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释如
(河南省柘城中医院脑病科,河南 柘城 476200)
痉挛性瘫痪是脑卒中后常见后遗症,以患肢肌张力增高、肌肉痉挛,并伴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常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降低生存质量[1]。目前,多用神经内科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但达不到理想的脑卒中效果[2]。本研究用化瘀通脉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治疗后痉挛性瘫痪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138例,均为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9例,对照组男39例,女30例;年龄49~78岁,平均(61.52±4.22)岁;脑梗死50例,脑出血19例;Ashworth分级(MAS)Ⅱ级38例,Ⅲ级31例。观察组男40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1.45±4.78)岁。脑梗死52例,脑出血17例;MAS分级Ⅱ级39例,Ⅲ级30例。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3],且经CT或(和)MRI检查确诊。发病后并发痉挛性瘫痪,患肢肌张力不同程度增高,半身肢体运动障碍,出现病理反射,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型。为首次发生脑卒中,病程15天~6个月,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意识清楚,MAS分级Ⅱ~Ⅲ级。
排除标准:伴有心肝肾功能严重障碍、造血系统及代谢系统障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针刺部位存在炎症、破溃等皮肤疾病,近期接受其他肌松药、镇静剂、肉毒素等影响研究结果的药物治疗,既往因骨折、严重关节炎等影响肢体运动,外伤性脑损伤、脑肿瘤、脊髓病变等病因所致的痉挛性瘫痪,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不能配合研究治疗,对研究用药存在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保持关节活动度、良肢摆放、静态牵拉痉挛肌肉等。给予化瘀通脉汤。鹿角片、怀牛膝、黄芪、玄参、生地黄各20g,豨莶草、钩藤、伸筋草、丹参各15g,川芎、地龙、白芍、当归各10g,全蝎3g。日1剂,加水800mL,大火煮沸,文火煎至200mL,分早晚温服。
观察组加用醒脑开窍针治疗。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5mm×40mm)。主穴取内关、印堂、百会、三阴交,辅穴取患侧委中、极泉、尺泽,上肢瘫痪加患侧肩髃、八邪、合谷,下肢瘫痪加患侧阳陵泉、丘墟透照海。针刺,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针刺1次。
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
患肢痉挛程度、运动功能障碍程度、生活质量;采用FlexComp Infiniti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记录患侧上下肢屈曲、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的肱二头肌、股直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测3次取最大值。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肢体痉挛程度,按痉挛程度分为0~5分,得分越高提示肌张力越高。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运动功能障碍程度,上肢33个项目(66分),下肢17个项目(3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评定生活质量,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近期健康状况(EQ-5D指数),包含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疼痛/不适、焦虑/抑郁,每个项目按无困难、有些困难、极度困难,分别计分1分、2分、3分,总分5~15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差。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MAS及生活自理能力评估疗效。显效:MAS评分降低2级以上或肌力恢复至正常,生活基本自理。有效:MAS评分降低1级不足2级,生活需要帮助。无效:MAS评分无明显改变,甚至加重,生活依赖明显或完全依赖。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评定指标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评定指标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评定指标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MAS FMA EQ-5D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9 2.73±0.41 1.22±0.17* 43.82±3.43 70.15±3.22* 12.34±2.87 7.49±0.72*对照组 69 2.77±0.45 1.69±0.24* 43.56±3.39 63.82±3.47* 12.41±2.65 8.85±0.73*t 0.546 13.274 0.448 11.107 0.149 11.018 P 0.586 0.000 0.655 0.000 0.882 0.000
两组患侧上下肢表面肌电检测iEMG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侧上下肢表面肌电检测iEMG比较 (±s )
表3 两组患侧上下肢表面肌电检测iEMG比较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肱二头肌 股直肌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9 194.25±31.18 127.45±20.85*386.33±45.76 277.34±39.96*对照组 69 193.54±32.07 149.31±22.65*385.47±44.87 335.27±35.68*t 0.132 5.898 0.112 8.983 P 0.895 0.000 0.911 0.000
有80%以上脑卒中患者存在肌张力异常增高现象,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在促进运动产生的同时,还会使瘫痪肢体出现痉挛症状,继而影响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使瘫痪肢体难以建立正常运动模式[4]。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发生机制与神经元损伤后运动神经兴奋性增强、运动神经元突触传入兴奋性增高等因素有关,因此多用神经内科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多因肝肾阴虚,气血亏虚,血瘀痹阻经脉,使筋脉失养所致,因此治疗应以补气养血、活血祛瘀为法[5]。化瘀通脉汤方中黄芪补气固表、养血通络,怀牛膝补肝益肾、活血祛瘀、强健筋骨,当归补血活血,生地黄、玄参能养阴生津、滋阴降火、清热凉血,白芍平抑肝阳、养血调经,川芎活血行气、温通经络、活血祛瘀,鹿角片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行血消肿,丹参、地龙活血祛瘀、通络活络、凉血消痈,钩藤清热平肝,豨莶草、伸筋草能舒筋活络,全蝎息风镇痉、通络止痛。诸药配伍,共奏养血活血、祛瘀通络、补气益气之效。药理研究证实,全方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元,改善中枢性和末梢性筋系挛急及所致的运动障碍,松弛平滑肌,降低肌张力;还可降低血栓长度,改善细胞变性能力,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血流流变学,并可通过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6]。
醒脑开窍针所取印堂穴为经外奇穴,针刺可推动督脉气血运行;百会穴是督脉重要穴位,督脉归属于脑,针刺后可刺激督脉气血蒸升;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针刺后有助于增强心肌收缩能力,以改善全身供血;三阴交是三阴经脉交汇之处,对肝肾脾三脏有调节作用,有助于健脾和胃,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四穴共为主穴,共奏醒脑开窍之效,以醒元神,调脏腑。同时,配以患侧委中、极泉、尺泽,使经络疏通,窍道通畅。研究证实,针刺上述腧穴,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改善血液流动学及血液流变学,对脑功能有调节作用,且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局部炎症吸收,并有助于降低过高的肌张力,促进局部周围组织新陈代谢,增加伸群肌力量,改善肌肉痉挛症状[7]。
醒脑开窍针联合化瘀通脉汤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可改善患肢痉挛状态及神经肌肉活动,以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