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出土元代金银簪的工艺研究

2021-03-02 07:51云彩凤
参花(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内蒙古工艺

摘要:元代是一个特殊、短暂而复杂的时期,其金银首饰不仅继承了宋一代的风格特点和工艺技术,吸纳了西亚和欧洲的技术特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具有民族风情的艺术风格和外形特点,而且为明清的金银器制作工艺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针对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簪工艺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内蒙古 出土 元代金银簪 工艺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金银首饰中簪类占大部分,是元代金银饰物中的大宗。簪分簪首、簪柄。用以固定发髻、装饰头发,单柄为簪,双柄称钗。我国新石器时代即有骨簪的出现,彼时多为实用,而到元代时,簪不仅用于挽发,还有固定冠饰的作用,且更注重簪首的装饰作用。根据其外形特点将元代簪分以下几类。

一、金首银脚簪

金首银脚,顾名思义,簪首为金质,簪柄为银质,二者分别制成后,将金簪首与银柄进行焊接,或将柄插入簪首上预留好的筒内。元代金银饰物中很少有金与银二者相结合的饰物,其组成较为特别,而宋墓中却多有发现,是继承宋代艺术风格特点的一类发饰。

敖汉旗南大城窖藏出土金瓜头银脚簪一件,以花果为簪首,主图由三朵花和一石榴果组成,间以花叶,银柄为脚,16.5cm长,簪首处宽3cm;元上都砧子山南区墓地出土金凤首银脚簪一件,簪首用金片捶牒制成凤形,凤尾部分制成筒形,银柄为扁平银条制成,上端插入筒内。通长15.3cm,共4.3g重。

二、花头簪

花头簪涵盖范围较广,花头即簪首有各式装饰物,如花果、树冠等各类植物纹,包括牡丹纹、莲花纹、鸡冠花纹、石榴纹、荔枝纹、瓜果纹等。这些纹饰都有富贵绵延、子孙繁昌的含义,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赤峰敖汉旗南塔乡三家村窖藏出土椰树纹金簪一件。簪柄扁平,树冠形簪首,柄似树干插于树冠下方,两对称椰果藏于树冠中,间以花叶缠绕,下端饰花一朵。通长14.6cm,簪花长3.1cm、宽2.5cm。

石榴树纹金簪一件。簪头呈椭圆形,似树冠形,其间饰石榴花一朵,饰果实三颗,花果间饰以叶片。最大径3.6cm。

元上都南砧子山南区草地出土莲花纹金簪一件,通身呈针叶形,錾刻细线纹饰,上下两部分均为叶纹,当中为盛开的莲花,顶端微损,通长12.7cm,簪首处宽0.7cm,6g重。

元上都砧子山西区墓葬出土牡丹纹鎏金银簪一件,通体鎏金,簪首錾刻为浮雕式牡丹花形,簪柄上半部錾刻有精细的牡丹纹,14cm长,0.4~1cm宽,1cm厚。

正蓝旗卧牛山墓地出土一件牡丹纹银簪,仅存簪首,其上捶牒有牡丹花一朵。残长2.8cm。

瓜头簪应属花头簪的一种,元代开始流行,延续到明代。瓜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中早有出现,多借其瓜瓞绵绵之意,可能是受到宋代文人画的影响。

瓜头簪簪首造型如瓜,将金片錾为瓜形,并饰以花叶和瓜须等,前文中敖汉旗南大城出土的金瓜头银脚簪也属此类,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出土一件金瓜頭簪,14cm长,簪首用金片錾刻出瓜形,呈半浮雕状,簪身为长条的柳叶形,是元代金制工艺中的佳作。

三、如意簪

如意簪,簪首顶端打弯,形同耳挖,有发掘报告称其为耳挖或耳勺,扬之水在《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一书中将其称为如意簪。

如意簪可分两类。第一种最为简洁,即用一金片或银片,将顶端做成耳挖式即可,赤峰敖汉旗南大城出土一件素面银如意簪,16.8cm长,簪首与簪柄连接处弯曲。元上都砧子西区出土的两件金如意簪和一件银如意簪,形制相同,均由扁平金银条制成,素面无纹,通体细长,首柄连接处弯曲,金簪分别为16.9cm长、11.5cm长。银如意簪12.7cm长。第二种在金片上錾刻花纹,平滑下收,成为簪脚,如敖汉旗南大城出土牡丹纹金如意簪,在簪柄上半部分錾刻牡丹纹,18.3cm长。

内蒙古博物院藏有一件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出土的明代錾缠枝花纹金如意簪,通长15cm,通宽0.9cm,重6.5g,纹饰与形制与元代如意簪如出一辙,可以明显看到其继承关系。

四、组簪

此类簪体形较小,多在10cm以内,在《敖汉旗发现的元代金银器窖藏》一文中将此类银簪称为小银簪,在使用过程中看重装饰性,均串有珍珠或镶嵌宝石。多用于装饰在头顶两侧,多件同时使用。

敖汉旗三家村窖藏出土三件银簪,均为圆柱形簪柄,一件簪柄上端串一绿松石珠饰,7.5cm长;第二件簪柄上方接梅花一朵,伸出两卷螺形圆饼,顶部用珍珠串成角形,10cm长;第三件用银丝将珍珠串成花形,花下为长方形框,可镶嵌宝石,9.4cm长。敖汉旗太吉合窑村出土金簪一对,整体侧面呈“S”形,簪首为梅花形,5.3cm长。敖汉旗南大城窖藏出土一件金簪,簪首处穿有绿松石扁珠,珠下饰一朵梅花,11cm长。

五、龙凤纹簪

元代凤首簪远多于宋代,但其造型多仿辽金,凤凰的羽翼飞扬,夸张异常,极富动态,整体造型生动。

内蒙古地区出土有敖汉旗三家村窖藏的两件凤纹银簪,一件凤首引颈向上,13.3cm长,3.9cm宽;另一件簪首凤鸟双翅作展开状,凤首向下。11.9cm长,簪首3.3cm宽。元上都砧子山南区出土鎏金银簪一件,通体鎏金,略呈琵琶形,浮雕龙戏珠纹,出土时表面纹饰因凸起而使部分鎏金磨损,露出银质簪身,通长15.2cm,6.7g重。

汉族文化中的龙、凤是传统的吉祥纹样。龙在民间传说中能巨能细,能有百般变化,能够呼风唤雨,是尊贵、权威的象征,是历代皇家的代表,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凤纹与龙纹相对,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室女性的代表,相传可以带来和平和安宁。在蒙古族建立元之后,必须学习、吸收汉族地区的文化,以了解和控制范围广大的国土。在吸收这种文化,迎合汉人心理需求的同时,蒙古族人民也同样是在祈求祥和平安。

元立足于草原文化,吸收西方文明、中原传统文明和草原游牧文明,加之元代南北地域的差异以及文化政策的双重性,多元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金银加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一种工艺的发展和成熟,其赖以存在的基础首先是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其次就是加工技术的成熟。

元代早期非常重视淘金,金银矿数量与宋后期相比有了很大的增加。元代的各种金属冶炼方法相较于北宋的金属冶炼方法更加先进和成熟。天历元年全国白银收入约30万两,黄金的最高年产量在3万两左右。这些条件为元代金银器工艺的繁荣昌盛提供了物质基础。

元统治者来自漠北游牧部落,手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原本手工艺品的取得多依赖于畜牧产品的交换和掠夺,其征伐的对象,如宋、辽、西域等地工商业均较为发达,为了加快国家军事、经济的发展,在所到之处掳掠各行各业工匠到元统治区内,并提出各项优惠条件以供其发展,借此增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等经济事业的发展。统一全国之后,对外交流使得更多工匠来到中国,带来许多成熟的金银器制作技艺,如粟特、萨珊带来了珠宝工艺、阿拉伯工匠们则带来了掐丝珐琅制品和烧造的主要原料,为元代金银工艺的发展准备了技术前提。元代统治者对工匠艺人的大力扶持也使得工艺技术得以蓬勃发展。

在社会恢复短暂的和平之后,统治阶层购买能力大增,开始对贵金属有了更强烈的渴望,从客观上推动技术更加成熟,促进了生产。因为特殊的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欧亚大陆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一直喜欢用金银珠宝彰显财富与权力,高超的金银器制作技术也刺激了贵族们对金银首饰的购买欲望,引起民众对金银器的向往,使得社会需求大大增加。

坚实的物质基础,成熟的技术条件,社会对金银工艺的大量需求使得元代金银器制作的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元代精美金银首饰的出现,看到了元代金银器制作技术的顶峰,多种技法既独立而又相互融合,包括锤牒、焊接、錾刻、掐丝、镶嵌、鎏金等工艺。

捶牒出现于晋代,利用金银富有延展性的特点,捶牒工艺可以使金银器做得更加轻薄,在捶打后,金银会延展为片状,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量,并在器物表面创造出工匠所需的各式效果。元代工匠同样应用捶牒工艺技法,几乎每件饰品上都有捶牒的痕迹存在。如元上都砧子山南区墓葬的金凤首银脚簪。

錾刻工艺的历史非常悠久,其始于春秋晚期,历经千年,于元代仍应用广泛,可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使平面变得立体,增加三维效果,可在器物表里同时使用。金银器经过捶牒延展塑形后,用鏨刻手法加工器物细部,以在器物的胎上錾刻出各类纹饰,常常使用在贴金或包金器物制作中,或用以制作各类首饰、小型摆件和实用器皿,以龙凤花鸟、亭台楼阁为主的器物在细部刻画时也常用錾刻工艺完成。如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巴音塔拉乡元集宁路古城出土的牡丹纹金簪,即用錾刻法使簪头呈现牡丹花形,立体效果很强;敖汉旗南塔乡三家村窖藏的椰树纹金簪、石榴树纹金簪,其上纹饰均用錾刻法制作。

掐丝,即用金属丝按设计好的纹饰样式弯折,掐成各式图形,粘焊在器物上形成纹饰。此项工艺不仅在宝石、金银饰上运用,珐琅器也应用此类工艺,如掐丝珐琅等。敖汉旗南塔乡三家村窖藏的梅花纹银簪,梅花上的两卷螺式圆饼亦用银丝卷成,珍珠花形银簪亦用银丝连缀珍珠,并用银丝在珍珠花下缠绕。

鎏金现代称火镀金、烧金或汞镀金。明代《物理小识》记载:“镀金法,以汞合金涂银器上,成白色入火,则汞去金存,数次即黄。”意为用汞和金的混合物涂抹于器物表面,呈现出白色,之后在火上烘烤,汞汽化蒸发后,仅留金在器表,形成鎏金效果。鎏金层极薄,很易磨损,但不易揭落。鎏金之外也有鎏银,但元代并未见有。

内蒙古地区出土的鎏金类元代金银首饰有出自元上都砧子山南区的鎏金银簪、元上都砧子山西区的鎏金银簪。

六、结语

元代出土簪类首饰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广,仅内蒙古地区出土元金银首饰并不能涵盖全部类型,无法呈现整个元代社会的喜好,而如果选全部出土物为分析对象,可能会缺漏过多导致分析结果有误,此次仅以内蒙古地区出土的簪类首饰为对象作为分析,阐述了笔者的一些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1]杨小林.中国细金工艺与文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明]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七[M].光绪十年(1884年)宁静堂刻本.

[4]魏坚.元上都(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5]扬之水.元明金银首饰中的瓜与鼠[J].收藏家,2008(10):32-37.

(作者简介:云彩凤,女,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博物院,中级,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学)

(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内蒙古工艺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FINEX工艺与高炉工艺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