050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近 30%,远高于瑞典、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

探究生育率走低背后的原因及处理办法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婚姻的群体,其婚育观对未来生育率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高职学生由于其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容易偏听偏信,易被煽动的特质,笔者在日常教学与学生工作中发现由于受到当前互联网上极端性别对立现象的影响,许多女性学生存在一定的“恐婚”、“恐育”、“厌男”情绪,这直接导致了其恋爱意愿的降低。并且由于此类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形成了相当激烈舆论对立,一系列对男性侮辱性的蔑称在网上传播,许多男性学生在此舆论影响下产生反向的单身意愿,因此大学生群体的恋爱意愿进一步降低。

在此现状下,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极端性别对立思想对当代高职学生婚育观进行效果研究、对学生对网络极端性别对立言论进行认可度研究和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扭转此种对立进行对策研究已具有强烈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一、文献综述

通过知网、万方等学术搜索引擎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我国大量学者从经济发展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生育率持续走低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有部分学者从女性面临的工作环境、社会观念和子女养育负担等角度展开讨论。如《婚姻推遲、婚内生育率对中国生育水平的影响》(李月,2021)中说到“2011年以来我国全球化进程持续加深,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城镇化快速发展,女性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各地房价也普遍持续快速上涨。伴随着这些发展,群众婚育观念发生显著转变,生育养育成本也不断提升,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女性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等现象”但除了此类传统因素外,互联网使用对生育率的影响也渐渐的被众多学者提及,他们普遍认为互联网使用对生育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如在《互联网使用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李飚,2021)中,作者通过定量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生育率的有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对城市居民、高学历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由此作者得出结论“中国互联网使用与生育率之间的关联性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性别平等与女性主义一直是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的热点,这也反映了对真善美的追求,这里必须对性别平等和网络上的极端性别对立进行区分,极端性别对立指的是并非为追求性别平等考虑而是为追求自身性别利益的、带着极端对立情绪的一种现象。网络极端性别对立现象是一个近年兴起的舆论现象,也有部分学者敏锐的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发现了此现象的危害,如在《互联网"性别对立"境况形成原因研究——以"杨笠事件"和"丁真事件"为例》中作者指出“线上针对性别议题的极端对立可能会严重影响线下的正常交往。对于早已习惯通过互联网构建自我认知的“网生一代”来说,在拟态环境中被煽动的情绪延伸至线下,从而危害正常社会生活,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刘观玉,2021)。从文献中不难发现,当前生育率下降与互联网极端的性别对立思潮塑造了一个所谓的男女极不平等的对立现象有着一定的联系。针对极端性别对立现象有学者描述到:“网络环境中关于性别的讨论本来就是一个敏感话题,网民情绪在大环境中更容易被影响,极端女权和反女权主义者甚至以“田园女权”“直男癌”这种充斥着讽刺意味的词来定义对方。”(张纳瑞,2020)。但是在针对性别极端对立现象对学生影响的研究当前还属空缺,在研究性别对学生教育影响中学者们近些年还将目光较为集中于性别对立现象上。

综上所述,当前针对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高职学生婚育观的风险研究尚属一个空缺领域,因此在当前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高职学生婚育观产生负面影响尚属小范围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及提出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本研究主要将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其产生的传播效果,来发掘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对如今高职院校学生究竟有多大影响。并且希望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来探明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婚育观问题上的有哪些负面影响,并针对这些负面影响提出在高校教育方面可以进行改善的方法。

本研究还将针对每个有性别极端对立倾向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确定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学生影响的深度。还将跟踪调查中对学生进行持续的教育,并且通过观察教育效果来修订一套切实有效的从性别平等出发的婚育观教育方式。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联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实际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研究问题,主要运用了以下两种方法:

问卷调查。借助图书馆馆藏和电子资源,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性别极端对立现象研究的资料,查询量表制作问卷。以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所有在校生为样本,通过问卷形式来了解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学生婚育观的影响效果,并根据问卷筛选出受其影响较深的学生作为后期焦点小组访谈的对象,同时撰写横影学院学生极端性别对立思想倾向现状部分。

焦点小组访谈。在选定好访谈对象后,根据访谈对象性别选取课题组中同性别成员进行焦点小组式访谈,通过访谈发现何种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其影响较深、在婚恋观上有无受到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影响。在访谈后完成《横影学院极端性别对立思想学生访谈录》,针对不同的访谈对象课题组商议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通过后续跟踪谈话、教育引导等方式进行纠正,并观察与记录效果。

四、研究问题:

(1) 互联网极端性别对立现象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面有多大?

(2) 每届学生中有多大比例学生在此现象影响下会产生对异性的错误的刻板印象?

(3)是否在这种现象影响下在社交媒体中使用过异性侮辱性词汇?

(4) 在这种影响下是否产生了对异性的恐惧?

(5)此种恐惧是否产生了恐婚、恐育思想?

(6) 由此产生的恐婚、恐育思想该通过怎样的教育解除?

五、预期效益:

课题组将通过问卷调查、焦点小组访谈去详细了解当今学生对极端性别对立现象的看法,并探究其成因。针对持极端性别对立思想的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分析,在研究中形成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为当前高职学生在当今复杂的互联网舆论环境树立正确的婚育观提供一次积极正向的尝试,也为浙江省高职大学生的婚育观教育进行一定的探索。

由于部分网络媒体的偏向性报道和部分意见领袖恶意解读,当前互联网舆论场在性别议题上呈现高度的对抗性,部分两性网民之间因各自性别不同而互相谩骂,甚至有大量大有侮辱性的词汇被创造与传播。这些极端对立思想不仅仅造成了双方在网络上的对立,更投射到了现实中,引发了很多青年人的恐婚、恐育思想。本课题研究通过大学生入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见互联网性别对立思潮双方的思想状态,以期寻求一个解决此问题的可能性或者提供一种看法和思路,希望可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与研究,为解决我国生育率走低的问题尽一些绵薄之力。

六、预期的解决措施:加强课程思政教育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更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培养意识形态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其更是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会议中,更是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教育工作中加强思政教育也更是势在必行的了。但是传统的“思政课程”中的内容过于枯燥宣讲,形式上又单独将思政作为一门必修课,很多学生会有许多的逆反心理,产生对抗式解读,那如何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思政课的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播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广大教师们所必需思考的问题了。

教育是多元而灵活的,在合适的时机已合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合适的教育,是一种切合教育規律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和“观机逗教”。而在这样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也十分适应传统与现代。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一种从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向了以多种课堂(如专业课、体育课等)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考虑了全面培养的问题,以一种多种课程、多覆盖、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也为思政课减少压力。从传播学涵化理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形塑恰恰会是一种十分有效,且切合当代社会的方式。

从“思政课程”的硬性模式到“课程思政”的软性模式地转换一般分为两种模式:1、思政与课堂的硬结合;2、课堂与思政的软结合。思政与课堂的硬结合是指在专业等非思政课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宣讲,这种模式的优劣也是十分明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的进行思政的教育,劣势在于方式与传统的思政课区别不大学生容易起逆反心理,且传播效果与解读效果容易不佳。课堂与思政的软结合这种方式指的是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之中,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巧妙的方式在讲课程的知识点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方式的优劣势也非常明显。优势在于此种方式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巧妙的避过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劣势也是同样的明显:第一、这种方式不容易广泛的使用,其对学科、课程的要求很大,需要是可以结合的课程;第二、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要求特别高,需要教师对专业课和思想政治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巧妙的表达;第三、尺度不容易把握,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过少,传播强度无法达到,如果思想教育过多,又会变为硬结合,引起逆反心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请多挑战。比如,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淡化、 道德选择偏差、道德行为欠缺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深层的还是在于高校德育格局不够大、资源不够多、力量不够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飚,赖德胜,高曼. 互联网使用对生育率的影响研究[J]. 南方人口,2021,36(2):65-80.

[2] 王金营,刘艳华. 经济发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间:存在性和理论架构——基于人口负增长背景下对经济增长理论的反思和借鉴[J]. 人口研究,2020,44(1):3-18.

[3] 郭凯明,颜色,李双潞. 结构转型、生育率选择与人口转变[J]. 世界经济,2021,44(1):106-125.

[4] 史效东,赵晓萍,任媛. 减缓生育率下降的对策[J]. 中国国情国力,2018(1):38-39.

[5] 叶华,吴晓刚. 生育率下降与中国男女教育的平等化趋势[J]. 社会学研究,2011(5):153-177.

[6] 肖程钱. 中国生育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 福建质量管理,2019(15):234,233.

[7] 耿瑞霞,刘生龙,谢申祥. “一孩政策”、生育率下降与性别平等——基于中国微观数据的经验分析[J]. 学术研究,2020(6):94-101.

作者简介:

王睿劼(1993.02),男,汉族,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讲师,澳门科技大学传播学硕士,研究方向:传播政治经济学。

猜你喜欢
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关于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应用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高职“创业课”该怎么上?
提升高职“多元”吸引力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