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应峰
摘 要:阐述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和古典油画中的写意精神,探究中西写实油画的语言艺术,并结合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谈中西文化之间的艺术共性和个性。同时分析中国当下油画发展的现状,对中国写实油画中的写意精神进行思考,以期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创新。
关键词:写意精神;古典油画;写实油画
一、油画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
(一)油画的引入
油画是西方的主要画种之一,明朝时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人传入中国,至此,油画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从明朝开始,中国画家开始学习并模仿油画的创作,并将油画元素融入中国绘画。清初宫廷画师郎世宁、中国最早的本土油画家关乔昌等人,都对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经过李铁夫、徐悲鸿、常玉、林风眠等艺术家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中国油画的繁荣发展。油画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例如,明朝出现的以曾鲸为代表的人物画流派波臣派笔下的人物肖像显然受到了油画的影响,该流派将油画与中国传统笔墨中“墨骨”的笔法相结合,可谓是对中国人物画的一次革新。
(二)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油画是在清朝洋务运动后期又被国人重视起来,当时由于清朝的软弱腐败,掀起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浪潮,像李铁夫、潘玉良、林风眠、徐悲鸿等一批有志艺术家,纷纷跨过重洋,不远万里去到西方学习油画,想要改良中国美术单一的体系。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油画又开始受到苏联油画体系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自身完整的体系。直到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问世,给艺术家们一种拨云见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给萎靡的中国油画带来了一股改革的春风。中国油画从此呈现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比如,以何多苓为代表的伤痕美术兴起,出现了许多采用乡土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的油画作品,还有罗中立的《父亲》等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优秀油画作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推进,美术界也出现了“85思潮”美术运动,使油画作品的形式风格逐渐变得多种多样,画家们压抑的绘画思想这一刻像火山喷发一样,汹涌地喷向每个艺术角落。这些优秀的油画作品在历届全国性的美术展览中都有所展现。中国美术界出现了中国写实画派,加上油画写意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国家画院的设立也侧面反映出中国美术蓬勃发展的局面。尤其是最近几年,油画作品的表现形式愈发多种多样,油画作品的艺术语言也更加成熟,人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油画作品对中国本土创作理念的运用,使中国油画更加关注人文、关注现实。
二、油画中的写意精神
(一)古典写实油画中的写意性
谈及古典油画,其给很多人留下的是精细、唯美,或者是矫揉造作的印象,但是,在笔者的眼中,一幅真正精彩的写实油画不只要倾向于唯美,而是有血有肉的,是由艺术家植入自己的情感凝聚而成的。油画如果一味迎合唯美的审美,会把观赏者带向低级的趣味。就像中国前几年美术展中出现的一些写实油画作品,只追求形式美而毫无深度,这种艺术中的糖衣炮弹需要我们时刻警惕。反观美术史上那些数不胜数、精彩绝伦的写实油画作品,其细腻程度堪比摄影,堪称一绝。
当把法国的“洛可可”艺术家布歇的作品《篷巴杜夫人》,与荷兰画派艺术家伦勃朗的作品《夜巡》放在一起对比,这两幅绘画的观赏价值就会不言而喻。无论是从作品的内容形式去对照,还是从作品的表现手法去对照,相信绝大部分人会被大师伦勃朗浸泡式的光影技巧所折服。油画作品《夜巡》远观时极度写实且逼真,可当我们走到画作面前,更会被伦勃朗的艺术造诣所折服。画面中笔触拖动和横扫留下的痕迹都会让人回味无穷,不像“洛可可”艺术那样虽唯美,却充满了矫揉造作。
写实油画里的笔触是最吸引人的,一幅作品的笔触最能直接反映艺术家的精神世界。用写意式的笔触画出最精彩的写实绘画,仿佛是写实油画永恒不变的规律。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中国的书法艺术,经历了楷书、隶书一直到行草的转变,油画也是会不断演变的。比如,以印象派画家德加为例,德加早期的作品非常的严谨、写实,可以看得出他受到了安格尔很大的影响,可到了晚年时期,他的作品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变得粗犷。这种粗狂在他的作品“舞女”系列中得到了体现。虽然他晚年的作品看起来没有早期那么写实逼真,可他笔下的人物依然具有温度,他对人物心理的把握十分到位。另外,被称为西班牙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委拉斯凯兹也是如此,他的早期作品《卖水人》和晚期作品《纺纱女》之间有十分鲜明的不同,两幅作品反映了他从严谨逐渐演变到写意的绘画风格。
(二)古典写实油画的语言解构
谈及写实油画,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被唯美的表象所迷惑,中国现当代的一些画家也对这种唯美的风格十分迷恋。一幅写实油画包含了诸多因素,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性发挥着主要作用。不能片面地说所有不带笔触的写实油画就是唯美的,唯美与写实主要体现在艺术情感表现方面的不同,比如,布格罗和勒帕热的作品相比,人们可能会更加欣赏勒帕热的作品,勒帕热的作品主要以法国乡村风貌为题材,可以看得出其受到米勒艺术思想的影响较深,作品更加质朴动人。从《垛草》《收土豆》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中既保留了学院派的严谨,又充分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艺术思想,使作品给人一种淳厚质朴之感。尤其是在人物衣服的细节处理上,厚重的笔触下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勒帕热的作品局部夹杂着写意的笔法,似乎已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这一点与中国画先工后意或兼工带写的学习步骤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
三、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古典油画美学的比较
(一)中西写实的比较
提及写实,人们首先想到的大多是西方古希腊的雕塑或文艺复兴大师的遗迹,很少有人想起古老的东方中国的艺术作品。但是,写实在秦汉时期青铜、陶俑的雕刻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像的雕塑艺术中都有体现。西方的雕塑或油画都是具象写实,而中国由于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逐渐放弃对外形的简单描摹,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性的表达。西方的雕塑一般采用质地较软的大理石作为原材料,雕塑题材多为宗教题材,是为巩固统治阶级政权服务的。像米开朗基罗为尤里乌斯二世所雕刻的陵墓雕塑之一《摩西》,气势恢宏庞大,但与中国秦始皇兵馬俑的雕塑群相比,这些雕塑就显得格外渺小。两千多年前的秦国工匠是多么伟大,8000余尊与真人比例接近的陶俑雕塑神态各具特色,可谓是千人千面。这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二)中西写实的精神实质
西方的写实性艺术一般讲求真实,优秀的作品都是形神兼备,像伦勃朗的《夜巡》《浪子回头》,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等,都可以用气韵生动来形容。中国的写实作品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例如,唐代的佛像雕塑艺术、韩晃的《五牛图》、五代时期画家黄筌的《写生珍禽图》、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五马图》等,都是最典型的中国式的写实繪画作品。另外,北宋的山水画也是非常典型的写实作品。
中西方都有优秀的写实绘画作品,中西绘画艺术既有差异又有共性,中国传统的绘画理念里包含了中华民族自身独特的审美理念,并与哲学紧密相连。中国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观念,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不难看出中国古人的审美理念。而西方则讲求严谨的写实风格,西方的绘画一般讲求哲学与科学的完美融合,从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到维特的《马拉之死》,西方的绘画作品中大多透露着庄严与神圣的气息。
四、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的现状
(一)中国写实油画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新的文化思潮,新的观念的涌入,使中国油画开始朝多个方向发展。自“85思潮”后,中国油画出现多样化趋势,写实、表现、抽象等艺术手法不断刷新着观众的视野。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中国还掀起了一股“怀斯风”,影响了中国一代青年画家。
一些经典的写实油画,像罗中立的《父亲》、冷军的《五角星》等都是非常优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回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那些作品,每一个作品都投入了艺术家的感情,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这个时期的作品普遍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反观现在的一些油画作品,虽然有好的地方,但也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比如,油画作品照片化、写实油画呈现太油太腻等现象。总体来说,现代的一些绘画作品更加重视技法,而艺术家在作品中的情感投入较少,反映出现代艺术家远离生活的现状。
(二)对中国写实油画中写意精神的思考和认识
中国油画的发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刻苦钻研,使中国油画迎来了今天的繁荣局面。中国油画的发展道路从一开始就艰难无比,当时的艺术家很少能够见到大师的真迹,难免会使当时的作品具有局限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很多画家纷纷走出国门,去探索、研究油画的艺术语言。
当下中国写实油画界出现了以杨飞云、于小冬、庞茂琨、陈丹青等为代表的优秀油画家,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呈现多样化趋势。像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上陆庆龙的作品《格桑花开》,给观者带来了许多的震撼。近距离观看作品,会被其细节所打动,作品有着非常薄的色层;远看又不失厚重感,层次肌理感分明。这幅作品的构图也打破了原有的绘画样式,艺术语言再度回归平面化。
五、结语
无论是西方油画还是中国油画,它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貌。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艺术也是不断革新、不断向前的。在今天,古典油画或写实油画可能都会被扣上迂腐陈旧的帽子,但是,在笔者看来,写实油画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油画也是见证中西文化交流的印记,它一定能在以后的文化交流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
新疆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