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鹿 毅/图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强调廉耻,其中不少优秀思想资源,仍然大有裨益于今天的道德建设。
耻,就是羞耻之心。如果说廉能让人有所不取,那么耻则会让人有所不为。明代大学者吕坤指出:“五刑不如一耻。”再严酷的刑罚,也不如让人懂得一个“耻”字。在社会治理中,教育人们懂得廉耻要比使用刑罚更有效。人们的道德水平提高了,知道了什么叫羞耻,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就能明辨是非,就会有行为底线。这远比犯法后再处罚更有效。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如果仅仅用政令来治理百姓,以刑罚来整顿他们,百姓虽能免于犯罪,却不知行为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乐教化来教育他们,百姓便有羞耻之心,就能端正自己的言行,进而自觉地有所不为,自觉地避免犯罪。
中华文明一直高度重视礼、义、廉、耻等道德品质。王岐山同志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基因。”我国传统文化始终把“知耻”当作做人的底线和自我修养的起点。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孔子说:“行己有耻。”人只有对自己的言行有羞耻之心,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孔子还指出:“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已经接近了勇敢。一个人勇于知耻,便可以反省自责,把耻转化为奋发向上的动力。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一个人没有羞耻之心,就不能算作是人;“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感,如果一个人连羞耻都不知道,那真是彻底的无耻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廉耻的理解有三个重点。一是强调廉耻是做人的基本底线。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二是强调廉耻文化在社会礼仪教化中的重要性。《淮南子》指出:“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众没有廉耻之心,那么就无法治理,不通过礼仪教化,那么民众的廉耻心就难以建立。三是重视士人、士大夫等社会上层人士的知耻心。清代龚自珍指出:“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一个国家的士人都知道羞耻,那么这个国家永远不会有耻辱;如果连士人也不知道羞耻了,那就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耻辱。
在廉耻文化的感召下,历史上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严义利之辨,有所为有所不为。从商末周初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到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从东汉太学生和乱政的宦官做坚决斗争,再到明代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民族英雄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再到抗战中那些抵制日本帝国主义的诱降,拒绝出任伪官的仁人志士,廉耻文化一直是华夏文明世代传承的核心价值。
被清康熙帝赞誉为“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张伯行,是古代知耻明辱、清正廉洁大臣的典范。清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 为了杜绝接踵而来的送礼者, 他特地撰写了一篇《禁止馈送檄》,张贴于居所院门及巡抚衙门。文中写道: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那些送礼者看见文章写得这么坚决,不敢自讨没趣,便都悄然离去。这篇檄文也不胫而走,广为传诵,被人们誉为清正廉洁的“金绳铁矩”。
唐太宗李世民赏贪的故事在历史上传为美谈,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唤醒人的廉耻之心。李世民即位之初,大臣长孙顺德收取了他人行贿的绢匹。长孙顺德是唐王朝开国重臣,参与过李渊父子太原起兵,后屡立战功,在凌烟阁24 功臣中名列第15 位。如此位高权重的人还贪污受贿,唐太宗得知后愤怒地说道:“长孙顺德如果能为国家建功立业,我会和他一起共享国库财宝,他怎么还能不顾自己的气节和名誉,干出贪污受贿的事呢?”但奇怪的是,唐太宗并没有处罚长孙顺德,而是当众赏赐给他几十匹丝绢。主管刑狱案件审理的大理寺少卿胡演提出不同意见,指出:“长孙顺德贪赃枉法,罪状不可饶恕,怎么还赐给他绢匹?”唐太宗回答道:“如果长孙顺德还有良心和人性的话,那么这些丝绢带来的耻辱要比让他受刑大得多。如果他接受赏赐后还不感到耻辱,那么就是一个禽兽,杀了也没什么意义了。”
类似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一次。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从宝鸡九成宫去京城长安,在驿站违法取得几担麦麸。唐太宗知道后,公开赐给陈万福一袋子麦麸,让他自己背出宫。堂堂的将军背着麦麸,在大街上众目睽睽地背回家,被街上的老百姓指指点点,羞愧难堪可想而知。官员贪污受贿,唐太宗却有意赏赐,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唤醒官员内在的廉耻之心,从而使官员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惩戒。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然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人的羞耻心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道德滑坡现象。地沟油、假疫苗和毒废料等在食品、医疗、环境、生态等方面出现的种种情况,无不在考问着人性和社会的道德底线,揭示着当今社会廉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的加大,一些案件揭示的情节也显示出廉耻心在个别领导干部身上的缺失。在中纪委的通报中,少数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吃拿卡要、私生活糜烂,做人做事无所畏惧、胆大妄为、胡作非为。在一个国家里,官员应该成为国家良知与道德的体现者、践行者,而不是违背者、践踏者。
知耻是良知的先导。道德有底线原则,这种原则的最终实现,是由知耻心来完成的。为培养人的廉耻心,必须从社会、公民、领导干部等多个层面进行努力。首先,在社会层面,应该重视知耻心的教育。“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耻者,治教之大端。”要大力宣传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在社会树立知耻明辱的价值导向,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将廉耻教育纳入社会思想道德教育中,塑造一批讲道德的文明人。其次,在公民层面,要把知耻放在做人的首位。一个人有了羞耻之心,才能临财不贪,临难不屈,才能谦和退让,取舍有度。要“行己有耻”,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羞耻心,对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要去做;同时,要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吃到有毒食品,就不要制造有毒食品;自己不希望呼吸污染的空气,就不要肆意去污染环境;自己不希望遇到困难时没人帮助,就要主动帮助他人。再次,要将领导干部廉耻心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指出:“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臣下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廉耻之心,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领导干部有廉耻之心,社会才会有良好的风俗。从政者要从知耻明辱开始,珍惜自己及家人家族的名声,免得被百姓指责,免得在历史上留下污点。“廉耻之心,立人之大节”,领导干部应该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