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芬
幼儿小型器械操控训练一直是发展手眼协调能力、提高身体灵敏性和协调性以及深化对物体移动和形状、方位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还有促进幼儿产生积极健康情绪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小型器械的作用,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及器械使用的功效,在有充分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有效的锻炼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一、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特点
器械操控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其可以通过综合感官的运用满足幼儿对外部世界探索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幼儿发展动作和丰富情感的双重效果。小型器械操控活动在遵循动作技能的要求下具有鲜明的特点,除了个体差异外,还表现出一定的普遍规律,即不同身心发展程度的幼儿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和接受能力。掌握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的特点,可以为教师组织有效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引导,使材料安排、场地设置以及训练内容都实现有据可依,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
1.幼儿身体参与器械操控能力活动的部位先以上肢参与为主。如,先进行拍球和接球等手部活动,随后再涉及踢球和跳绳等下肢跑、踢、跳的活动。根据幼儿运动的首尾原则和近远规律显示,他们的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心向周围延伸的,幼儿需要按先后顺序依次发展上下肢的器械操控能力。
2.幼儿器械操控能力是按先直接后间接的顺序发展的。如,用手拍球和接球是器械直接操控能力的表现,而用乒乓球拍球和用球棒击球,都属于器械间接操控能力。间接操控相对来说难度更大,属于借力使力的情况,需要幼儿有一定的身体协调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操控活动。因此,教师在安排器械训练时必须坚持从简到繁的顺序,做到循序渐进。
3.幼儿同侧操控能力要优先于异侧操控能力的发展。操控动作以身体中线为界,如用右手在身体右前方的动作就属于同侧,这种模式更接近于自然状态,操作起来相对容易。反之就属于异侧操控,涉及更多的视觉协助和动作平衡要求,对感官的综合运用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所以,一般在幼儿动作发展更加灵敏且比较成熟的阶段才会开展相关锻炼项目。
4.幼儿操控能力从单一向整合逐步过渡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从上肢发展到下肢再到整体的平衡。在器械操控能力上也是先从单一部位作出动作反应,再向更为成熟的整合性动作发展。如,最开始的踢球活动,幼儿就是站在原地用脚把球踢出去就算完成,后面随着动作经验的娴熟,幼儿可能会小跑起来,随着球一起运动,通过异侧跨步,挥动手臂,灵活地将球踢来踢去。
二、幼儿器械操控能力教学策略
根据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特点,结合幼儿的阶段特点和兴趣爱好,优化器械使用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完全贯彻运动的理念,从而使器械操控能力训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丰富材料,体现层次
体育器械材料是幼儿参与操控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活动开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阶段的幼儿需要根据身体发展情况制定不同标准的培养目标,这就需要有对应不同阶段的器械材料进行辅助。另外,幼儿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要尽量满足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由此可见,教师在器械的选择和投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量与幼儿的动作能力发展相适应和个性化需求相匹配这些因素,保证器械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针对性,如此才可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小班阶段的幼儿,他们的身体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动作操作能力处于初步培养阶段。教师可以安排与幼儿生活经验关系密切的、能力要求相对简单的器械材料来引导他们进行操控锻炼,如赶小猪、玩报纸球等游戏。
中班和大班阶段的幼儿,他们身体能力得到提升,肌肉力量增强,身体协调能力也相对提高。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多样性、复杂性、具有挑战性的器械操控训练,如对球的抛掷和合作抛接,用绳子跳跃和摆动绳子等,使幼儿在体力和智力上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动作协调发展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材料来源方面,除了直接采购,还可以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或者创新使用自制器材。如,用旧报纸折叠成各种形状的灯笼或者雨伞,用纱布和沙子做成沙包。这样的器械材料不仅可以节约教育成本的投入,同时由于这些材料和生活贴近会更容易引起幼儿的参与兴趣,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器械操作中,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
在幼儿器械操控活动练习中,教师器械投放得越丰富越有层次性,幼儿的操控能力越能得到有效锻炼,动作能够更加灵敏、协调。同时,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规范,有层次地安排训练内容,帮助幼儿有效掌握操作动作的要领,实现身体运动能力的逐步提升和稳步发展。
2.巧用器械,一物多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由于幼儿兴趣不稳定,在器械操控能力训练的过程中,需要的材料相对较多,在一定时间之内,教师可利用的器械材料是有限的,在使用過程中需要根据器械的数量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利用,不能只有一种使用方法,否则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这对器械操控训练的目的实现颇为不利。因此,教师需要认真观察和研究每一种器械材料,结合幼儿兴趣爱好和身心特点,对器械使用方法和锻炼内容进行创新研究,实现一物多玩。
例如,在使用呼啦圈时,幼儿可以摇动身体使呼啦圈转动起来,也可以用手扶住一端向前推使之像轮子一样滚起来,还可以一人抛一人接。又如,在使用体操棒时,幼儿可以用体操棒做“马”,夹在两腿中间,像马一样奔跑,也可以用作划旱船的船桨使用,还可以用作抬花轿的工具练习抬的动作。再如,在使用报纸时,幼儿可以揉成团进行上下抛接锻炼协调,也可以用来练习瞄准投掷,还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抛掷对接。
每一种器械都可以根据它的特点进行多样性的训练活动,从而达到吸引幼儿参与兴趣、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熟悉各种器械的功能,不断开发挖掘其新的玩法,提高幼儿的器械操控能力。
3.器械组合,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和游戏教学是结合幼儿直观、感性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爱玩天性而提出的教育理念。在器械操控能力的训练过程中,器械的投放和选择需要考虑幼儿的身体发展特点,也要考虑吸引幼儿的参与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挖掘个人潜力,才能实现高效的活动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可以发现,单一的器械难以使幼儿保持长久的兴趣,而多种器械进行合理的搭配,创设出适当的游戏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而且可以达到多项锻炼的目的。
例如,在“寻找消失的球”的情境活动中,幼儿需要先经过攀爬滑梯、投沙包等重重闯关游戏,才可以获得玩球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配上激昂向前冲的音乐,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同时有效锻炼其操控能力。又如,在“开汽车”的情境活动中,幼儿把轮胎当作汽车在木板上划过,用时最少的幼儿获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多项锻炼的目的。
总之,幼儿小型器械操控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增强体质、锻炼体能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幼儿探索性、主动性精神的塑造。教师要遵循幼儿器械操控能力发展特点,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措施,不断丰富器械材料,努力优化活动过程,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器械操控能力。
(作者单位:山西省高平市天怡幼儿园)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