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会说话。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
分田到户了。我家分到了田地、谷子和生产队用旧的一些实物,比如铲、锹、箩筐、扫把、粪箕,还分到了一只谷斗。有些实物比如牛、木车、犁头、铁耙,比较抢手,是几户人共同分到的,如果想单独拥有,就要补给别户一些钱。凡是要补钱的我们家都要不起,因为穷。
贫穷在我家每个角落蹲着,一声不响。
生产队时把田分割成一块一块,安上名字:一号田、二号田、三号田。依此类推。为了区别不同地方的田又加上地标,比如胡屋坡一号田、麻垌一号田、大溪一号田。
田地分到户后,再在地标前加上户主名,比如张四叔胡屋坡一号田、吴拐子麻垌一号田、李榆树大溪一号田。
“吴拐子麻垌一号田的禾苗长得不错,看来有收成。”
“李榆树大溪一号田的豆角大得没边。”
田地拥有者就从心底涌起得意。了不起哦!这块田跟我姓呢,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待在田里,浑身是使不完的劲。生产队时最懒的汉,成了最勤的人。
想想吧,自己在这世上不仅生有几个儿女,还占有好几块田。多美的事。
死后就埋在对面那片山地。山地也是自己家的。想想都幸福。
开春了,没牛耕不动田的。尽管谷子不多了,接不到早稻禾熟,阿爸也得借木车拉谷子去卖了,买回一头老牛。我不知道老牛有多老,从村里人嘲笑的态度,可以猜出它很老很老。
它是我家最值钱的家当了。我负责放它。
老牛是水牛牯。我们这儿将公的牲口都叫牯,比如羊牯、狗牯。起花名时,给小男孩的名字后面也加“牯”,比如财牯、春牯。他们老了就叫财叔、春叔。
放牛是成帮放的。插田后放到山坡上,割完禾就赶到田野里,放牛人远远看着,不给牛祸害菜地就行了。牛倌要么是老人,要么是孩子,青壮劳力要下田做农活的。
清早把牛赶出牛栏,牛走过哪家门口就多一头。走出村口,就聚成了一大群,牛背脊一大片,黑压压地往前移动。
但公牛每个村都只养一头,多了争骑母牛会打架的。
第一次放牛就差点打起来。老牛在边上吃草,冷不防一头大牛牯冲过来一顶,牛角顶到了老牛颈上,刮出了一条白痕。幸亏老了茧皮厚,不然就出血了。老牛前腿一歪,跌趴在地上半天起不来。
牛倌全哄笑起来,老的少的。
“你家老货还骑得动母牛吗?”财牯笑得很大声。大牛牯是他家的。全村人都愿意自家母牛跟他家大牛牯一起放。放多了被骑的机会就多,生小牛仔的机会就多,卖了就发一笔横财了。
老牛卧在地上喘了好一会儿气,才抬前蹄顶着地,颤颤巍巍站起来。大牛牯的角还在挑着,随时要冲过来。
“走,我们走。”我在前面顿了顿牛绳,示意老牛跟上来。
“想走?”财牯拦在我面前。
“你想怎样?”
“说吃两桶,说吃两桶就让你过。”
吃两桶的是猪。谁愿意是猪啊。我咬住嘴唇,死也不说。
“说!不说不让过!”
双方在僵持。我忍着心惊胆战,倔强地别着头。财牯家里有两头牛,一头母牛,一头公牛,春耕时自己家使唤一头,还有一头可以租给别人换钱。村里大人都怕财牯爸。村里孩子都怕财牯。
“走,放你过。不说你也是吃两桶的蠢货。”财牯说。孩子们都哄笑起来。
穷人家的老牛。穷人家的丑娃。
我找到草密的田埂。老牛吃草,我大哭。
“唔唔唔唔唔。”
唔是土話不的意思。谁对我说话?草不说话。风不说话。老牛眼睛看着我,它在对我说话呢。它在叫我不哭。
我想我就是那时远远离开了那群孩子,没有再回去。我有老牛。
老牛牙齿有点松,不得力。我拉它在田埂吃草,那比山坡上的嫩、软。老牛很讲规矩,即使禾苗碰到嘴边,它也不会趁乱伸舌头卷进嘴。
大溪又清又凉。溪水一边问路,一边向前流。
老牛吃饱了,我就带它去大溪里泡澡,身上的泥团一泡全冲走了,牛虱露出来了。牛虱很大,有我的小指甲盖大,光光地趴着,无遮无挡,容易捉。捉下来放在石头上,用石子一拍,“嘚”一声死一只。如果再用石子在刚才牛虱咬过的地方帮老牛刮几下痒痒,它就会爽得咧嘴直哼哼。
牛蝇有我的手指头大,给它吃饱一肚血那得多痛多痒。我用芦苇花扎成长扫把,赶,从不让牛蝇靠近老牛。芦苇花一团一团的,软得像棉花,不会刺着老牛。
有一种树我们叫烟筒木,根部长着一圈圈尖刺疙瘩,男人家常砍来做烟筒。把尖刺磨平了,给老牛梳毛刮痒痒很好用。老牛背脊上、颈上的毛都掉光了,肚腹、颈下还稀疏有一些。我知道老牛很珍爱它的毛,给它梳毛时,它站着一动不动。梳到腿内侧时,它还会把腿抬起来。
分田到户的第一个春节到来了。农民的狂喜没地方释放,就把属于自己家的东西都贴上红纸。石磨、水井、木车、打谷机、扇谷机、箩筐、牛角上也贴上了两圈红纸。田头上也贴有,贴在棍子上,再把棍子插在地头,表示田地是自家的。
贴着红纸的老牛,有了年轻牛牯的风采。
七八月,抢收早稻、抢插晚稻,叫双抢。双抢不等人。村里人在这个农忙季,和时间拼着命。
为了犁田犁得快一点,阿爸叫我在前边拉着老牛,不让它老是停歇。
老牛颤颤巍巍的蹄要停下,我就在前面出力拉牛绳,阿爸在后面晃动犁耙催促。老牛脖子被我拉得老长,也没有力气抬腿。
过路的、村里的,就笑。
我的心被泪水撑得很痛。自卑、卑微、怯懦,这些词包围了我,抓住了我。
村里人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月亮爬高才恋恋不舍地从田里回来。侍候田地比侍候儿女精细。稻田看不到一根稗草。田要耘几遍才踏实。顶着大太阳耘田也不觉得热。
夜间田里还有人。女人们在家喂猪带孩子,男人们就去田头看禾苗,不看睡不着。放水,赶老鼠。田里的水泡时不时破一个,“吱”声一片。禾苗绿油油,知道遇上好时光好主人了,也懂得知恩图报,使劲长。电筒光、烟头光,都在田地里。
今年收成错不了。交完公粮就存下来。存个三两年就起房子。起好房子娶老婆。娶了老婆养几个孩子。再做做就啥也不做享清福了。村里人吸着烟,聊着天,美好的未来清晰可见。
基于对田地的爱护,为放水浇田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也是常有的事。铲田埂时也为铲多了一寸泥占了小便宜窃喜半天。
和风吹过。汶塘村这边的禾苗叶子,与水塘村那边的叶子互相撩拨。风从这边吹,我就抚摸你一下。风从那边吹,你又抚摸我一下。它们不知道,开春时节两个村为争这条田埂大打出手。
我就把禾苗想象成书生或女侠,出外闯荡世界。他们闯出成绩时,老牛也吃饱了。
看老牛吃得那么香,我也怀疑草是甜的,也会揪一点草叶来尝尝。二眼草是微酸的,鸡肠草是带腥味的,硬骨草有点涩……
秋天稻草晒干后,就开始用稻草搭秆棚了。我负责搭秆棚,把散发着清香的稻草以木柱为圆心撒,堆成一个圆堆。这是入冬后老牛的食料。整个冬天,稻草就一天一天地减少,秆棚尖就一天一天地降低。到了春天草芽初露的时候,牛群就扑进田野里撒欢逐绿,秆棚就只剩下木架子了。
老牛拴在秆棚木柱上,久不久扯一口草,慢慢嚼。我躺在秆棚顶,看着星星,慢慢地,书生又上京赶考了,女侠又仗剑走天涯了。胡乱想着,不知不觉睡着了。
大溪比溪大一点,比河小一点,所以叫大溪。它在我眼里很宽,像天上银河。溪中有螺、蚌、鱼、虾、蟹、泥鳅。螺都在泥面上生活,很好摸,一摸就得好几个。蚌最坏了,钻到很深的泥下,露出一个小泥孔吐气,久不久吐一个泡出来炫耀,要挖好深才摸到逮住。越大个的越精,钻得越深。
有了老牛,大溪再也不是银河了。老牛踩到水里,我站在堤边,脚一跨就坐上牛背,比坐凳子还容易。我常常到大溪对面去放牛。那里草嫩,泥鳅也多。
老牛什么都懂。
我说:老牛老牛,我们去挖泥鳅吧。它就把我带到大溪对面。每到稻谷快熟了,稻穗沉甸甸地弯下腰来,就该把田水放干了,要割禾了。把挨田埂的一棵或两棵稻子挖起,搭放到其他稻子间,田埂旁就留下了一条小泥沟,水就会流到这里来。泥鳅也会跟着水来,用手一挖就挖到了。老牛吃草,我挖泥鳅。挖到了,用一根草从鱼鳃捅过,从嘴拉出来,就串好了。老牛吃饱了,泥鳅也会有长长一串。
我说:老牛老牛,我们去吃硬骨草吧。它就把我带到黑石岭的岭脚,那里硬骨草最多。家穷,肚子饿,没有东西可吃,一切能吃的东西都会引起我的口水。硬骨草藏在地下的根硬硬的、长长的、白白的,把外面包著的一层薄薄的草衣剥下,放进嘴里嚼,有点甜。
阿爸说过,老牛很老。到底有多老?它的皮都生茧子了,嘴边的毛也变白了。犁田时走一圈就得停下来喘喘气。它比我老,可能也比阿爸老。不然,这地上地下,藏着什么它怎么那么清楚。这里的每根草、每棵树、每条沟,它都认识。
它是水牛牯,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统领群牛,曾经是这片土地上的王。
天快黑了。夜色是从地底往地面上渗出来的。渗多一层就黑得深一点。渐渐地,越接近地面的就越黑,看不清楚。越接近天空的就越清晰。直到夜色渗到了云层,天和地就一样黑了。
我贪心多挖了两条泥鳅,来到大溪边,夜色已从水底下渗起,水墨黑墨黑。老牛站在水里驮起我,过溪回家。
老牛跌入泥水坑时我还没反应过来,没搞明白怎么就从牛背溜到牛颈了。这一惊非同小可,泥鳅串早就不知几时飞入水中冲走了。老牛前蹄陷入了泥水坑,拔不出来,水浸过了鼻子,屁股露出水面。我坐在牛颈上,要不是牛头抬起,牛角围护着我,我就掉进水里浸死了。
没浸死也不值得高兴,牛死了阿爸也会打死我。这一惊比刚才更可怕,牛死了,天就崩了,全家都活不了了。我把牛绳在肚子上圈了两圈,绳尾再塞进裤腰,扶着牛角慢慢站起来,站在牛头上,然后照着堤边死命一蹦。
太慌了,也太饿了,没蹦好,跌到水里了,喝了好几口水。幸好伸手扯住了堤边的草,两脚直扑,往堤上靠。扑了几下,脚竟然碰到了一个硬物,这硬物还会出力顶我,我借力爬上了堤。回头看,老牛嘴伸出老长,用嘴顶我。牛颈上的皮都叠成一排了。
我转身死死拉着牛绳。堤上有水,脚打滑,一用力就一屁股跌在堤上,我哇哇哭。夜色又从水里渗出来了一层,老牛的头都看不见了,只见牛角尖弯在水面。
一定是哪个淘气的村娃挖到了老蚌。老蚌藏得又深又隐秘,从泥面开始挖时,要把坑挖宽点,再层层往下,越收越小,准确地把老蚌挖中。老牛两只前蹄就陷入了这个挖蚌的深坑中。一定是才挖不久的,如果是早挖的,老牛肯定会知道。
老牛,起来啊!我在夜色中哭喊。
牛鼻圈被我扯着,老牛在水下呼呼喘气,吹起水面一串串水花。
老牛呼噜呼噜,它喘气都是在攒力。犁田时,每一次喘过气后,它都能犁得快一点。我不敢哭了,紧紧盯着水面的牛角尖尖。夜色又从水底下渗上了一层,我使劲盯,只能看到模模糊糊的影。
老牛把屁股也缓缓沉下了水。要不是还听到它的呼噜喘气声,我都不敢确定它还在水下。
它如果死了,我们家就完了。我也完了。
水面平静无波,老牛不喘气了。我知道它要用劲了,刚才憋的劲要用出来了。我把牛绳放进嘴里,咬着,握着拳,流着泪,帮老牛用劲。
老牛屁股位置的水波动了一动,接着哗啦一声,牛头就从水里高高举起,紧跟着是牛颈、牛肩,前蹄猛然一抬,后蹄一腾,就出了泥水坑。我拉着它,顺着堤找了个平缓点的地方,让它踏上来。
抱着失而复得的牛头的那一刻,我直流泪。老牛站着,温驯不动,任我抱着,嘴里刍着草。我们湿漉漉地回家。
秋天,村里通知所有适龄儿童都要去上学,做“四有”新人。我的学费是一元,凑了好久才凑够了。放牛只好傍晚了。
那天放学回家,我飞跑到黑石岭,在熟悉的老地方,没见到拴在牛钉上的老牛。难道老牛走脱了?跑了?我不敢往下想了。我在岭上找了很久,没找着。
悄没声息地摸回家,没人骂我,还有点喜庆的气氛。阿爸在,阿妈在。村里德高望重的大伯公也在。村里好些人也在。
“有福,有福。傻人有傻福,说的就是你这样的老实牯。”大伯公吸着水烟筒说。这话是冲着我阿爸说的。
“那也是多亏了阿伯,才帮我们说成的。”这话是我阿妈答的。
“没我多少事。人家狮队一走过就看到了,就给你送钱了。送的可是大钱啊!一头老牛卖出了小母牛的大价钱。”
“阿嫂,你不多要点。这牛是不值钱了,狮队看上的是皮。这方圆百十里,就这一头像样的老牛。”这话是堂叔说的。
“得了,得了,不少了。”阿妈笑眯眯的。
“听讲是要做直径二米的大鼓,不多要点太可惜了。”堂叔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它皮是老,皮老的水牛牯多了去了。关键在于它养得好,皮老又水润,这才值钱。”村里一个老人反驳堂叔,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家里以前是大地主,小时候跟着大人出远门做生意,去过很多地方,见识广。
阿妈到厨房里做饭了,今晚要留大伯公在家吃饭。
老牛在黑石岭岭脚吃草,正巧醒狮队路过,醒狮队的师傅一眼就相中了老牛。他们狮队祖上传下来一个树心鼓架,是用几百年的老树根掏空了做成的,但一直找不到一张可心的大牛皮做鼓皮。直到看到了老牛。
人人都羡慕阿爸交了好运,用一头宰牛场都嫌弃的老牛,卖出了大价钱。羡慕中又带了点酸,怎么好运没落自己头上呢。自己家那头牛做鼓皮必定不差。
宰牛我见过,先用绳交叉把牛的一只前蹄和一只后蹄捆好,用力向一侧一拉,牛便倒下,然后把四只蹄牢牢捆在一起。宰牛的就上前去轻柔地摸牛脖子,牛就咧嘴舒服得直哼哼。趁牛迷乱之时,刀麻利地捅进去,血迸射出来。牛没叫也没挣扎。
老牛不会有被快速捅刀的机会。老牛倒地后,侧身,捆好,在头、肩、屁股两侧,一侧三个点,共六个点,打下六根木桩,把牛卡住,压上木条,捆牢,以防牛摆动挣扎。刀尖从前肩开始一划,挑开牛皮。
老牛喘息不止,连挣扎都没有多大力气了,只用上边的蹄子蹬了出去,收到一半时,遇到了曼延的疼痛,瞬间被击溃了,全身瘫软了。蹄子保持着收一半的状态。
牛背后段的左右两侧,都有一块三角形的位置,软软的,没有骨头覆盖。牛饿了,这里就凹下去,吃饱了就会被撑平甚至鼓起。老牛喘息一次,三角形就浮动一下,如清风轻轻吹过水面。
前肩被挑开,然后往下,越过前腿根外側,走刀到肚腹,再往后,越过后腿根外侧往上至臀部尾骨处收刀,剥下一边。走刀很顺利,旁边围了一圈的十个后生,是预防牛挣扎就出力按住的,也没有派上用场。
再翻过另一侧时,地上就有了一个血印子。两个后生各拉一个角,扯起剥下的那半张牛皮,不让它沾地。向上的一面,是黑色;向下的一面,是鲜红色。牛血一部分被牛皮吸收了,一部分滴落在地。活血浸润牛皮,异常光润厚滑。
翻过牛身后,依前法重复走刀。最后一刀将皮与肉完全割离之后,另一个宰牛人用刀插进了老牛的脖子,割断了老牛的喉咙,血喷射在早已准备好的大木盆里,腾起一圈圈泡沫。老牛半睁着眼,咽了气,蹄子耷落在地上。
“有牛红吃了噢!”人群中爆发出喜悦的呼喊声。饥饿,已经把整片大地折磨得昏沉干枯。一丁点荤腥味,就能点燃起来。
肉才金贵,猪、牛的下水都是卖不出去的。主家就把下水和猪红、牛红一起,再放多点水炖一大锅汤,每家每户都分一点。村庄就像过节似的,有了欢乐的气氛。在那个贫困的岁月,肉多香、汤多甜啊!
老牛的皮被活剥下来后,即速用圆木箍夹住,撑开,风干,保持皮质最好的拉力和弹性,确保发出最响亮雄浑的鼓音。
奶奶咽气前,村里的阿良叔婆来了一趟,带来了一包东西。我偷偷跟着看过,那是一包老衣,像黑夜一样黑。阿良叔婆给奶奶穿上了黑衣。人一穿上了黑衣,就注定没有白天了。老牛的黑衣被剥下了,就注定没有白天了。
我很痛很痛。我的世界空了一半。
我记得办奶奶的后事时,大伯公穿上法袍,喃着经文走在棺材前面引路。长长的队伍穿过田野,走向山边,奶奶要在那里安家。填完了土,堆起了坟,家里摆起了白事席。用墨在粗瓷碗底写上“七十有三”,表示奶奶活了七十三岁。吃白席要吃快,吃完不能报“大家慢慢吃”,要说“大家快手吃”。吃完了连瓷碗、盘都带走,再停留主家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那两天,家里瞬间挤满了人,瞬间又空了。
剥了皮的老牛,肉放在肉摊的案台摆开卖。骨头会被熬成牛骨汤,下水和牛红会炖成一大锅。这是老牛的后事。
没有了老牛,每一个日子都是一样重复着。上学,剁猪菜,插禾,割禾,晒谷,担禾秆。
我蜷缩成一团生活。遇到人就拐路,不与他们照面。几天不说一句话。甚至很少抬头看天空。
阿爸用卖老牛的钱买回了一头小母牛,全家人都觉得有奔头了。阿爸在树下听村里人聊天时,也敢插嘴说两句了,其他人也不会伸长脖子反驳了。阿妈在田里忙农活时,也有人主动喊一声“十婶”了。
小母牛很秀气,就是不会说话。
再见到老牛是冬天。分田到户后,东明村在县城起了第一座农民商业大厦,叫东明大厦。试业期间,电视里天天播放开张消息。附近的农民都很期待正式开张,听说会有自治区的大领导来剪彩。
村里的姐妹们也很期待。因为到那一天,家里人准许不做农活,去县城看东明大厦开张。我们天没亮就睡不着了,步行来到了县城。我们以为自己是最早的了,没想到这里早就人山人海了。从一片人头的海洋看过去,东明大厦非常高大,到处都是红条幅和彩旗。
大厦门前搭起一个大舞台,一面大鼓被放在一个大架子上,气势非凡。鼓身漆成大红色,鼓钉是金色,鼓皮是黑色。
我就知道是老牛了。
自治区大领导说:“东明大厦是自治区第一座农民大厦。这充分证明了我们农民有商业眼光,证明这片土地大有希望……”
现场掌声雷动。空气中充溢着希望。
两个穿功夫衣的男子分站大鼓左右,向天空高高举起鼓棒。全场肃静,无数人等着鼓棒落下,从此敲开农民的幸福日子,从此敲出太平盛世。
嘚,隆咚隆咚,咚咚咚咚咚。
嘚嘚,隆咚隆咚隆咚,咚咚咚咚咚。
鼓声中的老牛有一百条腿,跑向四面八方。又攀上云层间震滚,再落下来拍打大地,填满我心里空掉的那部分。
老牛在鼓皮后望着我,看一眼大鼓,我的泪水便会增加一行。
我怕别人笑,一直努力忍住泪,一直没忍住。太丢人了,我只好钻出人群,躲到街对面的屋檐下。可我躲不开鼓声,鼓声透天透地,无可阻挡,响在我耳边,激荡在我心里。别人望着我,不明白这个衣衫褴褛的乡下娃哭得这么伤心,是受了谁的欺负。
咚咚咚咚咚。
走走走走走。
老牛没有了肉体,它还有灵魂,它还有声音,它还在对我说话。它说走,它叫我走出山村。可走去哪里呢?怎么走呢?
咚咚咚咚咚。
考考考考考。
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我听懂了,记住了。
开张仪式结束后,人群四处散去。我来到大鼓前。它好大啊,我从没想过老牛的身体铺平了这么宽广。
“干什么!不准摸!摸脏了抽死你。”一个穿功夫衣的狮队哥哥一声喝,我吓得退后了几步。
“它从前是我家的老牛,我放过。”我讨好地笑着,大着胆说。
“瞎说!你家的?祖师爷花了十几头小母牛的价钱买的。”
我才想起,老牛不属于我家了,更不属于我了。
改革开放二十年时,我的家乡撤县设市了,市成立庆典要在新建的政府广场举行百狮舞。那一年我的阿妈已经很虚弱了,她的日子不多了。我毕业后一直在别的城市工作,阿妈打电话叫我回家陪她去看百狮舞,说这是第一次同时舞一百头狮子,村里很多人都说要去开开眼界。
舞台更高更大。舞台正中,是那只大鼓。
“鼓王!正宗鼓王!”观众啧啧赞叹。
“不请这只鼓王出来,怕是镇不住这一百头狮子。”
鼓棒落下,鼓声响起。百头雄狮在鼓声的指挥下起舞。
咚咚咚咚咚。
好好好好好。
咚咚咚咚咚。
红红红红红。
老牛没有了肉体的牵绊,灵魂永生了。它在对我说话,它也在对这片它耕耘了一辈子的大地说话。
我隔着遥远的人群,看着台上的老牛。八个精壮的青年,围站在鼓旁,同时击响鼓面,声震天外。所有万物,都臣服在它身前。
“阿妹,你还记得吗?这只鼓王是我们家老牛的皮做的。”
“是吗,我不太记得了。”我转头望向别处,不想让阿妈看见我眼中的泪水。
改革开放四十年时,我的家乡又被评为全国旅游城市、世界长寿城市。而我的阿爸阿妈,也去世多年了。
长寿城市的庆典仪式很隆重,很热闹。我在我工作的地方,看到网络上的图文报道。老牛依然被请出,依然是万众瞩目的焦点。
咚咚咚咚咚。
隆隆隆隆隆。
鼓声穿透时空,响在我耳边,敲打我的心脏,击落我的泪水。
老牛的声音在大地上流传。它已经完全把自己祭献给这片大地了。它已经属于这片大地了,它已经属于这片锦绣山河了。
嫂子不说话
嫂子是我堂嫂,她是个哑巴,不会说话。
她是隔壁村的,人人叫她“哑婆”。我们土话“婆”并不是年纪老的意思,是对女人的蔑视,比如说,疯婆、是非婆、恶婆、蠢婆……哑巴十八九岁,是小时候得病哑的,因为哑了,所以家里也没有送去读书,不识字。她所有的语言,就是一个“啊”。严格来说,这个啊的发音也不完整,像是偷跑出来玩的孩子,刚溜到嘴边,就被从喉咙伸出来的无影手捏住逮回去了。嘶哑,破音。
我认识她时,她还不是我嫂子,和我一样是个放牛娃,一样受尽村里孩子的嘲笑和捉弄。他们装作好心递给她一颗花生,掰开一看,里面是一粒粒羊屎。他们费了老大劲捉了一条蛇,埋伏好,趁她路过突然丢在她的脚边。他们满山满垌地挖,又用水灌又用烟熏,逮着一只活的老鼠,打得半晕,悄悄站在她身后,叫她回头搭在她肩上。
每次效果都非常好,哑巴吓得跳起来,又不能开口骂人,只能啊啊叫,跺脚、瞪眼。
孩子们就拍手、大笑。
哑巴生气了,就追着要打。孩子们就跑,一边跑一边回头看哑巴,看她追得慢了,就停下来等她。等她追上来了,又跑。哑巴被逗得东追西跑,一个孩子也打不着。
八哥農闲时也放牛,二十出头,是我大伯的儿子。大伯家穷,有五个孩子,三个堂姐已经出嫁,两个堂哥都成年了,因为穷没姑娘跟。八哥不参与捉弄游戏。有时看到孩子们过分了,还会出声制止。
哑巴看八哥时,目光就带了一点感激。放牛的老人们就起哄:哑婆,做媒把你嫁到他家去可好?这时,哑巴正和我坐在一条田埂上编草玩。她闻言抬头看了一眼八哥,又满脸红晕低下了头。我才明白,她不会讲话,眼睛是会发光的,那种光像秋天的星星,晴朗、明亮。
哑巴来“睇门口”了,这是我们农村的相亲风俗,媒人带女方来男方家里看一看房屋、环境、家庭成员,满意的话就可以订婚了。
大伯请了族中兄弟几家人来吃饭,狭窄的厅屋摆了三桌。小孩子不能坐桌,我端着饭碗坐在门槛上,远远看到哑巴脸上红扑扑的,身上仿佛有一圈光晕散开来,简陋昏暗的厅屋都明亮了;还有一股香气从她身上散开来,满屋子都香了。她一直低着头,害羞得菜也不敢夹。真亏啊,肥猪肉多香哪!
吃完饭,哑巴同意做我的堂嫂子了。
穷是常态。大伯借遍了兄弟和亲戚,七拼八凑把聘礼准备好了,定下了结婚吉日。孩子们都收到了各自父母的警告,说哑巴嫁过来就是长辈了,该叫婶的叫婶,该叫嫂的叫嫂。以后不准欺负她,免得乱了长幼秩序。谁坏了规矩,定不轻饶。
我期盼哑巴的结婚吉日快点到来,我作为堂妹,可以在送礼日、吉日、请生亲(新娘家的亲戚)连吃三天酒席,比过年还要丰富。多好的事!
哑巴和我还像往时一样,放牛,坐在田埂上编草玩。我们安静得像田里的两坨泥巴,从不说话。她的脸时不时荡起了红霞,脸蛋似桃子一样鼓鼓的、粉粉的,唇边也笑意隐隐。空气里都有了甜味。
农村真的需要一场场喜事,让笑声、嘈杂声把空隙填满。喜气斜着身跑遍了我的家族和村子,俘虏了老人和孩子,人人都成了喜事的一分子,笑意盈盈。我怕别人笑话,努力按捺住喜悦,尽量装作不动声色。在没人的地方才敢笑,放肆地笑。一只狗儿发现了,侧头望了我好久。
喜气轻轻揉搓整个家族,把族人的心都搓在一起了。族中的伯伯叔叔开了好几次会议,制定菜谱,确定厨房事宜、接亲事宜等。
哑巴急不急我不知道,反正我是数着日子过,日盼夜盼,盼到了结婚吉日。我们农村娶新娘会请唢呐。在大门口搭个棚,放上一张桌子,摆上酒菜,吹唢呐的就坐在这里。看到有亲戚來了,就吹《迎宾曲》,主人家听到就知有客到了,赶紧出来迎接。唢呐也会去接新娘,路上一吹《喜迎亲》,人人都知娶新娘了,都出来看热闹。
接新娘的队伍骑单车早早出发了,唢呐声把喜气甩上高空。
可到了中午,还没见接回来。新娘没回来拜堂,就不能开席,那么多扣肉、鸡肉、米粉摆在厨房,散发阵阵香气,多急人哪!
一个后生哥回来报告消息说出事了!哑巴不愿出嫁。
哑巴被娘家人打扮好,出到厅堂行礼拜别父母时,发现来接她的新郎是七哥,当场哭起来,不愿上车。哑巴不会说话,经过一顿场面混乱的比画调查,才搞清楚:做媒给她的是七哥。她自己看中的是八哥。
我的一个婶子气愤地说:七弟家穷人矮,才委屈娶个哑巴。八弟又年轻又一表人才,能娶个哑的?她也不称称她自己几斤几两!
大伯脸色暗下来了,立即传话厨房暂停。烧得旺旺的灶把柴钳出来,泼点水浇灭;切菜的砧板立起来;装菜的大面盆用竹盖子罩住。
伯母急得拭眼泪,直喃:皇天,这可怎么办哪!
又等了个把钟头,另一个后生哥回来报信:亲家爷、亲家娘还是非常明事理的,说李七弟倾家荡产准备这场婚事,哑巴亲自去睇门口了,亲自点头同意结婚的,反悔就没道理了,就对不住李家了。要怨,就怨哑巴不能讲话,能讲话也不至于这样。亲家爷说这都是命。
气氛立即活泼起来了。大伯笑容可掬,见人就发烟。伯母双手合十,嘴里念阿弥陀佛。
司仪大声吩咐在厅堂门口摆起长鞭炮,一听到唢呐声音就点;吩咐厨房继续开工,端上拜堂的三牲酒礼;吩咐铺床的媳妇、压床的孩子进新房等候吉时。
“看新娘喽,看新娘喽!”一批孩子跑着,往村口迎新娘。
“捡鞭炮喽,捡鞭炮喽!”另一批孩子挤着,抢占有利地势捡鞭炮炸牛屎。
听说哑巴是哭着被押上了单车的。一上了单车,就是正式的新娘了,不能下地,不能回头。新娘脚一沾地,命运就变贱,贱过脚底泥;一回头,就是要走回头路,等于诅咒自己丧夫守寡。老规矩代代相传,农村人都会恪守这些老规矩。
哑巴可能是最丑的新娘了。我见到她时,她完全没有了新娘的光彩,眼睛红肿,脸哭花了,头发散了。下车,拜堂行礼。哑巴静默无声。哦,我才知道,哑巴不会说话,连哭也是没有声音的。
拜了翁姑后,就由小辈向新娘敬茶。八哥双手端着一杯茶,递到哑巴面前,说:“七嫂,请饮茶!”哑巴接过,一口饮完了。
礼成,开席了。孩子们欢天喜地,宾客寒暄谦让,陆续入席。一道道菜端上来,香味和喜气就散开来了。
新人一桌一桌地向客人敬茶。哑巴跟着新郎来到了我们这一桌。“七嫂!”我叫。哑巴看到是我,泪水就流下来了。我也哭了。“大喜日子,你号什么!”阿妈低声骂我,不准我哭。
哑巴成了大伯家的媳妇。她一下子就进入了媳妇的角色,甚至比其他媳妇更像一个标准的女人婆,因为她只劳作,没有声音。她不放牛了,挑水,洗衣,煮饭,喂猪,做农活。眼睛没有了星星一样的光。
我七哥是个货郎,坐个破单车,载着烧酒、米粉以及一些零嘴,走村串垌,大声叫:“换烧酒!换米粉!”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米换。七哥早出晚归,全家人的开支就靠卖这些货。
大伯、伯母、哑巴、八哥在家忙农活。农村人的惯常日子就是这样。
哑巴怀孕了,我看到她的肚子大起来,行动有些笨拙。插田时,腰弯得很辛苦,插没多久,又得站起来伸一伸腰,肚子显得更大。八哥就会帮她把身后的秧盆往后移一点。收工时,我看到八哥也把秧盆、锹、笼箕什么的,全担在自己肩上、拿在自己手上。
夏天早稻成熟,要割禾,叫早春;割了马上要插晚稻,叫晚春。这个时节农村人习惯叫双春。农忙抢双春时,哑巴还插着田,肚子就痛起来,要生了。农村女人都是到生时才停下手中的功夫的。遇到性子急的胎儿,有的就生在了菜地,有的生在了红薯地。
我七哥去哪了呢?去卖烧酒了。双春到了,农村男人使牛、担秧,做的都是繁重的体力活,做累了之后,最美的享受就是饮两口,赶赶身骨的劳累。这时候重活全靠男人做,媳妇们也舍得换点烧酒给自家老公饮。几家关系好的一起插田,像个小型的生产队,又快又有效率,轮到插哪家的田就在哪家煮饭吃,主家也会换点烧酒。所以,越是农忙,烧酒越是好卖。
双春时节,大人们都在田里忙。家里很静,哑巴生孩子喊痛也是没有声音的。接生婆来了,但是很久都听不到婴儿啼哭。
阿妈说:“你七嫂难产……这下麻烦了,接生婆说要送医院,早去早救命哦。”听得我寒毛倒竖。村里送难产的孕妇去医院,是把门板拆下来,孕妇躺上面,用布条固定好。四个男人一人抬一个角,扛在肩上。阿妈说抬出去的都没见回来过,都是在去的路上或医院里断了气。月难死的女人不进祠堂,不入祖坟,就葬在对面山的半山坡上。以前村里有个孕妇生孩子大出血,孩子生下来了,产妇也断气了。下葬时,哇哇大哭的孩子也被放进棺材里,和产妇一起埋了。没有妈妈的奶水,孩子也养不活,家人只好一狠心全埋了。
我听到大伯问接生婆还能救回吗?接生婆摇摇头说:“难讲哦。”大伯就迟疑了,本来就穷,哪经得起这样折腾。八哥说钱是哥哥卖烧酒赚的,现在嫂子有难了,怎么都要救人。
双春关节眼上,家家户户都忙得不可开交。哪有人手送去医院?求别人,别人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我自己送。”八哥说。八哥飞跑去借了一辆单车和一架木车。木车后部垫高一点,铺上木板,固定好。媳妇们七手八脚将哑巴放在上面,身上盖一张夹被,头上遮一顶笠帽免得晒着。木车臂再扎紧在单车的后凳上。我说:“七嫂,我八哥一定会救你的!一定会的!”哑巴很虚弱了,没有回应我,我不知她听没听到。
八哥脚一蹬坐上单车,腰向前弓着,拼着劲大力踩,向村口冲。要踩到镇上,再踩到县城。多少女人死于月难,哑巴你一定要挺住。夏天的炎阳晒得万物都恍惚起来,心也跟着惊慌。
听大人们说,幸好送得快,做了手术,输了血,哑巴母子救回来了。
1985年夏天,我考上了镇上的重点初中,要住校了。阿妈特意交代我以后见到七嫂不能喊七嫂了,要改口喊八嫂了。阿妈说:“你七哥说哑巴是个苦命的女子,为他生下儿子,他知足了。他成全她跟你八哥。”
八嫂。这个称呼虽小,已经可以温暖一颗孤苦的心了……
【如衣,本名李宗洁。广西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在《广西文学》《星星》《美文》《散文诗》发表。出版散文集《贺州时光》。】
责任编辑 韦 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