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漳州非遗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笔者对漳州非遗民俗翻译做了简要的探析,以期在准确传达文化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漳州非遗民俗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翻译;非遗;漳州名俗文化;非遗民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108-03
【本文著录格式】刘莹.漳州非遗民俗文化英译探析——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108-110.
基金项目:2020年度漳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林语堂典籍翻译跨文化传播研究”(NO:55)阶段性成果。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涉及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岁时节日。漳州地处闽南地区,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其浓厚的闽南地域特色,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领域。
一、漳州非遗民俗翻译现状
非遗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闽南文化特点,在向世界展现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漳州民俗文化大多与闽南方言有关,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表现出:词汇空缺和语义空缺。因此,要求译者在了解历史背景、文化风俗的基础上,精准地传达文化内涵,实现不同文化的有效交流。
二、文化翻译理论
1990年,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在他们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宗旨为:(1)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不应割裂孤立,而应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文化共享。(2)译者在翻译中应使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在功能上等值,使译语文本对译语文化的读者产生原语文本与原语文化的读者相同的效果。其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倡在译文中尽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基因;(3)翻译的基本单位不是单词,不是句子,甚至不是语篇,而是文化。(4)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解码―再编码过程,更是一个交流的行为。
从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我们可以看出,翻译的主旨在于跨文化信息传递,是重现原文的文化活动; 翻译目的在于突破语言障碍,是实现文化交流的过程;因此,文化翻译不但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非遗民俗翻译的目的在于“文化传播”“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与“文化翻译理论”的主旨相符合。
三、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非遗民俗英译策略
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在尊重翻译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常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尽量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展现漳州浓郁的风俗人情,彰显闽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音译+注释
音译是根据汉语读音将汉语词汇翻译出来。民俗中包含大量的人名、地名,有的没有特殊含义,可以直接翻译;有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陌生,直接用音译做不到“等值输出”,因为语义空缺造成的文化亏损。为了避免读者产生误解,在音译之后应加以注释。例如:漳州地区有很多有名的宗教信仰,用音译可以最大程度地做到语义文化的等值传输。云霄妈祖信俗,可以翻译为The Birthday of Mazu(the goddess of sea);东山的关帝信俗,关帝爷是三国时期的一员大将,在中国被誉为“忠义”的象征,在文化中他被称为战神、财神,可以翻译成Gu Di(Guan Yu,a famous generous of the 3 Kingdom s Period(220-280), also be regard as the god of the God of War and God of Wealth)。這样音译部分保留了人名的语音,加注部分成功输出了文化内涵。
例1:每年的正月十二,龙海颜厝洪塘村都要举行“磕尪”活动,该习俗源于明末清初的历史典故。
On the 12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the activity of Kewang(literally“knocking the statues of gods”)is held in Hongtang Village of Yancuo town, Longhai of Zhangzhou.This custom originated from the historical stories of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洪塘磕尪”习俗常常被译成“Kewang”,笔者认为,单用音译会导致“文化亏损”,可试着采用音译加注。“尪”(Wang)在闽南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丈夫;另一个意思指庙里的神像,闽台的“扛尪”习俗,即抬神像。这里的“磕尫”就是抬着神像相撞表演。洪塘村的习俗独特之处在于,用抬着神像相撞表演的形式来抚慰阴灵,应给予加注补充。
例2.洋西村举行集体“做福”的祭祀,要在附近的福山上举行大型的祭祀,乡人在初十下午就将准备宰杀的“福猪”引上福山,从而开始“食福”祭拜活动。
Collective worshipping of“Zuofu”( to conduct a display of blessed foods),is held commonly in the suburban areas of Zhangzhou. Take the large-scale worship in Mountain Fushan in Yangxi Village of Zhangzhou as a typical example. Villagers draw“Fuzhu”(blessed pigs) that are being butchered later,up to the mountain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eleventh lunar day,that is,the worship activity of Zuofu get started.
上述译文采用音译加注的方法,再现了洋西北“拾福分”祭拜场景,准确传达了“食福”的文化内涵。
(二)直译+注释
直译是指把原文的内容逐一译出来,既保留原文内容,又展现民俗文化特色。虽然非遗民俗具有很强的文化特色,但直译却难以理解。在文化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文化等值输出,需要适时添加注释。如:
例3: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各地威惠庙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典,迎神赛会。圣王巡安队伍敲锣打鼓,伴有宋江阵、歌仔戏、大鼓凉伞、舞龙舞狮的表演。
译文如下:On the fifth day of the second lunar month,grand ceremony will be held in all-around Weihuimiao Temple(Temple of Awesome Kindness),dedicated to Chen Yuanguang,with plenty of people to offer sacrifices in honor of him. On the ceremony,SongJiang Battle Array(a performance art base on folk dance and martial arts),Gezi Opera(local opera/ rap-art folklore),dances of dragons and lions(a kind of folk dance for celebration)as well as dances of big drums and parasols(a kind of folk dance for celebration)are performed while parading through streets with blessings.
文中“宋江阵”如果只单纯翻译成Songjiang Battle Array,无法让人理解,“宋江阵”是集民间舞蹈和少林武术为一体的群众性武术操表演。“大鼓凉伞”如果单纯翻译成dances of big drums and parasols无法让人理解它是一种欢庆的群舞,起源于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队欢庆胜利。舞龙舞狮单纯翻译成dragons and lions dances也无法突出它是武术和舞龙舞狮的完美结合,是一种武术的较量,必须都加以注释。
此外,漳州地区祭祀除了三牲,还时常常采用“素菜碗”,其中有菠菜,闽南话叫“菠薐”,“菠”与“飞”同音,寓意飞黄腾达。所以,菠菜翻译成spinach(as Minnan dialect“spinach”is pronounced “fei ”, homophone meaning making rapid advances in career)”。在注释中,解释祭品的传统内涵,准确有效地传达文化信息。
(三)意译+注释
意译是指根据原文的意思来译,不作逐字逐句的翻译。在“文化翻译”视角下,当音译和直译都无法体现其意思的时候,不妨大胆进行释义处理。
漳州市级非遗项目“牵出花园”习俗被译为“Flower Festival”或“Out of garden”,由于的地闽南域文化比较独特,与中国民俗中的“花朝节”并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此处翻译在文化色彩和内涵的传达上不够精准。中国传统的“花朝节”发源于春秋时期,也被叫作”花神节”或“百花生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五举行。节日里人们结伴踏青赏花逛庙会。漳州的“牵出花园”习俗实际上是“成人礼”,民间普遍认为孩子的灵魂在15岁前,都生活在花神看护的花园里。直到15岁那年,在特定日子里举行成人礼,意将孩子牵出花园,并移走花婆神位。从此,孩子就开始经风雨见世面,长大成人。因此,可以采用意译加注释的方法,试译为:Puberty Rite in Minnan area(Flower Festival,is not only one kind of peculiar and sacred ceremony,but also the puberty rite for 15-year-old youth. Comparatively,it is popular in Fujian-Guangdong area).
例4.七月底是普度結束的“关巷口”日,漳台两地都有“抢孤”活动。通常是搭几座高数丈的施孤台(“孤棚”),各家各户将猪、羊、鸡、鸭、鹅等食品摆到孤棚上奉祀。
The end of July is the time to close Pudu(Ghost Festival),People in both Zhangzhou and Taiwan have an activity called“Grabbing Sacrifices”.They usually put up dozens of feet high Shigu Stage(shed for worshiping lonely ghosts).Families place the pigs,lamb,chicken,ducks,geese and all kinds of food on the Stage to worship.
在认知习惯上,西方人通常对事物进行定义,再进行分析推理。“抢孤”是一个完全陌生民俗,必须要把其文化内涵解释出来。“孤”是指孤魂野鬼。普度时,人们在送走饿鬼之后就要将早先供奉的供品分掉吃掉,为了吓走滞留的饿鬼,分供品就采取哄抢的方式,所以,在这里要把“孤”的文化蕴意翻译出来。
四、结语
在巴斯内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我们能够从文化层面整体分析和考查翻译过程,灵活运用翻译手段,实现宏观的跨文化文本输出。漳州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在十八大“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导下,对外交流日趋频繁。我们更应该关注非遗民俗文化翻译,尽可能把漳州非遗民俗文化信息、文化特色、文化内涵准确生动地传递给读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外交流的目的,为弘扬漳州的非遗民俗文化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5.
[2]庄帆.从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看民俗文化的英译——以福建省民俗翻译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4(4):80-83.
[3]吴丽冰.漳州民俗文化英译的应用研究——以目的论为视角[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1):96-99.
[4]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2011(2):133-139.
[5]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刘莹(1982-),女,汉族,台湾台北人,华侨大学硕士,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翻译与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