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临床观察

2021-03-03 13:54靳小莹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天枢中脘胃肠功能

靳小莹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东院区中医科,河南 安阳 455000)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胃肠道手术后出现的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疾病,以胃排空迟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特征,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胃瘫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影响患者营养的摄取,延长住院时间。目前常规治疗以促胃动力药、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为主。本研究用电针治疗PGS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本院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60.2±11.0)岁,胃瘫平均病程(2.0±0.61)d,平均BMI值(21.6±2.06)kg/m²。对照组平均年龄(58.6±12.0)岁,胃瘫平均病程(1.8±0.74)d,平均BMI值(21.8±1.14)kg/m²。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1]标准。①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②至少有1项检查提示不存在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存在胃储留;③持续胃肠减压大于800mL/d;④不存在引起胃瘫综合征的其他疾病;⑤无明显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⑥没有用影响平滑肌功能的药物。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脾胃系疾病相关诊断标准[2]。胃脘部胀痛,满闷不适,恶心、纳呆,反酸,呕吐,每日数次不等,持续数日或数周,望之有或无胃肠型,闻之可闻及振水音,按之压痛或无压痛。

纳入标准:①符合术后胃瘫的诊断;②年龄18~70岁,且神志清楚;③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患有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影响胃肠功能疾病的疾病;②晕针或针刺禁忌。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如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治疗,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治疗组加用电针治疗。主穴取中脘、天枢(双)、大横(双)、足三里(双),配穴内关(双)、公孙(双)、上巨虚(双),以益气健脾,行气降逆为原则。患者取平卧位,所选穴位经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针灸针0.30mm×40mm、0.30mm×50mm(北京中研太和),针刺深度1~1.5寸得气后,予内关、足三里、天枢行泻法,其余穴位均行平补平泻法,随后在天枢、大横、足三里连接电针,用疏密波,以腹部和下肢抖动及患能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天1次,2周为一疗程。

3 观察指标

胃肠功能恢复的相关指标,正常进食时间、胃肠动力恢复时间、拔出胃管时间、胃肠减压引流量。

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鸣音听诊正常,恢复正常进食,无胃潴留。好转:部分症状消失,肠鸣音听诊减弱或正常,胃潴留好转,胃引流量大于100mL/d。无效:临床症状加重,仍持续胃肠减压。

5 治疗结果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s )

表1 两组胃肠功能恢复相关指标比较 (±s )

胃肠动力恢复时间(d)治疗组 30 7.96±0.92 231.52±33.68 7.25±0.86 8.12±1.03对照组 30 10.67±1.42 378.59±45.74 9.07±1.14 12.68±1.14 t 11.097 17.938 8.830 14.920 P<0.001 <0.001 <0.001 <0.001组别 例 正常进食时间(d)胃肠减压引流量(mL)拔出胃管时间(d)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6 讨 论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属中医“痞满”、“腹胀”范畴。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关系密切,多为本虚标实证。手术耗伤气血,气血亏虚致中焦气机运行不畅,术中可能伤及脏腑脉络,致血脉运行不畅,气血瘀阻;情志不遂,则肝失疏泻,犯脾克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发病。

电针既继承传统针灸治疗的优点,还融合了电刺激的生理效应,具有调节胃动力及胃肌电活动,激活脑啡肽能系统的作用。电针并用疏密波,不仅有助于缓解术后疼痛,而且能改善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电针刺激能尽快解除交感和副交感神经麻痹,促进胃肠蠕动,促使肠中气体排出,促进术后胃激素的分泌,促进胃肠蠕动,加快胃功能恢复[4-5]。同时电针能活跃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加速胃排空。

天枢是大肠之募穴,大横穴下为横结肠,具有除湿散结,理气健脾,通调肠胃之功,两穴合用增强脾胃运化;中脘胃之募穴,与胃相连,具有调畅中焦气机,和胃健脾,消痞除满之效。由于术后腹部多覆盖纱布,裹缠绷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腹部穴位选择,故重视配合选取四肢穴位。足三里为胃经合穴,也是治疗脾胃系疾病常用的要穴,《灵枢》记载“胃病者,……取之三里也”,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能促进肌肉兴奋,加快胃肠蠕动,增强多种消化酶活性,提高胃张力,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恢复,增加蠕动波的频率和幅度[6],从而使胃电活动逐渐趋于规律,加速胃排空。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能通降胃气,调和胃肠;足三里和中脘合用增强贲门括约肌收缩的振幅和频率,使胃肠蠕动波幅升高,加强胃肠蠕动,推动胃排空[7-8]。内关配公孙合用能宽胸利膈,宣通三焦气机,使经络、气机畅通,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且针刺内关穴能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功能,调节肾上腺素和血管加压素的分泌,解除胃肠道痉挛。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可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8-9]。

电针治疗能改善术后胃瘫症状。

猜你喜欢
天枢中脘胃肠功能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术后早期促康护理措施对肝癌开放性手术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尊敬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