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古代建筑壁画复制、复原的重要性刍议

2021-03-03 06:22:01邢彦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邢彦超

摘 要:我国的古代壁画是文明发展史中的艺术瑰宝。河南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丰富而宝贵的壁画遗存,这些资源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开发利用。结合文献梳理、实地走访与参观考察等方式,掌握河南省现存古代建筑中壁画的历史记载与保存状况,再结合河南省的社会发展现状,挖掘河南古代壁画复制、复原的重要意义,提出具体的复制、复原措施。

关键词:古代壁画;壁画保护;壁画复制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但中原地区自古战乱频发,又因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湮没于历史,有些虽然得以保留下来,但其内部的壁画却未能流传至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古代壁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河南省的古代壁画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并有选择性地对其中部分资源进行复制与复原,使河南省古代壁画能够面向公众展示,寻找发挥其文化、经济、旅游价值的途径,这是展现河南省历史文化底蕴与艺术魅力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历史文献中的河南古代建筑壁画

河南古建筑星罗棋布,但完整保留下来的较少,且古建筑内原有的壁画艺术留存下来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必须通过历史文献资料去寻找一些已经湮没于历史中的古代壁画的史料。笔者查阅的文献主要有古代县志、古代宗教典籍、笔记与游记、古代画史画论等,具体摘录部分如下。

通过查阅古代县志发现,在那些古建筑内,只有艺术价值极高的艺术作品才会受到人们的格外关注并被记录下来,如《直隶汝州全志》卷九中记载寺观百余处,其中记载汝州龙兴寺内存有吴道子壁画,一为维摩示疾文殊来问、天女散花,二为太子游四门、释迦降魔成道。同时,宋代文学大家苏轼在观龙兴寺壁画后的题诗《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也被记录了下来。

在古代宗教典籍中也不乏对河南古代壁画的记载,尤以洛阳备受关注。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汉魏时期洛阳城内外寺院共89处。此外,书中还记载阊阖门附近国子学堂内有《颜渊问仁》《子路问政》的壁画。杨衔之《永宁寺》中称永宁寺南门楼壁画为“圖以云气,画彩仙灵,列钱青琐,赫奕华丽”[1]。汉末《牟子理惑论》记载:“时于洛阳城西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2]由此可知,河南的壁画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

古代笔记和游记对河南古代壁画也有一些描述,如《东京梦华录》中写道:“大殿两廊,皆国朝名公笔迹,左壁画炽盛光佛降九矅鬼百戏,右壁佛降鬼子母揭孟。”[3]

古代画史画论对河南古代壁画有部分较为详细的记载,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录东都洛阳寺观壁画16处,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记载洛阳当时有名家壁画寺院6处,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中也记录了大量寺观壁画。同时,《宣和画谱》记载了大量道释画画家,且在《道士李得柔篇》中记述了嵩岳寺内有唐吴道子壁画《四真人像》。

通过这些材料,可以想象到在河南古代历史中壁画艺术曾经的繁荣,也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些壁画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位置。

二、河南古代建筑壁画的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河南省内许多古建筑的保护和开发力度都有提升,很多年久失修的古建筑得到了修缮,建筑外观逐步恢复了往日的风采。但人们进入古建筑内部所见到的景象往往不容乐观,多是金灿灿的现代重塑佛像,四壁或是俗气的重绘壁画,或是空空荡荡。下面笔者将选取河南省几处较为典型的案例对河南古代建筑壁画的现状加以分析。

(一)古建筑犹在,壁画不存

2019年,笔者赴嵩山嵩岳寺考察。嵩岳寺塔始建于北魏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砖塔平面呈十二边形,共15层,通高37米,有莲瓣和火焰等砖雕做的柱头和柱基以及狮子图案的佛龛,整体颇有异域特色,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极高。笔者经实地考察后发现,嵩岳寺内除嵩岳寺塔外,几座石碑、经幢虽雕刻精美,但风化严重,字迹漫漶,此外缺少其他看点,导致寺内游客稀疏。塔后的几间殿堂内陈列了新塑的佛像与一些石刻,数量不多且观赏性较弱,另外,墙上还挂着我国一些著名佛塔的简介。虽不能确认《宣和画谱》中所记载的有吴画的嵩岳寺即为此嵩岳寺,但也足以让人感叹当下嵩岳寺殿宇的简陋。

(二)壁画迁移,无法展示

新密大槐洪山庙是河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大殿为元代建筑遗存,殿内有四根刻有祥瑞神兽和戏剧人物的石柱。大殿内檐栱眼壁上绘有28幅明代戏曲壁画,因墙壁倒塌损失3幅,2幅被后人改画为山水,故现仅存23幅。壁画所绘戏曲内容丰富,包括文戏、武戏、生活故事,各类人物形象100余个,形象鲜活,场面生动,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笔者2020年到访时,洪山庙大殿的戏曲壁画已被文管所的工作人员迁移保存在文管所内。迁移保护虽有利于文物的保存,但也让古建筑无法与其内部的艺术珍品交相辉映,同时,在博物馆进行异地展示也将使艺术珍品丧失在原址的现场感,无法使人感受到壁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难以完整领略古代建筑壁画的魅力与历史气息。

(三)流失海外,徒留空墙

焦作温县慈胜寺在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有写、画、塑三绝云”的胜迹。“写”想必说的是寺内的门匾、对联、石碑等,现有部分尚存;“塑”是塑像,现已荡然无存;“画”尚存一小部分,其中天王殿内现存的元代所绘的“四大天王”壁画为这一地区仅有,画面色彩浓郁,线条流畅,衣带飞舞,天王神态自若,不怒而威。慈胜寺大雄宝殿的墙面为大面积空白,现仅存小面积壁画残块,局部可分辨人物、云纹、楼阁、树木、题记,虽残破却无法掩饰画工的精巧。慈胜寺的壁画绘制于五代时期,于民国时期被分割贩卖出国,现分藏于欧美7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其中公推纳尔逊博物馆的三幅藏品最佳。通过资料图来看,这些流失于海外的慈胜寺壁画设色淡雅,线条轻盈,菩萨体态雍容优美,具有唐代风韵。

(四)重绘壁画,粗制滥造

禹州神垕古镇是近年来大力打造的旅游景点,通过修缮、扩建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古镇风貌。神垕古镇保留了较多的历史建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伯灵翁庙和关帝庙,这两座庙宇紧挨在一起,艺术的精华也浓缩于伯灵翁庙的花戏楼和关帝庙木牌楼。花戏楼的琉璃构件和戏楼里精美的木雕相映成趣,古戏楼斗拱、屋檐镂空雕花,极尽精美之能事。关帝庙木牌楼规模不大,却在斗拱和榫卯结构上下足了功夫,结构繁复让人惊叹。然而,与这些古代艺术形成巨大反差的则是两座大殿内重绘的壁画,画面色彩俗艳,人物造型呆板,让人兴味索然。既然要在这些古建筑中重绘壁画,就应以传统的材料技法去进行再现,以展现其高水准的艺术价值,才能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流传下去,作为我们文明的一部分被世代传承。

三、河南省古代壁画复制、复原的重要性与合理方式

要重现河南古代建筑壁画的往日风采,对古代壁画的复制、复原就显得非常重要。高水准的复制和复原既能够充分展现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又能够使壁画原作得到更好的保护。目前,对中国古代壁画材料和技法的研究已有很好的研究基础,笔者认为展开这项工作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复制与复原应尽量选择耐久的画面支撑体,同时沿用古代壁画绘制的工艺。宋代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就记录了壁画制作的工序:“画壁之制,先以粗泥搭络毕(译成现代语是先把粗泥,抹于垂下来的麻质纤维上),候稍干,再用泥横被竹篦一重,以泥盖平(以上用粗泥五重厚一分五厘,若‘拱眼壁只用粗细泥各一重,上施沙泥收压三遍)方用中泥细衬,泥上施沙泥,候水胀定收,压十遍,令泥面光泽(先和沙泥,每白沙二斤,用胶一斤,麻擣洗择净者七两)。”[4]在这样的基底上作画,每层泥浆都能牢牢地与上一层黏结,从而做到表面平整不开裂,且利于长久保存。

其次,复制的手法应以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卻不便于面向公众展示的古代壁画为主,例如较为脆弱、目前需要长期封闭保护的壁画或流失海外的壁画。对于这两类壁画,可以首先考虑复制,可根据展示空间进行等比临摹,或者按原尺寸临摹,尽可能还原壁画的真实状态,让观众可以从复制品中感受到原作的气息。

最后,复原的手法则可以针对有较高开发价值的古代壁画和古代建筑。其中,复原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原址复原。选择需要进行商业开发且本身保存状态较好的古建筑,在原址进行重建,并要保证不会对古建筑造成破坏。二是异地复原。对一些不建议破坏建筑本身样貌,且保护级别较高的古建,可采取异地复原的方式。异地复原可选择耐久、便于运输与安装的支撑体作为壁画载体,绘制完成后,可在原址选择合适空间进行安装陈列,或在专门的展厅陈列,以保护古建筑的本来面貌。

关于复原壁画,因原作已毁,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事先完成大量的考据工作,比如可以查阅已毁壁画是否有留存的文献资料和影像资料,以此确定壁画原作的时代与风格;通过与同时代的其他壁画进行对照,整理出符合原作时代特征的画稿,以高度还原同时期壁画的构图、形象、色彩和风格。同时,重绘的壁画,画面应适当做旧,但不宜一味追寻残破效果,应根据古建筑的实际状况适当做旧,达到和古建筑本身古朴面貌相统一的效果即可。

四、结语

在当下全国范围内的古城开发中,普遍存在着古建筑修缮或复建后缺少观赏内容,导致古建筑空心化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省古建筑数量可观,在历史上曾拥有大量宝贵的壁画艺术作品,因此开展高水准的古代壁画复制与复原工作对河南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与生活需求日渐提高,旅游需求日益旺盛,这为古代壁画的重现提供了动力。开展对河南省古代壁画的复制与复原工作,对丰富河南省文化事业、彰显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增强河南省文化软实力、依靠文化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衒之.洛阳伽蓝记[M].北京:中华书局,2020:23.

[2]梁庆寅.牟子理惑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20:80.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89.

[4]李诫.营造法式[M].北京:中国书店,1995:285.

作者单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