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窑建盏起源于中国,经过千余年的发展,由衰到兴,再由边缘化到中心。本文通过对建窑建盏近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探讨建窑建盏的特点和影响,提出对建窑建盏的保护措施以及建窑建盏的烧制技艺对佛山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启示,以期为佛山国家级非遗项目——石湾陶塑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建窑建盏 石湾陶塑 传承 发展
一、建窑建盏的起源和品种
建窑建盏是中国古代名窑名瓷之一,其主窑场为今福建省北部建阳市水吉镇后井、池中两村间各处山头之中的古代窑群,包括庵尾山、牛皮仑、芦花坪、营长乾、大路后门等处,总面积达13余万平方米。
民国《中国地名大辞典》中有这样的记载:建阳县,汉冶县地,三国吴置建平县,晋改曰建阳,隋省,唐复置,宋改曰嘉禾,元复曰建阳,明清皆属福建建宁府,今属福建建安道。同书又载:建瓯县,后汉末孙策置建安县,晋以后因之,宋又置瓯宁县,明时二县同为福建建宁府治,清因之,并设建宁镇总兵驻此,民国废府,并二县为建瓯县,属福建建安道,建溪流域之茶,每年输出不下数百万,以建瓯为总汇处,春夏之交,舟车辐辏。因此,历史上建窑亦有“水吉窑”“瓯宁窑”等称谓。
建窑始烧于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烧制青釉瓷、黑釉瓷、青白釉瓷等,在不同时期烧制瓷器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同时亦出产有少量其他品种。其主要产品以盏、碗、盘、碟为主,兼烧盒、罐、壶、灯、炉、钵、梅瓶、冥器等,在两宋及元代以盛产黑釉瓷而闻名于世。建窑所产部分器物足底刻有“供御”“进盏”字铭,是为宋代宫廷烧制的贡品。建窑黑釉盏胎体含铁量高,其底足呈色黢黑,向有“铁胎”之称,故亦有古籍中称建窑为“乌泥窑”。建窑器胎体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质粗糙坚硬,露胎处色沉而无光。建窑所产器物品种并不多,但形制多变化,仅建盏即有敛口、束口、敞口、撇口、直口等不同形式;建盏之圈足小而浅,修胎虽草率但刚劲有力,刀法自然;建窑器釉质刚润,釉色乌黑;建窑器物大部均内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无釉而露胎;建窑器釉面有明显的垂流和窑变现象,有兔毫、油滴、曜变、乌金、柿红及鹧鸪斑等名贵品种。
二、建窑建盏从边缘化到中心的发展历程
建盏虽源自中国,但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在上世纪的中国,无论是学界、考古界还是民间,对建窑的认识都十分滞后。1979年,国家有关部门组成攻关小组,对建盏烧制技艺进行恢复,消失600年之久的古老瓷艺重焕异彩。即使由于田野考古的盛行,国家相关部门分别在1960年、1977年及1992年三次对建窑进行了考古发掘,配以学术研讨及考证,获得了大量关于建窑建盏的信息,建窑的基本属性得以逐步呈现,但建窑仍未引起包括政府、文博系统及收藏界的足够重视。至21世纪初,在福建建阳仅有一家工厂为建窑生产旅游工艺品性质的仿古建盏,且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建阳市仅有一处小小的古玩街市“大潭古玩城”,内中有十余家店铺经营新老建窑建盏标本及仿古器物。可以说建窑建盏在这个时期仍处于边缘化。自2010年以来,国际艺术品市场上对建窑建盏的热度逐渐高涨:2016年9月,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推出一件油滴天目茶盏,起拍价1500万,经过多轮竞拍,最终成交价为7809万人民币。福建南平市、建阳区把对建窑建盏的非遗技艺传承、文化属性拓展、建盏产业化提升到政府重点工作之中,相继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努力推动建盏文化产业发展。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建阳区共有建盏企业和个体1650多家,年产值13.5亿元。2017年9月,南平市发起第九届海峡论坛·首届建窑建盏(建阳)文化博览会,正式将建窑建盏列为当地产业发展规划支柱之一,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動,将建窑建盏产业化推向高潮。至2019年底,仅建阳区烧制建盏的各类企业、作坊、工作室就有6000多家,产值数十亿,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近十万人,并涌现出不少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可以说,仅用了短短的十余年时间,建窑建盏就完成了从边缘到中心的历史性大转变。
三、对石湾陶塑传承发展的几点思考
石湾地处中国的南部,石湾陶塑技艺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期已出现。作为民窑,石湾陶塑一直面向广大民众,以实用为原则。“石湾公仔”在广东几乎家喻户晓,国内外也受到广大收藏家的喜爱。改革开放后,石湾陶塑的制造水平与艺术水准通过产业化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提升。2006年,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这项传统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现实的生存环境以及有限的市场空间把许多年轻人挡在门外,长此下去,这项传统技艺的精华将失传于后世。时代在变化,我们要主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不断深化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一)政府加强引导,制定政策与奖励办法,鼓励地域性、师徒式等传统活态传承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流传至今的原因,很多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有得到有效传承,最后消失,令人痛惜。传统的家族传承和师徒式传承是活态的传承方式,它们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长时间流传,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传承方式。鉴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因素,尤其是许多社会观念的多元化影响,应该更多地由政府搭建平台,带动民众自发地学习和研究这种传统技艺,政府在体制、资金、场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尤其是要提高传承人的待遇,鼓励传承人的活态传承模式,使石湾陶塑的活态传承源源不断。政府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团体起步建设与项目扶持,用于各级传承人的津贴发放与培养新的传承人补助,保证举办重大节庆的基本费用,关键的是确保资金要用得其所。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学校教育的传承方式
解决好传承人日益减少所面临的困境,这对于石湾陶塑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非遗”不仅要进校园,还要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居。立足本地,主要是加强高校、大中院校、中小学以及社会各类文化艺术协会和培训机构等教育领域对石湾陶塑技艺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整合资源,将石湾陶塑文化努力打造成大湾区的知名品牌,让石湾陶塑文化从“流出”走向“输出”。政府部门可联合高校定期举办专题的保护研究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开设研究课题,集中学术力量解决文化旅游与石湾陶塑文化融合发展中面临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
(三)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石湾陶塑文化的活动要固定下来,要年年举办,形成品牌。通过举办一系列设计比赛、展览及文创产品开发等,促进石湾陶塑的活态传承,为石湾陶艺建设不断注入新力量,带动石湾陶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新风向。同时,注重提升活动参与感,融合文化、旅游、美食、武术等佛山本土元素,推出面向大众的活动,让游客可看、可玩、可品,推动品牌活动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佛山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产业在佛山的兴起,石湾陶塑文化的传播范围已越来越广泛,石湾陶塑文化的流传区域逐渐向旅游中心地带(禅城老城片区甚至南海区)集中,使得来佛山旅游的游客能够习得或半习得石湾陶塑技艺,这是一种借助旅游来传承的形式,主要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传承。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宣传,全方位提升“石湾陶塑”影响力。通过深度整合主流传媒力量,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邀请媒体进行多角度、多维度传播,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佛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内外的游客很多,通过全域旅游开展更多的文化展演与培训,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与“非遗”传承合作基地的模式,使游客了解并对佛山石湾陶文化感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推出石湾陶塑系列文化产品及衍生品,扩大宣传范围,不断提高其知名度,以独特的“石湾公仔”等本土民间特色文化产品,融合佛山武术文化的元素,打造多元化的产品,克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石湾陶塑历经长期的发展,有许多的保护措施与方案,但是对它的发展与弘扬还缺少深入的研究。曾经“石湾瓦,甲天下”是响当当的名片,石湾陶塑是佛山独特的文化艺术,它的传承保护在实践中存在着问题,这是当今社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如何重塑辉煌,石湾陶塑应突破传统保护的模式,在活态传承与发展中加大力度,扩展传承途径,想方设法让更多的年轻传承人加入石湾陶塑传承的队伍中来,使石湾陶塑技艺能得到长效的保护。
四、结语
石湾陶塑既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形制多样品类丰富,同时也展示了佛山陶塑艺人不断创新的精神。它助力石湾陶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佛山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升级为创意之城。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发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为佛山发展成“创意城市”夯实基础。如何更好地立足佛山,辐射大湾区,走向世界,对石湾陶塑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与新的实践,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臧励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2]楼钢.大巧若拙:建窑研究及图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李建强,男,本科,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文物利用与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 刘冬杨)