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昕
(河南省宁陵县中医院心脑血管科,河南 宁陵 476700)
冠心病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缺氧易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加重病情,威胁健康和生命安全[1-3]。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等临床常用西药虽能改善临床症状,但整体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病机在于痰瘀互阻、阳气虚衰,治则化瘀活血、通脉益气[4-5]。本研究用养心通脉方辅治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共184例,均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中西医组和西医组各92例。中西医组男59例,女33例;年龄51~73岁,平均(63.85±4.07)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3.05±0.24)年;体质量指数17~25kg/m²,平均(22.13±0.97)kg/m²。西医组男61例,女31例;年龄50~72岁,平均(64.02±3.51)岁;病程5个月~7年,平均(3.09±0.26)年;体质量指数17~24kg/m²,平均(22.09±0.94)kg/m²。两组基线资料(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性别)均衡可比(P>0.05)。
纳入标准:①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存在1支或多支冠脉狭窄大于等于50%,存在病理性Q波,心电图负荷试验和放射性核素试验提示为冠心病;②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表现P波为窦性,频率小于60次/分,提示为缓慢性心律失常;③符合《中医内科学》[5]中“胸痹”、“心悸”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伴有其他脏器严重疾病;②佩戴心脏起搏器;③既往有本研究药物过敏史;④伴有恶性肿瘤。
两组均予以强心、利尿、吸氧、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基础干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单硝酸异山梨酯(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478)口服,每次20mg,每天3次;阿司匹林(Bayer Vital GmbH,批准文号H20130340)口服,每次100mg,每天1次;合并高血脂症加阿托伐他汀钙(Lek Pharmaceuticals d.d,H20140868)口服,每次20mg,每天1次;合并糖尿病加格列美脲(Sanofi-Aventis Deutschland GmbH,H20160484)口服,每次4~6mg,每天1次;合并高血压加苯磺酸氨氯地平片(Lek Pharmaceuticals d.d,H20150007)口服,每次5mg,每天1次。
中西医组加用养心通脉方。药用赤芍10g,红花10g,黄芪30g,葛根10g,川芎15g,当归10g,党参15g,丹参30g。气滞血瘀证加枳实10g,香附10g,人参10g,桂枝10g,丹参15g,泽泻10g,延胡索10g;痰浊血瘀证加桂枝10g,人参10g,陈皮10g,丹参15g,薤白10g,枳实10g,法半夏9g,泽泻10g,瓜蒌皮10g;气虚血瘀证加黄芪20g,人参20g,白术10g,丹参15g,桂枝10g,枳实10g,泽泻10g。水煮取汁,1剂200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两组均治疗10周。
显效:心悸等症状基本消失,静息心电图原ST段恢复大于0.1mV或恢复至正常水平,窦性心率大于60次/min。缓解:心悸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静息心电图原ST段恢复大于0.05mV,窦性心率较治疗前提高大于10次/min。无效:未达“缓解”标准。
心功能:记录治疗前后心脏指数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
心率改善情况:统计治疗前后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变化。
中医证候积分:对治疗前后胸闷、心悸、胸痛症状进行量化评分,0分为无,2分为轻度,4分为中度,6分为重度,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恢复情况:ST段改变恢复正常和住院时间。
不良反应。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比较 (±s )
组别 例 心脏指数L/(min·m2) LVEF(%)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中西医组 92 3.27±0.26 3.79±0.28 53.98±4.96 69.81±6.85西医组 92 3.30±0.29 3.47±0.30 54.31±5.25 61.52±6.01 t 0.739 8.882 0.438 8.726 P 0.461 <0.001 0.662 <0.001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改善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改善情况比较 (次/min,±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改善情况比较 (次/min,±s)
组别 例 最慢心率 静息心率 平均心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中西医组 92 32.67±3.52 49.26±4.03 44.25±3.80 65.98±4.85 52.64±4.36 69.31±5.17西医组 92 33.17±3.19 41.52±3.71 43.92±4.11 58.31±4.41 52.90±4.71 61.55±4.81 t 1.010 13.553 0.566 11.223 0.389 10.540 P 0.314 <0.001 0.572 <0.001 0.698 <0.00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表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s )
组别 例 胸闷 心悸 胸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中西医组 92 4.65±0.47 2.05±0.19 4.74±0.38 1.74±0.16 4.52±0.46 1.93±0.21西医组 92 4.52±0.50 2.71±0.24 4.83±0.43 2.56±0.20 4.45±0.41 2.68±0.26 t 1.817 20.681 1.504 30.708 1.090 21.524 P 0.071 <0.001 0.134 <0.001 0.277 <0.001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d,±s )
表5 两组恢复情况比较 (d,±s )
组别 例 ST段改变恢复正常 住院时间中西医组 92 12.64±2.31 14.95±3.02西医组 92 17.36±2.70 19.39±3.41 t 12.741 9.349 P<0.001 <0.00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缓慢性心律失常为冠心病常见并发症,发病率较高,病情危重,及时治疗是抑制疾病进展,改善心功能,促使心律复常的关键[6-9]。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心肌梗死,改善心肌供血,缓解心律失常症状,在此基础上结合基础合并症,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格列美脲、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等对症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
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主要由心气虚弱、气运无力、肾阳不足无法助心阳搏动所致。养心通脉方中赤芍性微寒,味苦,归肝经,可散瘀止痛。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经。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肝、肾经;葛根性凉,味甘、辛,归脾、味经,二者能补气升阳。川芎性温、味辛、归肝胆和心包经;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心包和肝胆经,二者能活血祛瘀。当归性温,味甘、辛,归肝、心、脾经,可活血补血。诸药合用,共奏祛瘀活血,益气升阳之效[10]。
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组总有效率较西医组高,提示中西药合用可提高疗效。西药治疗基础上辅助中药治疗能调节机体代谢,达到协同增效、标本兼治作用,故可提高疗效。结果显示,治疗后中西医组心脏指数、LVEF水平较西医组高,中西医组最慢心率、静息心率、平均心率较西医组高,中西医组胸闷、心悸、胸痛评分较西医组低,提示中西药合用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心率。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红花能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黄芪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血供。葛根内含有葛根素,可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川芎、丹参能扩张冠脉,当归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强心肌细胞兴奋性,三者均能抗心律失常。养心通脉方可发挥多种中药药理作用,抗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和心率[11-12]。此外,中西医组ST段改变恢复正常和住院时间较西医组短,证实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养心通脉方可促使ST段改变恢复正常,缩短住院时间。单硝酸异山梨酯、阿司匹林能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改善心律失常;养心通脉方能扩张动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微循环,抗心律失常。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促使疾病转归。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提示联合治疗方案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中药可减毒增效。
综上所述,养心通脉方辅治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可提高疗效,改善心率和心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促使ST段改变恢复正常,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