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增强CT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及分期的价值分析

2021-03-03 08:34安瑞松刘建全邱明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夹层主动脉影像学

安瑞松 刘建全 邱明强

主动脉夹层是常见的大血管病变,多发生在伴有基础病变的主动脉,主动脉有多层结构,其中中层弹力肌层容易发生退行性变,甚至发生坏死,导致强度下降。主动脉是压力最高的大动脉,在中层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内膜在血液的反复冲刷下容易发生损伤,甚至发生破裂,动脉内高压的血液沿着破裂口冲击主动脉中层结构,并形成内膜和外层的剥离,形成夹层及血肿,并且能够沿着动脉延伸,不断延长和扩大,甚至引起外膜的撕裂,发生动脉夹层破裂的风险极高[1-2]。一旦发生主动脉夹层的急性破裂,往往引起患者的快速失血,在短时间内导致患者因失血死亡,极其凶险,患者往往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极差[3]。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上升及人口老龄化,主动脉夹层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也是大血管病变导致患者临床死亡的最常见原因。CT是临床常用的物理检查手段,对于大血管形态学的改变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尤其是增强CT扫描,不仅能够显示大血管扩张、内膜剥离等解剖形态学上的变化,也能够清晰显示血管的血流变化特征,因此增强CT扫描在大血管病变的检出及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和较高的临床价值[4-5]。为进一步探讨增强CT扫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及评估中的作用,本文就增强CT扫描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及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1年1月平邑县人民医院16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具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包括后工作站增强CT储存数据;(2)主动脉夹层诊断明确。排除标准:(1)既往主动脉手术史或植入物史;(2)先天性心血管畸形;(3)图像质量不能满足诊断需要。患者依据发病时间分为急性主动脉夹层(n=72)和非急性主动脉夹层(n=92)。急性主动脉夹层男41例,女31例;年龄41~76岁,平均(59.4±11.2)岁。非急性主动脉夹层男54例,女38例;年龄44~81岁,平均(61.3±10.8)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同意使用其临床资料。

1.2 方法

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机(美国CE公司)进行扫描,均为仰卧位扫描,扫描范围自颈部至耻骨联合,参数设置厚为5 mm,螺距为0.5,电压120 kV,电流300 mAs,平扫完成后进行增强CT扫描,造影剂为碘海醇,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团注,注射速率为 3~4 ml/min,扫描延迟时间为 25 s,扫描完成后数据输入后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及重建,获得图像。影像资料入选后均由2名副高级职称影像诊断医师进行影像描述及测量,意见不一致时集体阅片。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CT影像学特征

急性主动脉夹层主要表现为动脉内膜剥离,动脉壁夹层形成,夹层多较小,剥离内膜以曲线型剥离为主,剥离内膜及外膜多无明显钙化,动脉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或可见渗出征象,见图1。

图1 急性主动脉夹层增强CT扫描

2.2 非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

非急性主动脉夹层表现为动脉内膜剥离,动脉壁夹层形成,夹层多较大,剥离内膜以直线型剥离为主,剥离内膜及外膜多见明显钙化征象,见图2。

图2 非急性主动脉夹层增强CT扫描

2.3 不同时期主动脉夹层的参数比较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剥离内膜厚度低于非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剥离内膜活动度高于非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性主动脉夹层假腔面积/真腔面积小于非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不同时期主动脉夹层的参数比较(±s)

表1 不同时期主动脉夹层的参数比较(±s)

假腔面积/真腔面积组别 剥离内膜厚度(mm)剥离内膜活动度(mm)急性主动脉夹层(n=72) 3.2±0.4 4.5±0.6 2.1±0.6非急性主动脉夹层(n=92) 3.9±0.6 2.4±0.3 3.2±0.7 t值 4.106 6.147 5.244 P值 0.002 0.000 0.000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血管外科急症,虽然发病率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后果十分严重,尤其是急性主动脉夹层,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导致患者死亡,十分危险。主动脉夹层多在高血压的基础上发生,尤其是控制不良的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导致主动脉中层和内膜的损害,中层发生变形坏死等病理改变,一旦内膜发生破裂,高压的血液沿着内膜破裂口进入血管壁间,引起血管壁间的血肿及主动脉夹层的形成,甚至在血流的冲击下,夹层一直能够撕裂至髂血管水平,造成整个胸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夹层形成[6-7]。主动脉是心脏流出道的直接延续,夹层一旦形成,必然造成管腔口径及管腔阻力的变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十分明显,尤其是在夹层累及血管分叉的时候,能够引起分支动脉的供血不足或中断,导致相应的器官缺血及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器官的衰竭及坏死[8]。主动脉夹层的症状、危害及预后与夹层发生的分期有关,症状出现至其后的2周内的主动脉夹层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非急性主动脉夹层为症状出现2周以后,其中2个月内的为亚急性主动脉夹层,2个月以后为慢性主动脉夹层。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破裂的风险较高,而一旦发生破裂,患者很难获得抢救的机会,常在极短时间内死亡,因此对于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的分期、分型评估,对于主动脉夹层的救治及治疗策略的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9-10]。

影像学技术是主动脉夹层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尤其是CT扫描,由于其方便快捷,在临床中应用的最为广泛。多排螺旋CT能够快速完成扫描,在增强扫描上,能够有效地显示大血管的形态和血流状态,尤其是在进行容积重建后,血管的整体形态显示得更为清晰,结合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等技术,对于主动脉夹层破裂位置、形态及内膜活动度能均能进行良好的评估[11-12]。在对急性和非急性的主动脉夹层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发现,急性和非急性主动脉夹层均能显示内膜破裂,夹层血流和血肿,真腔和假腔形成,而且在容积重建上能显示剥离内膜的形态。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假腔相对较小,而且内膜剥离多以曲线型剥离为主,血管剥离内膜的厚度较低,钙化相对较为少见。而非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剥离内膜以直线剥离为主,剥离的内膜较厚,钙化较为明显,而且活动度较低,假腔面积/真腔面积要明显高于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不同的影像学特点。

综上所述,主动脉夹层在增强CT扫描上有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急性及非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征,增强CT能够进行明确的诊断及分期,为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影像学依据。

猜你喜欢
夹层主动脉影像学
2022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专题介绍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胸主动脉阻断联合主动脉旁路循环技术建立大鼠脊髓缺血损伤模型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主动脉球囊反搏应用于胃贲门癌手术1例
卵巢甲状腺肿影像学分析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