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岩彩的探索之路

2021-03-03 06:22彭文佳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彭文佳

摘 要:探索敦煌岩彩中传统语言向现代表现的转换方法,积极寻找多元化的形态构建,继承矿物颜料绘画的传统,借鉴古代艺术的神韵和技巧,融入西北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回归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当代多样题材。

关键词:敦煌岩彩;《丝路文明》;天然矿物色;敦煌艺术

敦煌岩彩源自敦煌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以天然矿物颜料为主要绘画材料,结合传统壁画技艺的传承和启示,具有东方审美艺术特性、鲜明的地域风格、独特的视觉美感,是一种表现当代多样题材的绘画语言。

岩彩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坚守民族个性,提升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就需要坚守文化内核,传承、借鉴传统艺术,从而为现实社会服务。几十年来,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一代代美术工作者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汲取敦煌艺术的精华,创作了大量具有敦煌地域特色的岩彩画作品,成为国内独树一帜、有传承、有发展、有规模、有组织的中坚力量。

从临摹走向创作,从传统走向现代,运用古代壁画的绘制技法和矿物颜料不断探索传统语言向现代表现的转换方法,积极寻找多元化的形态构建。通过矿物颜料的使用,中国绘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强烈地绽放出东方绘画的独特魅力,传达出浓郁的东方情调与审美情趣。

一、古韵新风

早期的敦煌壁画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至今仍保存着492个有壁画和塑像的洞窟。不论是早期壁画中强烈鲜明的装饰色块对比,还是隋唐时期线与色的绚丽多彩,再到宋元时期的清淡渲染,无不体现着古代艺术家对矿物颜料应用的纯熟与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律。矿物颜料是岩彩画的主要颜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不同时代的画家普遍使用,并曾推动中国传统绘画走向繁盛时期。

(一)岩彩与敦煌

对于敦煌岩彩的探索是基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构想。天然矿物颜料是敦煌壁画绘制的基础,具有保存时间长、色彩鲜艳和表现力强等特点,也正是由于其具有不易变色的物理性能和色彩自然的视觉效果,才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内涵。常书鸿、张大千、董希文、段文杰、常沙娜等人经过长久的努力,形成了以古代壁画艺术为本源、以敦煌学为学术支撑、以佛教文化和西域社会风情为主要选题、以壁画临摹为主要传承方式、以西域生活写实为主要创新手段的一种美术流派,且敦煌壁画也对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等国外画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传承与创新

敦煌岩彩中所说的敦煌,并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敦煌市,而是中国传统壁画的一个体系。敦煌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中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的标本。整理和利用敦煌石窟造型艺术的文化资源,发展具有世界性话语的艺术样式,实现从造型艺术领域延伸到文化内涵的解读。敦煌岩彩继承了壁画绘制的材料和技法,是现代美术工作者与古代画工跨越时空进行的心灵对话。敦煌岩彩以敦煌为中心,以周边的风土人情及地理环境为表现内容,展现了“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连接与文化交流。因此,應该师法古人,创作出更具敦煌人文精神的绘画作品。

二、赋彩新颜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的美术家便开始了本土性、学术性的探索之路,结合敦煌艺术的神韵和技巧,融入中国西北风土人情,创作了一批优秀的岩彩画作品。

(一)探索之路

20世纪40年代,老一代美术专业人员借鉴敦煌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了多幅反映敦煌周边民族风情的绘画作品。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新一代美术专业人员利用敦煌壁画所采用的矿物颜料进行绘画创作,累计创作了上百幅表现西北地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绘画作品,并逐渐发展出了“敦煌岩彩”的创作理念。这一批长期从事敦煌壁画临摹工作的艺术工作者认真研习壁画技法与敦煌艺术理论,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用岩彩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续写了敦煌艺术的新篇章。近年来,国内外的各大展览中涌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作品与当代的岩彩画作品,以岩彩画创作对传统壁画艺术进行创新,赋予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沧桑感的敦煌以新的生命力,这并非是巧合,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使得人们的创作回归传承。

敦煌岩彩继承了使用矿物颜料进行绘画创作的传统,借鉴传统艺术的技巧,融入西北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在文化层面上引导人们回归中国文化传统,不断探索传统语言向现代表现的转换。同时,古代壁画艺术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也使艺术家的作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二)《丝路文明》创作实践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身处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敦煌,流连在阳关、玉门关的遗迹,思绪万千,于是团队决定结合史实、图像去探寻记忆中的丝路文明。

1.前期构思

2016年,笔者和同事组成了岩彩画主题创作团队。团队意在通过解析中亚和丝路沿线的历史文化、考古动态,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聚合丰富的史料和图像资料,使原本模糊、陌生的地域变得具体、广阔,并怀着重现丝路文明的艺术理想,重绘丝路,再现丝路,以文化脉络的发展定格古老的丝路在新时代的写真,用不朽的岩彩再现当代莫高窟人对丝绸之路的历史记忆。

2.文明符号与构图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从众多的历史符号和事件中选择出符合史实且能构建绘画语系的画面是一个难点。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生命力的体现,历史本身的语言远远超过了绘画中所体现的波澜壮阔。虽然绘画语言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我们试图给予历史画面感,使文明的画面能呈现在人们眼前。历史人物、事件即是文明的“符号”,也是构成画面的主要元素。地中海地区长期以来都是西方文明的中心,亚历山大东征使西方文明逐渐向东方大力传播,也促使后来东方的商队逐渐向西方更加深入。敦煌壁画中保留下来的张骞出使西域的画面,把我们带回了那个文化交流、融合与发展的历史时期。

壁画初稿采用了场景式构图,按照丝绸之路的发展脉络,以东西两边向中心汇合的方式排列,表现丝路文明在地域上的渊源。

创作团队经多次讨论,最终将画面尺寸设定为1320cm×240cm。画面中,仓颉造字、孔子、礼乐、兵马俑、嫘祖等元素的使用使东方文明的特点更加凸显,娜娜女神和埃及金字塔也使主题更加完整。调整后的构图以佛陀为视觉中心,整体动势由两边向中央聚集,体积较大的三角形建筑对画面起切割作用,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图像使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同时,每个部分的轮廓、线条、留白都经过了精心的构思,具有整体秩序而不失生动的美感(图1)。

3.制作过程

使用矿物颜料进行彩绘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天然矿物颜料具备稳定的物理特性,有较自然的色彩视觉效果。青金石、孔雀石、蓝铜矿等颜料的原石也是丝路贸易中重要的货物之一。结合矿物颜料所具备的象征意义和特性,团队在《丝路文明》中也采用了以天然矿物颜料进行绘制的方案。

关于色彩构成,为突出作品的文献感、史诗性,以古希腊瓶画和画像砖的表达方式为基础,有意识地减少画面的色彩层次与变化。同时,画中的人物形象多以灰色绘制,在橘红的底色映衬下显现出优美的造型轮廓,视觉上达到明朗、干净的效果。白色多出现在建筑及装饰图案中,用以丰富整体的颜色层次和空间关系。色与面的处理方式使画面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现代感,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文史感。

三、结语

敦煌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岩彩意在寻找岩彩画的渊源,探寻岩彩画与敦煌艺术的关系,使岩彩画的创作更好地汲取敦煌艺术的营养。在创作中探索,以西北周边地域环境为表现素材和描述对象,将壁画临摹的技艺、天然礦物颜料的运用蕴含在艺术创作之中,力图传达本土精神的绘画样式和审美境界,以表现敦煌艺术在现当代发展的强大生命力,促进岩彩画艺术的创作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雄飞,俞旅葵.矿物色使用手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侯黎明,梅繁,章后仪.敦煌岩彩与敦煌画派:来自西部的岩彩[J].美术研究,2015(5):113-116.

[3]敦煌研究院.坚守大漠 筑梦敦煌:敦煌研究院发展历程[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

[4]卓民.中国岩彩绘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