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审美情趣谈国画人物的艺术创作

2021-03-03 01:22:00徐剑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

徐剑

摘 要:国画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追随新潮流的过程中,国画艺术也不应被放弃、被丢弃。当代学习者除了要促成国画艺术较好传承与发扬外,也要基于当代审美对国画艺术有更多了解和认知,才可更好地体会国画艺术境界并认知当前创作中的不足。基于此,以国画人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和阐述基于当代审美情趣的国画人物艺术创作,实现了解与传承并行、认知与发展统一,为国画未来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当代审美情趣;国画人物;艺术创作

人物是国画的重要创作题材,优秀画家笔下的人物刻画总是可以做到形神兼备、万分逼真,除了可以体现时代精神外,还可以使观者体会到画家的艺术追求。当然,对于国画人物创作的思量和看待,在随着时代的不断推移而转变,这种思维潮流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画家创作方式发生改变。由此可见,国画人物的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基于当代审美情趣去发现国画人物魅力和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审美情趣的演变

在浅谈基于当代审美情趣的国画人物艺术创作之前,有必要对审美情趣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具体可以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入手。其中,客观方面倾向于历史进程描述,主观方面主要探究人们不同审美情趣下的内在想法与观念的变化。

客观层面:在商周时期,整个社会宣扬神秘、敬畏的审美观,可从当时的青铜器、陶器、兽面纹等中看出端倪,这种艺术特征有着较强的压抑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艺术特征相对自由和活泼。唐代,则可从建筑风格和纺织品中,看出艺术的开放、自由、热烈、包容特征,这与当时的文化和社会风气相关。宋代的艺术则更多体现的是质朴无华、拘谨和保守。明清时期,艺术受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人们的审美开始受到严重影响,不乏出现一些审美西化的现象。

主观层面:可将人们的审美划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艳俗。这里的“艳俗”并非贬义,主要是追求艳丽的风格。第二,含蓄。可以理解为情感和思想不会直观传递和表达,这些可从唐诗、宋词、元曲中看出和体会到。第三,矫情。可简单理解为艺术的高端性和抽象性使其脱离了生活基本层面而存在,让人难以理解,但不能说明艺术境界不高。第四,病态。这里的“病态”并不带有贬义色彩,而是指艺术中一些夸张的手法增多了,增强了人、事、物的渲染,善于走大胆之风,从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较强冲击力,其中不乏一些不能令人们接受的审美。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人们的审美情趣如何演变,人们依旧都是在追求美好和寄托希望,只是对艺术的看法存在些许差异,我国国画人物审美价值不受太多影响。

到了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发生了不小变化,这与外界环境变化存在关联性。现代国画人物艺术创作也与古代国画人物艺术创作存在不小差异,人们首先会被艺术形式吸引,然后才会剖析人物画作内在精髓,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开始觉醒,追求华丽的外在条件不假,如今人们对人物画的内涵也有颇高追求。在国画人物艺术创作方面,手法更多、更新颖,不乏一些有思想、有灵感的画家在逐渐突破传统画法和创作框架,使得国画人物作品百花齐放,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品位和优势,也促进了国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国画人物的造型特点

(一)追求以形写神

传统绘画中的人物刻画与画家个人思想和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突出写意造型和写实造型。“意”的表达要更突出,已经达到神似的地步,对于“意”也会更看重一些,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为了刻画出仙人的不拘、憨态形象,用洒脱的笔法刻画衣袍,而面部五官则精心绘制并刻意缩小,这样使其气质一目了然。人物的“尚意”,除了满足画家情感表达诉求,也在另一方面凸显我国绘画大家炉火纯青的造诣。

(二)以线为基础勾勒造型基干

我国有关人物的国画善用线勾勒造型基干,讲究用笔力度,在不同的用线技法下,让人物的个性、风采等一览无余,就像吴道子的画作,善于应用快慢转折,让人可以感觉极为飘逸、灵动。当然,不同画家在对线的运用上有截然不同的风格,不难看出笔法有较深学问,用不同特征的线描绘出不同体征、不同穿着、不同神态的人物,可惟妙惟肖。

(三)讲究骨法用笔、书法入画

无论是中国的书法还是绘画,皆依靠毛笔、笔墨的灵活运用进行创作。在人物绘画中,始终追求骨法用笔,主要强调中锋用笔,使刻画的人物立得住、扎得稳,从而在畫作中凸显人物的生机和神韵。此外,人物画作中的书法也十分考究,需要与人物形象贴合、相衬,达到字和画的高度默契境界。

(四)以墨造型,施以淡彩

在经验的累积下,国画界已经形成了一套墨法、色法等的完整技法体系和审美标准,以墨造型成为亘古不变的习俗,不追求色彩上的压力和华而不实的表达。因此,多推崇施以淡彩,通过墨的浓淡干湿,映射出不同的色彩与魅力,让观赏者可以被深深吸引,从而激发广阔想象。

三、基于当代审美情趣的国画人物艺术创作思考

(一)色彩搭配尽善尽美

我国国画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色彩搭配已达到较高高度。坐拥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国画色彩自然也有其独特特点,色彩的巧妙搭配可以极大增添画作的魅力,也使得一些画作流传千古。如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在我国人物画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早期的人物画卷中,颜色应用主要采用了随类赋彩的方法,按照类别合理进行色彩应用。到了唐代,人物题材的绘画达到鼎峰,人物色彩也发展至至高境界。从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可了解到当时色彩应用与搭配的水平登峰造极,以该幅画作为例,色彩多柔和、脱俗之感,人物形象十分逼真,体现了当时绘画水准的高超、色彩搭配造诣的深厚,极大程度推动了中国人物画发展。

在后续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新的绘画大家,色彩的搭配出现了些许变化。以工笔技法为例,何家英的《山地》多采用暖色调颜色,将炎热和炙烤的感觉表现了出来。此外,一些画家更善于使用淡雅明快的色彩,当然也在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后,吸收了西方用色的部分经验,从而更关注冷暖色调搭配、过渡色的衔接和灰色调的衬托,营造出更和谐的画面,带给欣赏者浪漫气息和梦幻感受。

(二)以形写神炉火纯青

国画人物塑造以形为基础,勾勒人物主要外貌特征,就像山水画离不开外形勾勒一般,只采用色彩渲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说,国画人物的产生不可脱离线而存在。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国画人物已经可以达到以形写神的至高境界,且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层面。这里的“神”,可以理解为人物身上独有的气质、神态、神韵等,是人物内在魅力的体现、精神的体现,这是刻画人物和雕琢人物的主要目的。画作更具传神色彩,方可更打动人。在以形写神的过程中,诸多画家做了诸多尝试,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以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为例,其便是以形写神的代表作之一。相比于其他画家只注重形的绘画手法,顾恺之对于人物眼神的刻画更为用心,因为眼神可以传达人物内心精神、情感。为此,顾恺之在努力凸显神的基础上,注重形的表达,让形与神形成互相配合、互相映衬的关系。如若画作中连形都不具备,是很难彰显人物神韵的。不乏一些画家专攻技法和方法,从而导致人物绘画同质化问题严重,从而使人物缺少了神韵,缺少了生机,缺少了那么点生动。

(三)形神兼备臻于完美

形神兼备对我国艺术创作影响甚大,它已经成为标榜艺术价值的统一认知,且它所指向的对象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对国画人物也同样适用。总体来说,画家在刻画人物之时,定会考虑形象的塑造,也会在此基础上,追求生动和传神,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国画人物如若缺失了形象塑造,便只能达到形具备、神欠缺的效果,就像一具空壳,外表再华丽也不能阻挡其淡薄、空虚、乏味的气息释放。

(四)精神品味率真流露

国画人物是在画家的创作思想下完成的,神态生动只是狭隘范畴的要求和目的,广义方面,则是要体现更多内涵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古人的人物画作,往往注重神韵,注重形神统一,更能体现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会产生强烈对比和反差。需要注意的是,国画人物不仅仅注重对人物外貌特征的刻画和描述,其创作也是画家自然流露精神本质的过程,需要通过表面画作参透这些。

不同时期的国画人物创作,除了追求形神兼备外,也在有意识地契合主题,避免没有真情流露的简单图解,所谓生动、形象,皆是表现出人物的生机与活力,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趣。当前,之所以要深入研究国画人物的艺术创作,则是因为一些画家的人物创作思想存在误区和偏见,需要纠正过来,从而避免在形上过多雕琢和不厌其烦地表现,这样只会让人物没有特色,没有记忆点,没有神韵和价值。

可以这样理解,任何艺术创作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观者可以透过一幅又一幅人物画作看透画家的爱恨情仇、期望、兴趣等。当然,当代人只有继续分析和感悟,才可发现更多有启迪、有思索的东西。优秀的国画人物刻画精髓往往体现在生动性属性的背后,力求人物外形逼真、人物真实和精神世界饱满。

四、结语

国画人物的艺术创作值得细细品味,值得继续传承和发扬。发展至今,国画人物的形神兼备,值得每一位画家借鉴和学习,这有助于改变一些画家对国画人物的偏见和错误认知,继而为提升人物刻画表现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任雨晴.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典型性的塑造:以《流民圖》为例[J].艺术评鉴,2020(14):51-53.

[2]王鹏.新中国“十七年”时期女性主题中国画创作[J].中国美术,2019(6):74-87.

[3]管南海.1942—1976年少数民族题材国画人物创作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8(12):168-173.

作者单位:

吉安美术馆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
九九消寒图:艺术创作与文化流变
古今农业(2022年2期)2022-08-15 01:40:54
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多元化研究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中国藏学(2022年1期)2022-06-10 05:56:34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走向世界(2022年3期)2022-04-19 12:39:36
试论青瓷艺术创作
河北画报(2020年10期)2020-11-26 07:21:04
2020年山西省艺术创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太原召开
戏友(2020年4期)2020-11-13 02:59:08
艺术创作是幸福而艰难的——现代装饰专访雕塑家郅敏
现代装饰(2019年7期)2019-07-25 07:41:58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阿多诺对前卫艺术创作技法的批判
艺术探索(2019年1期)2019-04-17 03: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