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熄灯(外一篇)

2021-03-03 08:48干亚群
上海文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婶婶门卫老伯

干亚群

鸡雏的叫声很密集,清脆,短促,似乎声音里充满了蠕动,一寸一寸沿着墙根往上爬,然后翻墙过来。我不由抬起右手,挠了挠左肩胛骨。一挠,背脊也痒了。我只好站起来,贴着墙蹭了蹭。好在,没有人看到我这个动作。

前半个月,墙外听到的是骂声。起初也没在意,又不是骂我们。但数天如此,而且骂声越来越刻毒,似乎每一个词里都贴着符咒。我心很烦,最令人烦躁的是当我开处方的时候,那人的骂声如同故意为之,尖尖的声音里长满了刺,一会儿拔去,一会儿戳进,再拎起来往地上掼。

我听不太懂她到底在骂什么,翻来覆去就这么几句,也没有人跟她对骂,或对话。只是觉得她肯定遇到了什么人生变故,否则不会每天坐着骂,站着骂,甚至走着骂。骂,成了她的一日三餐。

可是,听她的骂声,不是我的生活。

有次我给病人做妇科检查,墙外的骂声轰然而至。不知墙壁被她骂薄了,还是什么原因,她的骂词突然变得很清晰,带着一连串的脏话,让人尴尬的是脏话尽跟女性生殖器有关。这次我听得一清二楚,我的病人也不是聋子。此景无论如何也躲不开此情,像是她骂了这么久就为了这一天。

病人说,这个人乱钟敲得介厉害了。我接过话,说,她已经骂了好几天了,也不晓得她是受了刺激,还是家里闹矛盾。病人说,闹啥矛盾,她是骂给偷她鸡的人听的。

原来,她费了这么大的劲,是因为老母鸡不见了。

谁知,过了十天,一只老母雞率领着一群小鸡,浩浩荡荡地从柴蓬窠里出来。

于是,骂声消失,笑声乍响,她的声音仿佛窝着一只只鸡蛋,并愉快地一只只被敲开。可我觉得她的笑声不比骂声舒服。

而大年三十,忽然到了。

到医院的第一年,我跟童医生商量,我值大年三十,她值正月初一。童医生也没什么意见。后来每年如此,除夕夜我都在医院里过。

这天,极少有人来看病。大家似乎守着一个约定,大年三十不上医院。医院好像一下子成了光阴的飞白,那种白很贴近除夕的医院——寂寞又祥和。

也是,在年味浓重的镇上,医院一下子变得很寡淡,那些鞭炮声、喧闹声,裹挟着酒肉香不断游走,顺着空气飘,贴着窗口挤,沿着屋脊浸,可到了医院仍被来苏尔拦截,仿佛医院里的白是从拒绝过年开始的。

医院前段时间刚刚刷了外墙。院长说,过年了,给医院穿件新衣服。不过,这新衣服做得有些粗糙,说白了不够专业,是几个男同事趁下午没病人自己刷的。阿其医生他们坐着一身白时是看病,站着一身白时是刷墙,脖子上挂着听诊器,手里握着滚筒,或推或拉,仿佛给墙壁做健康体检。

我也去参加了,是带着某种好玩的兴奋。但我做得很笨拙,不是涂料往下滴答,便是白大褂被沾得星星点点。数个滚筒在墙壁上来来去去,个子矮的涂下面,高的专门涂上面,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愉快地刷着墙壁,还不时飞来几句笑话,把上面与下面调笑得非常油滑。连平时很严肃的院长也乐呵呵地参与,这样一来,大家更加放得开了,墙壁也跟着越来越白。

是的,医院的墙壁是白色的,看起来是很单调的颜色,可这种颜色偏偏不会让人觉得简单与枯燥,或是厌倦,它引领了所有的色彩,包括我们身上的白大褂,手术室里的纱布、棉球,还有各种医疗器械。

因此,大年三十我一个人守着妇产科诊室,对着白墙发呆,呆发完了,看窗外的天空,天空上有一卷白云,半天,也没见它动一动。我抱着后脑勺,目光继续落在墙壁上,墙外响起孩子们的尖叫声,声音里充满了喜悦。他们很快乐,扎堆玩着小鞭炮,或许打了什么东道,让他们尝到了输赢的刺激。我眼睛放空,感到时间绕白墙而走。

像是被人突然提醒,我从白墙前回过神,忙起身去查看分娩室的产包和接生器械。看病可以自己熬一熬,拖一拖,但生孩子可没得商量,正月初一会生,大年三十也会生。有句老话:人小主意大。这话似乎替妇产科医生说的。

产包只有一个。我犹豫之间还是整理了两只产包,给接生器械换了消毒水。

除夕生孩子的概率很小,我也查看了产检卡,到预产期的没有。但不得不备着。因为以前有过。我到医院的第一个除夕夜遇上过。那天我正在宿舍里喝鸡汤,一只手握调羹,一只手捧书,汤喝得有滋有味,书也看得津津有味。外面雪花飘飘,零星的鞭炮东一下,西一下,偶尔还有嗞啪嗞啪,那是焰火在空中燃烧。这样的夜晚弥漫着岁月的深情,我差不多都快忘记自己正在值班。待菊婶婶顶着雪花敲开我的门时,我才猛然记起今天自己除了守岁,还要守班。产妇的预产期其实还有半个月,也没有任何要生产的征兆,因看春晚节目,被说相声的姜昆逗乐了,笑了一阵子,肚子就开始痛。产妇忍着,继续看春晚。结果肚子越来越痛,只好来医院。产程并不长,不到两个小时顺利娩出一个大胖小子,哭声很响亮,感觉特别通透,似乎他早已预知自己能被母亲笑着生出来。产妇的婆婆一直给媳妇揉腰,等婴儿娩出后,她的目光密密地罩着我的手,搁在媳妇腰下的手几次想伸过来,惊得我顾不得礼貌,她也不生气,脸笑得像一只存放久了的橘子。等我上楼,调羹已被冻在碗里,书闷头闷脑地躺在书桌脚边。

我把产包拿给菊婶婶消毒。菊婶婶正忙,煮饭、烧菜、炖老酒,倒是门卫老伯闲庭信步,在医院天井里踱几步,拢起双手看看天,看累了靠在墙上打瞌睡,头慢慢歪过去。菊婶婶探出头,喊:“大炮,老酒好了。”菊婶婶的大炮一个激灵,疾步而来,手仍拢着。菊婶婶把产包放进高压锅,双手一拎,消毒锅坐到了刚才老酒壶的位置,下面火苗开枝散叶似的舔着锅底。不知道里面的产包谁会用上。

刘会计撅着屁股在晒处方,下班前她将把处方存入库房。医院平时的门诊量不算多,一年积累下来的处方居然也可观。一张处方一个病人,在那里已不分内外科和妇产科,只有不同的病情和不同的药名。处方被装订成册,像一本本书摊着,封面是天空,封底是大地。它将在光阴的漫漶中渐渐模糊一个个人的名字,包括右下角的一栏,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时间溢出来的沧桑。

我翻了翻处方,像翻开一本书法作品集,而且有几个草得不像话,仿佛正在给字动手术,部首被一笔笔拆散,再与别的字组装成一块儿,扭成一个个疙瘩后往纸上一扔,说是天书,一点都不过分。我敢打赌,过上一段时间,把这些处方还给医生,医生能说出个大概,就算是对得起被肢解过的字。

我是真心佩服挂号室的梅姨,她每天要面对这些天书,一只手捉着处方,一只手往算盘上打,打着打着,手指在算珠上停了下来,像慢镜头一点点推进。病人趴在小小的窗口前,手里拽着一只钱包,随着梅姨手指头的拨拉,病人的手一会儿松,一会儿紧,脖子伸得很长,几乎盖满了那个半圆形的收费窗口。梅姨左手推了推酒瓶似的眼镜,然后配合右手捧起处方,凑到眼镜底下,仔细辨认着处方上的每一个字,实在识辨不出,梅姨只好跑进医生办公室去问。病人在医生那里望闻问切,医生的处方在梅姨这里也要经历望闻问切,像是个轮回。

确实,医院里坐实了轮回。有人在医院里死去,也有人在医院出生。有人带着病痛走进医院,也有人绝望地离开医院。医院既是奔赴希望的地方,也是被人忌讳的场所。就像今天,没有人愿意踏进医院的门,医院是排除在祥和欢乐之外的,唯独产科是例外。

我翻到了自己的处方,夹杂在同事们的处方间,有点醒目。我用的是蓝黑墨水,与别人蓝色圆珠笔相比,这个颜色显得特别老成,再加上我的字比较结实,一翻,似乎能翻出资历来。我的字带有多大的欺骗性啊。字如其人,到了医院居然成了一个辽阔的民间故事。微黄的灯光洒过纸页,如岁月抚摸字里行间,文字散发着怀旧的气息。指尖划过,纸张上擦出声响,滑向医院里的宁静,也飘向医院外的热闹。如历史的天空。

处方上的名字我已不太记得。记不起来最好,病人也不跟我说再见。有次有个年轻的孕妇产检后跟我说干医生再见,一旁的母亲赶紧纠正过来,嘴里连吐呸呸呸,然后面带灿烂的笑容说小干再见。这位母亲的意思很明白,医生不可以再见,但小干可以见。医生,既被人敬着,也被人防着。

处方在太阳底下静默着,风一吹,吹起边边角角,有窸窸窣窣的声息,似乎有人解读着那些病人的岁月去向,而医院的宁静正好衬着去向的空白。

医院对面的水泥路上人车喧闹,拖拉机突突往南,突突朝北,间或夹杂着手拉车、自行车,或摩托车,但没有一辆是空车,装的是鼓鼓囊囊的好心情,也渗出好声好气的话语。哪怕平时过得最沮丧,过年的时候也要努力开心,憧憬新年的喜气光顾自己。

偶尔,也有生气的人。

有年除夕夜,一辆拖拉机突突奔进了医院。这天除了产妇,是不会有拖拉机开进医院的,我赶紧去分娩室检查产包和常用药品。结果是个服农药的。这下全院总动员。服药的是位三十出头的女人,送来时意识还有,我们想让她自己喝水,免得插管,既痛苦又有风险。可她嘴巴像紧闭的门窗,怎么劝都不肯松开。她老公在旁边不停认错,不停扇自己耳光,她仍不为所动。谢医生只好插管子。

事情其实很简单,她要做祭祀,让男人给她斩一盘鸡肉。她男人切的是鸭肉,被女人数落了几句。男人觉得面子上过不去,骂了她。这一骂耽误了祭祀时间,女人气不过,抓起农药就喝。好在,女人本意是吓吓男人,也不存心自杀,洗了胃后没什么大碍。但这年过得有些七零八落,像一地鸡毛。

牙科的丁医生正在专心致志做假牙,嘴里叼着香烟,烟灰阴棱棱的,有一寸长。桌上摆着一颗颗牙齿,洁白无瑕,旁边是一堆零乱的工具,他敲着,磨着,粘着,不时露出焦黄的牙齿,一同焦黄的还有他白大褂的衣领。丁医生长时间低头做假牙,烟雾习惯了跑到脖子后面。每年过年前丁医生都特别忙,忙着给病人补病牙、拔坏牙、装假牙,完了后嘱病人咬牙切齿,从中发现一些瑕疵,深深吸一口烟,帮病人取下红白相间的牙套。

今晚,那些假牙们正快活地履行功能,大年三十的味道充分地留在了舌尖。

丁医生解决了镇上许多難啃的问题。

下班后我在宿舍前的走廊里站了一会儿。有米酒的香气飘散过来,仿佛踩出一条小巷子,可我迷失其间,摸着斑驳的老墙,脚下是光滑的鹅卵石,一缕残阳泊在巷口,像一幅版画,每一个细节窝着世间的包浆。我不会喝酒,但并不影响对醉意的遐想,尤其大年三十,有多少人坐在饭桌前端起酒碗与过往干杯,跟新年碰杯。包括处方上的那些人,但愿他们余生能挣脱医院的气息,而生活的气味至始至终。

天渐渐黑下来,我感到光阴的触角慢慢扎进肌肤,有点痛,也有点痒,似乎人生的感悟与经验聚集在筋络里深情张望。我忽然想起自己在春天许下的承诺,好像没有兑现。书单上的书没有读完,工作的状态不够有质感,情绪仍有起伏。看来,这一切还得在新年里延续。

我返身时瞥见一只老南瓜躺在楼梯的角落里,黄得有些不像话,好像与这个季节对峙着,旁边有一株茶花树,花很艳,把花蕊吐得滚圆,花蕊也是黄的,但黄得很有分寸。

路灯还没有亮,一个个窗口次第辉煌,与其说像一次集体奢侈,不如说是一次集体憧憬,充满了仪式感。大年三十的灯要一直点到午夜,借喻来年红红火火。人们的祝福常常四平八稳,但摇曳生姿,在各自的心底里春光明媚,烧灼着一年来的日子。尽管那些祝福充满了不确定,甚至无法眷顾其一生,但仍会让期盼与梦想涨满除夕。而那些祝福里,医院永远是被绕开的。

当四周燃起绚烂的焰火时,我拉灭了桌上的台灯。

大年三十,医院熄灯。

墙外,霜开始抱住墙外的一棵棵稻草,下面窝着一群小鸡,和一只老母鸡。

落地时辰

卫生院的作息时间表,贴在内科的走廊里,它的旁边是防疫画报,有时是预防流感的,有时是灭鼠的,病人从它们下面进进出出,也不知有谁认真地看过。只有清洁工阿德休息时会坐在走廊的长条凳上,目光对着画报,可眼珠子半天才那么动一下,像是在思考,又像是在发愣。

阿德是医院里唯一不戴手表的人,也是唯一不问时间的人。他赶在我们上班前把地扫好,给各科室拎进热水瓶。余下的时间,留给他自己打发。我们下班前,他再作一次清扫。我们要值班,他不用,似乎又有一堆时间拨给他。

这份工作让门卫老伯嫉妒不已,曾借着酒意,愤愤地说,阿德在医院里最舒服了,你们医生一天八小时,他才三小时,拿的却是十小时的工资。我,起早落夜地开门、关门、敲门,还不及阿德的三小时。

门卫老伯抓了一把花生米,在桌上数出三颗,再添了五颗,良久,又加了数颗,呷过一口酒后,桌上少了两颗。片刻,他把桌上的花生米归拢,重复起刚才的话,仍是八小时,三小时……花生米在酒碗边出现三颗,五颗……可说到最后,他说成了阿德拿三小时的工资,干的是十小时的活。

菊婶婶在旁边轻声地骂道,这个大炮,账目老是勿清爽。说完,给他的酒盅里倒上酒。

门卫老伯往嘴里送进几颗花生米,得意地说,谁说我不会算账。你们七点半上班,我七点上班。医生拿值班费,我赚时间。

当收音机里响起“现在是北京夏令时十一点”时,他就开始往食堂钻,嘴里有时还叽哩咕噜,是北京夏令时,又不是三七市夏令时,三话四话……一边勤快地把菊婶婶烧的菜端进小屋。待我们下班时,他已经喝得满脸春光,喉咙贼胖,喊这个过来喝酒,叫那个过去喝一盅,仿佛他是天底下的赢家。

我的手表是来医院的前一个晚上才拨快的。在家不戴表,也不太看钟,因为家里还有一只老公鸡,天蒙蒙亮时它就开始司晨,而我常常是太阳晒屁股时才瞌冲懵懂地起来。午饭没有什么准点,看别人家飘炊烟了,便急急奔河埠头。天暗花花时,才开始烧夜饭。因为这个,家里的闹钟常常是敲着敲着便不吭声了,没有人记得每天去上发条。

第二天早上我跟母亲还争执了一番。我说五点了,母亲说才四点。我说第一趟进城的车是六点五十分。母亲说,是五点五十分。

俩人一个在大床,一个在小床,中间隔着一座台钟。就在我俩乍醒还睡中你一句我一句的时候,它突然“”地一声,不管是四点半,还是五点半,都要起来了。

结果,我们还是错过了第一趟车,我和母亲在候车室里又等了一个小时。这一小时内母亲把手表拨快,可临我上车时,她又把表拨了回去。我隔着车窗跟母亲告别,母亲扬起手,不像招,也不像挥,我只看到她的手表抖了抖,仿佛是它在同我叮咛。

一些年纪大的病人来配药,一看,医院里空荡荡的,难免会觉得奇怪,继而生起气来,怪医生介早下班。门卫老伯这时很仗义,说是现在是夏令时,作息时间改过了,呶,作息表贴在那边。门卫老伯指指走廊里的那张通知。

病人瞅瞅手表,再看看作息表,说,这不,还没到时间。门卫老伯给病人启蒙,夏令时是时间往前推,你应该加上一个小时。病人反应不过来,说是再加一小时医生下班更迟呀。门卫老伯直嚷三话四话,提醒病人这一小时是给自己加上。

门卫老伯其实很在意自己在医院的身份,在外面他称自己是医院里的职工,有意无意向医生靠拢,把门卫两字忽略不计。一旦有病人向他问询什么,他非常积极,包括校准时间之类的事,叮嘱病人应该把分针拨快一圈。

也有病人不戴表的,看日头犹如看钟头,见太阳还高高在上,内心似乎笃定,这病不急,时间跟着不急。到了医院,只看到值班医生,而自己熟悉的医生早已下班。病人不好意思明说不看病,只能借问门卫老伯现在几点。门卫老伯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手表伸出来,就跟病人三话四话。

门卫老伯从来不拨快自己的手表,包括床头的那只小闹钟。

但,他总惦记着我们分娩室的钟。

我第一天上班时,他考我一天有幾个时辰。然后问我哪些时辰是好的,哪些时辰是坏的。门卫老伯是个普通的老头,既没有仙风道骨,也不像能掐会算的样子,但辨识时辰好坏的神情倒像挺专业的。门卫老伯又说,一个孩子的落地时辰是很重要的,不能随意篡改。

有产妇来住院,夫妻俩都主动凑上去,一个提一瓶热水,另一个也提一瓶热水。菊婶婶问的是需不需要洗刷的,而他给产妇的婆婆或母亲出主意,叮嘱他们写出生证时要减一个小时,还特别强调产科那个医生年纪轻,不懂时辰,你们自己要掌握好。

分娩室的钟挂在墙上,钟面很大,像脸盆底,钟盘是白色的,三根长短不一的针镶在中间,走一步,长针“嚓”一声,细细的,但很清晰。我听胎心,眼睛盯着它。我也用它观察产程,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超过了三个小时,我不得不采取干预措施,加快产程。

在产妇的阵痛中,钟的“嚓嚓”声完全被淹没,可它仍在“嚓嚓”中。产妇阵痛过后,分娩室里特别安静,“嚓嚓”又会提醒我听胎心的时间到了。产妇一般很少问时间,疼痛似乎让她忘记了一切,而她此刻是她丈夫与父母的一切,他们会急切地瞅钟,看手表,重复着问我还有多长时间。我也重复着“别急,情况好的”。

婴儿娩出后,我一边抠婴儿喉咙里的痰液,一边赶紧往钟那里去瞟,记住他或她的出生时间。如果突然出现紧急情况,比如婴儿窒息,比如产妇大出血,根本顾不得去看钟,旁边的家属个个屏气看着,我耳朵里没有“嚓嚓”声,只是手忙脚乱地寻找出血点,或拎起婴儿的双脚,重重拍打脚底,待婴儿发出嘹亮的哭声,心才一定,这一定猛地记起时间,看着钟,互相补充,彼此做着减法,在犹豫与不决中最终由奶奶敲下一个时间。

这个时间将历史地伴随他或她的一生,诚如门卫老伯所说的落地时辰。

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出生证,由接生的医生填写。一本蓝色的小本本,那里除了基本信息外,还得留下两个印记——婴儿的小脚印和母亲的拇指印,一个是蓝色的,而另一个是红色的。就像一个隐喻,母亲得时时为孩子的每一步跷大拇指。

母亲一直有个遗憾。她说她从医院检查出来,走到半路上开始肚子疼了,因为医生告诉她得再过一个星期才有动静,因此心里很踏实。可一路走,一路找厕所,头胎经验告诉她可能要生了。说来比较幸运,路上碰到了外婆家的邻居,托人带口信给小姨。到了家里阵痛完全发作。

待接生婆赶到,我呱呱落地。也没人帮我看时间。后来母亲经常跟小姨对时间,一个说两点多,一个说快三点。俩人还互相补充与提醒,小姨回忆是中饭吃过后隔了一段辰光,而从外婆家过来需要半个小时,二者加起来差不多一个小时,而午饭什么时候吃的,又说不准。

不久,母亲又推翻自己的说法,说是三点。理由是算命先生替我排八字时,我应该是申时。属鼠,申时,吃穿不愁,但缺木,木通墨,意思是书要读透。

所以,有一年我病休,病好后原本不想读书,因吃不消每天的劳作,便央母亲重新入学。母亲答应了。这让我有些意外,邻里女孩家辍学的很寻常,有的自己读不下去,有的父母不支持。

我有时也会猜想,可能是我生于申时的缘故。这似乎应验了母亲的推断。

给婴儿填写出生时间时,产妇家的老人便像一条鱼一样滑过来,她们央我把出生时间写晚一个小时。这其实非常为难。因为,我要做产程记录,时间要对得上。否则我到哪里去补这半个时辰。老人再央,说是落地时辰只能有一个。

有一次,门卫老伯喝高了酒,给我讲了他跟菊婶婶的故事。菊婶婶年轻时非常漂亮,后来因为被一个算命瞎子掐错了时辰,说是这个人命里很克,结果被家人送到了尼姑庵。门卫老伯是她的邻居,实在很喜欢她,便一次次去尼姑庵找她。后来终于得到住持的首肯,菊婶婶还俗后同他结了婚,但因做尼姑时服了一种中药,用来停止月经,所以,菊婶婶终生未育。

我听了不禁唏嘘。

夏令时取消后,补出生证的突然多了起来。问及原因,说是丢了,也有说是找不到了,似乎有一阵怪异的风跑进了小镇,而它独独喜欢小孩的出生证。

这时候的证明很简单,不过是一张三联纸,他们报名字,报时间,我们填写即可,似乎落地时辰早预料到的。

可,那一小时多了,还是少了,我仍明白不过来。

猜你喜欢
婶婶门卫老伯
准时到达
过法门
傻给你看
门卫
付药费
过法门
过法门(散文)
婶婶
上钩的鱼都很美丽
我帮婶婶撕菜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