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慧贤
在这本书中,作者分六个景点(章节)带读者走进免疫系统的六大知识领域,首先认识了复杂而神奇的免疫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机制,接着将眼光转向免疫系统的早期发育过程,讲述免疫系统是如何从无到有,并且逐步发育成熟的。尤其着重回顾了免疫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数亿年的演化历史,对免疫学史上的一些重大进展和有趣的错误做了总结分析,最后还从当前对免疫系统的干预和演化趋势两个方面描画了人类免疫系统的未来图景。
本书作者伊丹·本-巴拉克是一位知名的微生物学者,他广泛研读并引用了大量科学文献,在浩如烟海的免疫学史料中,进行了合理的取舍和选择。作者认为,面对复杂的免疫系统,“与其告诉你免疫系统很复杂,不如让你亲身体会一下,为了活下来,我们究竟需要一个多么负责的免疫系统”。因此,作者试图设计一个身体需要的复杂而精密的免疫系统,借此调动读者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这种做法不仅使抽象的免疫系统变得立体易懂,而且有助于读者对全书内容的把握和接受。
作为一本科普著作,作者的科学表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充满艺术的想象力。比如,对于病原体进入免疫系统的过程,简直不亚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作者借助一个细菌,详细描写了它进入人体几种可能方式的艰辛过程,感叹“当一个病原体可真是不容易”。对于那些经过艰难险阻,终于进入免疫系统的病原体,作者把他们比作亨利五世的军队,认为他们应该发表一番胜利演说,同时又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些病原体的麻烦才刚刚开始,整个过程非常有画面感。全书的章节安排也独具匠心,每一部分开头作者基本都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尽可能从日常引入专业的免疫学知识。
严谨的科学精神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认为,在科学探索中,“真理”这个概念会引发许多意外的难题,“谨慎务实的科学家往往回避讨论它”。对于早期的演化历史,作者行文较多使用了“也许”“可能”这样的模糊词语,他认为毕竟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起步。在免疫系统的研究历程中,作者不加隐晦地指出了免疫学历史上的错误,并进行客观分析。即使面对免疫学取得的重大进步,作者还是抱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因为在本书寫作的2017年,免疫学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
在序言中,作者开篇就表明“本书不提供任何健康指南”,直言“自己对所谓的‘有用信息有点过敏”。作者甚至明确指出,本书是写给特定的读者群体的,“也许你是对免疫系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也许你是兴趣广泛的学生”。事实上本书受众面比较宽广,任何读者都可以在书中得到适用的信息:比如宝宝需要母乳,不只是为了存活,也是为了活得更好;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广告,都是不可信的,等等。这如同旅途归来,不仅观赏了美景,品尝了美食,还意外地收到了他人赠送的伴手礼。无可置疑,这本书将会给每一位参与人体免疫系统漫游的读者带来满满的知识干货。
(摘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