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知识·情报: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藏书中的“行在”考

2021-03-03 01:27李晨光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期
关键词:伊莎贝尔波罗马可

【摘要】1492年,在西班牙伊莎贝尔(Isabel,1451—1504)女王的支持和资助下,哥伦布率领船队踏上了原计划到达东方、寻找行在(Quinsay)、拜见大汗的地理大发现之旅。经考证,伊莎贝尔在召见哥伦布之前拥有一本用西班牙方言阿拉贡语(Aragonés)撰写的图书,在其中收录的罕见版本《马克·波罗游记》中,对行在城作了详细的记述和描写。该书除供西班牙王室成员阅读来获取知识外,收录的内容还被当成可靠的情报,指导海外扩张。行在由此成为哥伦布和伊莎贝尔女王通过不同材料和途径所知悉的东方城市,是地理大发现活动的地理学共识。

【关键词】地理大发现;行在;哥伦布;伊莎贝尔女王;马可·波罗游记

【中图分类号】K5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1-099-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晨光.游记·知识·情报: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伊莎贝尔女王藏书中的“行在”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1,01(01):99-101,13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16至19世纪西班牙外交档案中浙江信息的考证、编译与研究”(项目编号Y201942972)。

中国和西班牙虽然相距遥远,但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国家主席习近平最近一次访问西班牙之前在西方主流媒体上发表署名文章,追溯了两国旷古烁今的关系史:“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古都长安同西班牙的塔拉戈纳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丝绸和茶叶在驼铃声中穿越亚欧大陆来到西班牙。”

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人开辟了跨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环球航线,并于1575年从其在亚洲的殖民地菲律宾派出了首个访华使团。在对西班牙古籍文献的整理和研究中本文作者发现,哥伦布和伊莎贝尔女王这两位促成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地理大发现的关键人物,都曾收藏和阅读过描述契丹(Cathay)、日本(Cipango)、印度等东方国家的作品。西班牙皇家埃斯科里亚尔图书馆(Real Biblioteca del Monasterio de San Lorenzo de El Escorial)中一本伊莎贝尔女王生前藏书证明,西班牙王室早在14世纪就已经阅读到了欧洲作家对杭州古称“行在”(Quinsay)的文字记录。作品不仅在16世纪被精心装帧之后保管至皇室图书馆之内,更为重要的是,在其扉页上匿名手写体文字批注了书籍的另外一个功用:“拥有此书可开疆辟土。”

一、游记:罕见的阿拉贡语删减本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所拥有的详细记录东方世界的书籍名为《东方历史之花(Flor de las ystorias de Orient)》,其中收录了四部作品:海屯(Hayton)的同名作品《东方历史之花》,1r至57r页;《马可·波罗游记(Libro de Marco Polo)》,58r至104v页;胡安·费尔南德斯·德·埃瑞迪亚(Juan Fernández de Heredia,1310-1396)以记录圣人和哲学家生平思想的作品《权威录(Libro de actoridades/Rams de flors)》,105r至250v;编纂时认为是亚里士多德作品的《秘密中的秘密(secreto secretorum)》,254r至312v页。

该书在西班牙中世纪学者、教士、阿拉贡王国驻阿维尼翁教廷使者胡安·费尔南德斯·德·埃瑞迪亚(Juan Fernández de Heredia)的主持下翻译,于14世纪末期在法国阿维尼翁(Avignon)印刷出版后流传至西班牙,先被伊莎贝尔女王的父亲——卡斯蒂利亚王国胡安二世(Juan II,1405—1454)所有,后被女王继承。伊莎贝尔去世后,图书作为女王生前遗产,藏于埋葬她和费尔南多(Fernando,1452—1516)国王灵柩的格拉纳达(Granada)皇家礼拜堂(Capilla Real),1591年迁移至马德里市郊16世纪修建的皇家埃斯科里亚尔图书馆,馆藏号ms. Escorial Z-I-2。书籍在16世紀被从外部装订修饰,书页的顺序和内容没有调整,今日仍可借阅查询。

皇家埃斯科里亚尔图书馆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西班牙菲利普二世国王(Felipe II,1527-1598)继承王位后不久,在1563年启动了该座图书馆的修建,工程历时21年,于1584年竣工。中世纪一直到1561年菲利普二世正式定都马德里,西班牙没有固定的都城,多个城市都设有王室行宫,又称“行走的皇权”。皇家埃斯科里亚尔图书馆建成后集合了西班牙王室之前散落在全国各地皇家场所里的藏书。

西班牙王室收藏的《马可·波罗游记》部分以彩色并伴有植物装饰图案的大写字母P开头,P的空白处印有彩色的马可·波罗人物像——留白色长须,戴蓝色布帽,穿红色长袍。书籍纸张尺寸为400x270毫米,字体为14世纪欧洲通行的哥特式手抄体,每页两栏排版,每段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为彩色,其余文字为黑色。绝大多数页面包含33行文字,101r和103r两页只有32行,字迹清晰,长高于宽,容易识读。

马可·波罗的游记首版在1298年问世,原稿已经失传,史学界对其最初著成时的语言已有基本共识,普遍认为是在中世纪的亚平宁半岛的城市中常用的法语或一种变体法语写就的。著作在后世虽然出现了数量众多、内容各异、语种不同的抄本和译本,总得来说可以用两个系统来区分所有的游记版本:A系统和B系统。A系统的各主要版本是从14世纪初手抄于意大利的版本发展而来的,共232章,不分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马可·波罗的生平;第二部分篇幅甚长,分标题和章节介绍其曾经游历过的不同国家和地区。B系统的版本数量较少,但是收录了传统A系统各本中没有出现的内容。B系统里最重要的版本为复制于15世纪70年代、现存于西班牙托莱多的拉丁语译本(Z本),还有1559年发行的意大利地理学家赖麦锡(Giovani Battista Ramusio)版本,又称R本。

经过比对和研究,西班牙王室收藏和保管的游记版本隶属于A系统,目前还发现有两个同源的版本分别保存在佛罗伦萨和梵蒂冈两地的图书馆中,全书内容与游记的其他版本相比虽然多有删减,但是都包含着描述行在的单独章節,篇幅较长,信息翔实。

西班牙王室收藏的《马可·波罗游记》第38章标题为“关于行在城”(De la ciudat de Quinssay),正文共498个单词,首句即介绍了行在的信息在来源上和游记其他版本的不同之处:文中内容除了马可·波罗外,还来自于中世纪另外一位曾经到访过中国的传教士和旅行家——鄂多立克(Odorico da Pordenone)。

二、知识:西班牙王室经世传承的行在信息

从12世纪开始,蒙古人的军队驰骋欧亚大陆,征服了大片土地的同时打破了西方与东方之间的相对隔绝状态,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大旅行时代:“从1245年,圣方济各会修士约翰·柏朗嘉宾受教皇之命出使蒙古,到1347年马黎诺里从刺桐登船返回欧洲,一个世纪间到中国的欧洲人,历史记载中有名有姓的,就不下100人。”元代来华的外国旅行家中,马可·波罗、鄂多立克、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尼格罗·康蒂(Nicolo Conti)被称为中世纪四大游历家。经学者考证,鄂多立克1286出生于意大利弗里乌黎省,很早就加入天主教方济各教会。他在1322到1328年间在中国停留,曾经到访过杭州,返回意大利后经本人口述他人笔录写成游记,留下了对杭州、北京等多个东方城市建立在亲身经历和观察之下的文字记录。

西班牙皇家图书馆里阿拉贡版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关于行在城的段落是以鄂多立克偶遇一位本地基督徒,两人同游一座杭州寺庙的轶事开头。凭借鄂多立克的描述,特别是通过其将行在与中世纪欧洲城市面积的对比,西班牙王室对行在的城市规模有了清晰而直观的认识:“这座名为行在(Quinssay)的城市就是传教士鄂多立克确认过的拥有22座主城门的城市。从城门出去不到八公里,可以到达十二座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威尼斯或帕都亚那么大。”

以行在城为名的章节后半部分的文字在原书中明确说明是来自马可·波罗的记述,“我,马可·波罗告诉你们所有关于行在的事情都是真的,因为我经过大汗的允许在这座城市曾经呆过一个月。”马可·波罗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在中国生活过17年之久。他对曾经亲访过的行在的叙述则强化了该城富丽堂皇、体量庞大的形象:“据说大汗在蛮子省分成9个辖区,在每个辖区都任命了一位大汗家族的人为王,受大汗的委托进行管理。其中行在这座城市的王非常有权势,除了城镇和乡村外,有一百四十个富有的大城市在其管辖之下。每座城市中有两万名士兵驻守。”

财富丰盈、政治先进的东方都市行在引发了中世纪欧洲读者的兴趣,在西班牙王室藏书中关于行在百姓的一个特征,则让不论是西方的旅行者,还是欧洲的君主,有了更多的动力和理由在机会成熟的时候去亲访行在:“这里的人是如此之多,如果每个人都能善用兵器的话,完全可以征服整个世界。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此地百姓热爱和平,不知道如何使用武器。”

在介绍行在城章节的末段,马可·波罗赞叹其为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天空之城”,并补充了那里使用纸币的信息作为结束语。综合全章内容,行在城在两位中世纪旅行家的笔下,是一个在经济上富强发达,政治上先进统一,宗教上宽容并包,基督教已经传入并生活着本土信徒,虽然人口众多,但是民风淳朴,不喜征战独特的东方城市形象。

三、情报:行在指引西班牙王室开启发现之旅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一直是西方人了解遥远而陌生的亚洲最为重要的文本之一。书中虽然有诸多夸张和失实之处,但是在其中详细描述的契丹、行在、蛮子(Manzi)等内容,获得了欧洲读者的接受甚至追捧,为西方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的文化“他者”和认识对象。游记上市发行后迅速被翻译成各语言在不同国家出版,目前已搜集到148种不同的版本。这部作品在流转传阅中不仅为西方世界的“中国崇拜”提供了一个知识与价值的起点,更成为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活动的动因和推手。

根据本文的考证可知,西班牙王室早在15世纪早期就拥有并阅读了《马可·波罗》游记,16世纪该书被皇家埃斯科里亚尔图书馆永久收藏之后,在图书的扉页上标注了其独特的意义: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指引西班牙发现和征服在其中被记载和描述的地方。

地理大发现之旅的重要人物——哥伦布的发现活动也和游记有着密切的关系。1451年,哥伦布出生于意大利半岛上的热那亚,从青年时代就确定了自己毕生的事业和目标——航海。1476年,哥伦布来到了当时欧洲航海技术和知识的中心——里斯本,在那里他读到了佛罗伦萨数学家、物理学家保罗·托斯卡内利(Paolo dal Pozzo Toscanelli)写给葡萄牙王室的书信,知晓了大汗统治下契丹(Cathay)国的盛况。更为重要的是,根据保罗的信息,从欧洲到达契丹拜访大汗并非不可能完成的一项任务:按照地图,从里斯本向西行二十六格,每格为二百五十里,就可到达一个非常宏伟的京师城(Quinsay),也就是行在。此城周长约一百里,即三十五里格,有石桥十座。

哥伦布继承发展了托斯卡内利提出的航海路线图,他认为从西班牙到亚洲总距离只有3900海里,美洲大西洋彼岸正是亚洲大陆所处的位置。从欧洲出发越过大洋到亚洲去成为这位航海家坚定不移的信念,然而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Jo?o II)对他的计划不感兴趣。1484年,壮志难酬的哥伦布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葡萄牙到邻国卡斯蒂利亚寻找机会。

1492年1月2日,西班牙历史上著名的“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女王和费尔南多国王入主摩尔人酋长国格拉纳达,为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画上了圆满的句号,结束了阿拉伯人在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上近800年的统治。1492年4月17日,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和伊莎贝尔联合签署了圣塔菲协定(Capitulaciones de Santa Fe),批准了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亚洲的大胆计划。研究马可·波罗的著名学者约翰·拉尔内尔(John Larner)推测,在格拉纳达与伊莎贝尔女王本人商谈航海计划,等待方案获批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哥伦布有可能阅读过王室收藏的阿拉贡语版本《马可·波罗游记》。哥伦布在保罗·托斯卡内利书信里读到的远航目的地行在,在西班牙王室的藏书中找到了文本的依据和应和,这无疑将增加他继续推进地理大发现之旅的信念和决心。

1492年8月,由三条帆船组成的远征团从西班牙的巴罗斯港(Palos)港起航,“前往我应到的地方,向那里的诸国王递交陛下的国书,履行陛下指令我做的一切使命”。在位于西班牙塞維利亚(Sevilla)的哥伦布图书馆(Biblioteca Colombina)里,如今还保存着书页空白处写满哥伦布本人注释和笔记的《马可·波罗游记》拉丁文版本。该书于1485年在荷兰小镇豪达(Gauda)出版,哥伦布是在其第二次远航(1493至1496年)之后获得的。在随后的航海发现活动中,他一直将该书带在身边仔细阅读,在书籍的空白部分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字记录,重点圈出了书中的城市、国家、区域、国王等名称,以及物产地貌等信息。哥伦布率领的船队在往返欧洲和美洲大陆的四次航行中,一直在寻找的目的地就包括马可·波罗等中世纪作家曾经详细描述过的大汗统治下的行在,希望能在那里向大汗上呈西班牙国王的国书。

四、结论

杭州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门户和来华外国人活动的主要舞台。在欧洲人中世纪亲访中国的旅行家笔下,杭州古称行在,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宗教宽容,热爱和平。本文考证发现,开启西班牙地理大发现活动重要的人物——航海家哥伦布和西班牙王室都曾认真阅读过关于杭州的记录和描述,激发了他们对神秘东方的向往,成为他们制定航海扩张行动计划时地理学和动因上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阔步迈进新时代,携手共创新辉煌[OL].http://www.gov. 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46500.htm,2018.

[2]张铠.中国与西班牙关系史[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3.

[3]ángeles Ciprés Palacín,“Elementos lingüísticos Galorrománicos en el texto aragonés Flor de las Ystorias de Oriente,del Scriptorium de Juan Fernández de Heredia,”Alazet,23(2012).

[4]陈曦译,瓦尔特·L.伯尔奈克.西班牙史:从十五世纪至今[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9:27-28.

[5]秦海波.西班牙皇室:大国无疆[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75-76.

[6]王欣,徐百永.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版本问题[C].“丝绸之路与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论文集[A].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358-385.

[7]周宁.契丹传奇[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17.

[8]何高济译.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录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27-30.

[9]Marco Polo,“Libro de Marco Polo,”in Flor de las ystorias de Orient,fol.85vd.

[10]Marco Polo,“Libro de Marco Polo,”in Flor de las ystorias de Orient,fol. 86vc.

[11]Marco Polo,“Libro de Marco Polo,”in Flor de las ystorias de Orient,fol.86vc.

[12]Marco Polo,“Libro de Marco Polo,”in Flor de las ystorias de Orient,fol. 86vc.

[13]张至善.哥伦布首航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122-125.

[14]萨尔瓦多·德·马达里亚加,朱伦译.哥伦布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95.

[15]John Larner,Marco Polo y el descubrimiento del mundo,Barcelona:Paidós,2001:226-227.

[16]张至善.哥伦布首航美洲: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4.

[17]张至善.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所带致大汗的国书初探──阿拉贡王室档案馆收藏的通行证书和介绍公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92-95.

作者简介:李晨光(1981-),男,汉族,北京,助理研究员,博士,浙江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西班牙语国家与中国交往史。

猜你喜欢
伊莎贝尔波罗马可
An incredible journey难以置信的旅程
麦恩是条多情的狗
22个“生命之吻”
最好的选择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二)
小熊波罗不想睡觉(一)
依莎贝尔·普瑞斯勒:这一世,只需负责貌美如花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文/玉 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