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军
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糅合,它对于点亮学科教学的内环境和外环境意义重大。的确,学科间严丝合缝的壁垒,不利于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构建,也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反之,高质量的跨学科融合不仅仅解决了各自为政的弊病,同时也能顺利开辟学生的多重视域,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素养。但是,如何融合?如何将STEAM理念渗透到小学生习作的每一个细微处,使之形成一个有效、有意义、值得大力推广的循环系统?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层面,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索。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选材:由单一到融合
小学生习作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无话可写”。的确,作文之难,首先就是素材之难,如何找到适合题材所需的、符合文题要求的素材,对学生来说确实很难。而STEAM的介入,则为学生的选材之难提供了解决之道。素材不仅仅来自语文课,也可以来自数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科学课等,关键就在于如何睁大“火眼金睛”去捕捉其中火石相击的那些光芒,以此“为我所用”,成为作文素材中的“维他命”。笔者以为,运用STEAM理念将多种学科联结起来,学生的习作选材必将实现由单一到融合的华丽转身。
例如,在三年级学生学习完《年月日》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小明12岁了,才过了三个生日,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每四年有一个29天的二月”这一数学知识,也是科学知识。面对这样的情境问题,教师可鼓励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探索、进行想象,然后挥笔成文,既可以写成科学性较强的文章,亦可写成趣味性较强的想象作文。学生或请教教师,或查询网络,了解到“每四年有一个29天的二月”居然牵扯到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一命题时,相关的知识和想象蜂拥而出,而这恰恰成为作文素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文与数学融合,无疑拓宽了选材的渠道。同样,作文与科学融合、与工程融合、与技术融合、与艺术融合等,都能从更宽泛的层面上解决“写什么”的难题。小学科学中的分组实验,不正是作文素材中的重要来源吗?工程中那些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那些意蕴十足的结構特点,不正是开拓学生言语生命的一条渠道吗?艺术课有意思的舞蹈排练、有价值的创意画等,不正是学生习作中极富创新的一部分吗?教师应该做一个“跨界”或“跨学科”的观察者、更新者和建设者,以此为学生的作文助力,为习作创新的课程开发助力。
二、写作:由平面到立体
STEAM背景下的小学生习作,不仅仅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是摇曳生姿,还是平铺直叙?是灵动真实,还是枯燥乏味?是灵感如涌泉,还是无话可写?通过实践,笔者认为,STEAM背景下的小学作文,由于做到了多种结合,所以学生的写作由平面到立体,切实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传统习作教学中,由于观察视角的单一、精彩过程的平面,学生写作文的视角比较狭窄,写来写去就只围绕一个角度,所以“怎么写”成为难点也就成为必然。如今,因为更多因子的融合,更多学科的结合,使“怎么写”有了多种可能。
例如,在传统习作教学中,一些游戏作文,如“数青蛙游戏”“写纸条游戏”“盲人摸鼻子”等,都是在平面空间内实施的,一眼望去,只是一个角度观察,“见山是山”,难以获得全面而深刻的印象。而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视频手段将其中精彩的一面从多个角度予以展现,予以重现,使学生获得立体、全面、细微的感受,“见山不是山”,换一个角度又是“见山是山”。这就好像立体电影,也好像空中的“无人直升机”,给人的视角是四面八方的,是全面多元的。通过多维立体的视角,学生就能轻松写出更具体、更细致、更有自己独特视角的习作。
写作牵扯到结构、语言、表达等多个因子,借助STEAM可以将这些因子中的问题一一解决。如,展现科学探究的作文,只需解决“提出问题、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就可完成此类习作的结构问题;描写艺术类过程的作文,只需写清楚“排演、绘画”前后的心理过程,就把握了“重点写什么”的问题。不论写什么,教师均可通过信息技术给予学生新视角、广视角和更为细致化的呈现,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就真实、具体、细致。这正是习作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的应有之义,也是STEAM教育理念在习作教学中全面渗透的应有之义。
三、讲评:由单一到多元
STEAM理念下的小学作文讲评特别重要。一方面教师要特别肯定学生作文的真实性、原创性和情感性,肯定其“吾手写吾心”的价值;另一方面由单一到多元的讲评方式也是STEAM介入小学作文中的应有之义。传统的利用钢笔进行“眉批”和“总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口头朗诵优作或批评劣作的形式也应予以摈弃了。STEAM技术支撑下,“面对面批改”不再是“一对一”,而是可以呈现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更加快捷、更加真实、更加方便的讲评方式。无疑,这样的优势给予学生的冲击是强烈的,这对于后续二次作文或修改作文意义重大。
例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将学生作文中的精彩部分拍成照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并说说优点是什么,然后放大那一段进行反复地品味、揣摩和涵泳。对于某些病句的修改也是如此(不出示作者的姓名,不点名批评),利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将原句呈现出来,让学生共同修改,然后把修改前后的句子都呈现出来,其前后的“枯燥”与“生动”、“干瘪”与“丰满”、“结巴”与“顺畅”等对比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印证、反馈和修正,从而在修改过程中学习选材、构思、遣词造句、锤炼语言的方法。
又如,教师可将优秀习作展示到微信家长群或QQ家长群中,配以柔和漂亮的插图、人性化的评语和恰到好处的背景音乐,以更加形象、更加新颖的方式出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让家长惊喜,给学生激励,收获有意义的点赞、评价和转发,收获感动、激励和成长,打造课内与课外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让“写作文、评作文、改作文”成为一种正能量充盈在每一名学生心中。
从丰富多彩的选材到清晰简洁的写作再到多元高效的讲评,彰显着教师对STEAM理念下小学生习作创新全过程的一种正确把握,彰显着教师对于学生习作创新的信任和有效引领,彰显着对于跨学科教学的一种美好的期盼。只要本着高度负责和高度警觉的态度用心、用情,STEAM教育理念渗透到小学生习作教学中就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做精、做细这一融合工程,让学生在习作耕耘的新天地中尽兴“觅食”、尽情遨游、尽心享受。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利用STEAM教育理念培养小学生习作创新能力的有效尝试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816。]
(作者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东街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